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名家話端午:那時候的端午,很浪漫、很有味!

名家話端午:那時候的端午,很浪漫、很有味!

最浪漫的湘西端午

《邊城》中最美得動人心魄的,是裡面的風俗人情。從一開始,沈從文就描寫了邊城端午節的熱鬧場面,繼而補寫了兩年前端午節翠翠見到儺送(《邊城》男主角)的情景。端午節那天,所有的人圍到岸邊,早早地觀看;而年輕小伙則在鼓聲的節拍中向前奮劃,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龍舟競賽的方式和捉鴨子的可愛場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聯翩。這便是湘西人民的獨特的端午風俗。

最有滋味的端午鴨蛋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鴨蛋成了端午節的主角。在《端午的鴨蛋》一文里,先生對家鄉鴨蛋的喜愛溢滿了字裡行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最富童趣的「纏粽子」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時由各種玩意兒帶來的快樂,其中包括端午節前的「纏粽子」,「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下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將香包穿起來加一個小小的粽子,掛在右襟紐襻上,走來走去,美不唧唧的。」

最以苦為樂的端午詩

抗戰初期,著名作家老舍在武漢主持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武漢淪陷後,「文協」遷到重慶,端午時他感慨萬千,寫下一首「七律」詩:「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前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老舍絕對是個大才子,這首端午詩即寫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舊社會文人在端午節的窘迫和苦況隱約浮現紙上,耐人尋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文化新風景 的精彩文章:

齊白石的一盤櫻桃,賣2408萬!老外畫的只賣78萬!
這就叫清水出芙蓉!太美啦!

TAG:書畫文化新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