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航天需謹慎:目前不能完全商業化 否則大批高端人才將流失

中國航天需謹慎:目前不能完全商業化 否則大批高端人才將流失

利刃/CX

(長征11號海上發射成功不只是中國火箭技術的進步,同時也代表中國火箭發射商業化的探索)

作為世界範圍內火箭技術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火箭技術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知名的。而在近期,在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系統研發之後,中國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也由長征11號完成。而在長征11號海上發射填補我國航天發射空白的同時,長征11海上發射整個項目的商業化進展也是很突出的。本次發射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中國航天基金會與WEY品牌合作,驗證火箭命名為"CZ-11 WEY"號"的結果。實際上,早在多年前開始,國內關於航天發射商業化的思路就已經興起。

航天發射商業化其實就是將航天發射的國家投資轉向利用民間資本,並藉助軍民融合技術體系實現航天技術的民用化。而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來看,這個思路還是相當不錯的。首先來說,引進民資明顯可以減少國家財政的資金投入,為國家減負。其次是航天技術本就來源於軍用導彈技術,而商業化航天也明顯可以將軍用技術更好的民用化,並促進國家的整體科技進步。也正因此,從多年前開始,美國就興起一個民營火箭產業發展熱潮,而國內也在積極的探索航天產業的民營化思路。在2015年,國家更是"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與此同時,政府開始就商業航天立法廣泛徵求意見,民營資本進入航空航天領域有了突破口"。

但是,國家關於航天產業商業化的政策探索迅速被一些人引向歪路,比如一些人鼓吹的中國航天民營化、完全商業化。

(美國的民營火箭產業已經興起)

需要強調的是,國家層面關於航天商業化的探索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其整體思路也是完全可行的,對於中國航天產業的整體發展、火箭甚至導彈技術的整體發展來說,這個思路也是很有價值的。同時,火箭技術的商業化也是為了讓航天產業更好的服務於經濟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更好的結合。也是我國航天產業應用多年、行之有效,已經被驗證過的政策。因此,國家的航天商業化探索是沒有錯的,而錯的則是一些學者的思路太過於激進,總想著一步登天,完全脫離了現實,而對於中國航天產業現今的發展階段來說,完全的商業化基本不可能。原因有三:一是技術發展階段,二是金融投資體系完善程度,三是國家移民凈流出國的地位。

首先在技術發展階段方面,中國和美國的航天技術等級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美國航天完全商業化的思路並不適合現如今階段的中國航天。

早在上世紀冷戰時期,藉助導彈技術的快速發展,美國的航天產業技術就已經進入發展高峰期。在當時,美國的導彈技術相關的燃料技術、材料技術、動力技術等等附屬技術都實現快速發展,並接近導彈/火箭相關技術的頂點,而在其後,經過多年的研發,美國的火箭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其整體發展也已經經過進取階段,轉入應用階段,而中國現今的導彈/火箭技術發展階段則完全不同。

(國內也已經出現民營火箭企業,但是,國內的火箭產業投資人的專業知識仍然有待提高,國內首家民營火箭企業零壹空間創始人兼CEO舒暢就曾公開說,"國之重器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貴")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導彈/火箭技術也實現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整體技術實力方面,和美國還是有一些差距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和美國導彈/火箭技術已經經過高峰期不同,中國的相關技術研發仍然處在進取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火箭產業也是需要國家集中資源大力發展的,包括人才資源、資金資源和工業資源。

同時,中國火箭現今的發展階段也決定了中國的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仍存在較大的聯繫,而這種聯繫一旦加入商業化的成份,國家戰略裝備發展可能會泄密的問題就會迅速浮現。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火箭技術發展仍然還需要國家的深度參與。

其次,在金融投資體系完善程度方面,中國的金融投資體系並不完善的現實也會阻撓中國航天產業的完全商業化。

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整體實力已經提升明顯,而根據資本發展的理論,現今的中國實際上已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向金融投資領域發展。但是,在這個領域,中國仍然是個新手,中國金融投資體系的完善程度,中國金融投資者的投資眼光仍然和美國相關產業有很大差距,而這個差距也將事實上阻礙中國火箭產業的完全商業化發展。而且,金融投資在和國家戰略的配合方面,中國的金融投資產業也和美國有很大差距。

(中國的民營航天環境和美國差別巨大,美國的火箭技術研發已經走過高潮期,現在正是軍轉民階段,而中國仍然處在技術研發活躍期)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式發展應用,美國金融投資產業已經完全成熟,其在配合美國國家大戰略、響應美國國家戰略政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且,美國政府層面實際上也已經能夠引導金融投資向需要的領域集中,而中國現今的金融投資產業則完全不同。

中國金融投資產業仍然不成熟的最大標誌就是投資眼界和響應國家戰略不合標準,在投資眼界方面,中國金融投資對投資大環境的發展仍然沒有前瞻性的預見能力,幾年前興起的"買金熱""買房熱"就是中國大量民間剩餘資本投資渠道不暢通的產物。而在響應國家戰略方面,中國的金融投資產業就更加的不符合標準了。舉例來說,從多年前開始,國家就在積極的引導資本向國家戰略的重心實體經濟流動,為此國家也相繼出台了眾多的引導式優惠政策,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中國的剩餘資本仍然不斷的湧向來錢更快的房地產產業,最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仍然需要依靠國家資本扶持,甚至於一些實體經濟體本身就在將更多的資金用於來錢更快的房地產產業,而中國金融投資產業這樣的現狀明顯也不適合主導中國的火箭產業。

中國現今的火箭產業正處在大發展階段,而這個階段又是非常需要依賴投資、非常注重技術發展的階段。但是,這個階段也是資本投資風險最大、見效最慢的階段。而這樣的階段,以中國金融投資產業現今的成熟度,一旦中國的航天產業完全商業化,完全交給民間資本,依靠國家技術支持不求上進的重複建設就會迅速成為現實,而與此相伴的則是中國的火箭技術發展仍然需要國家投入巨資。

(中國現今的火箭技術和軍用導彈技術聯繫很深)

最後一個限制中國航天產業完全商業化的因素就是我國現今的移民凈流出國地位,中國的火箭技術發展和導彈技術發展,在現如今仍然處在相互倚重、相互借力的階段,而這個階段的火箭航天產業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依賴軍用導彈技術。比如此次海上發射成功的長征11號火箭、以及近幾年開始的陸地機動快速發射火箭就和我國的導彈技術有很大關係,甚至於有些技術就直接來自於導彈技術,比如動力技術和固體燃料技術。而中國航天產業導彈技術和火箭技術現今的依賴關係一旦和航天產業完全商業化思路相結合,就會出現戰略裝備技術保密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現今的中國只會更嚴重。

所有的資本都是由投資人和資金的事實擁有者操控的,而投資人和資金的事實擁有者又是有國籍的。任何一個國家想要依靠相關政策引導一些經濟活動向有利於國家戰略的方向發展,就必需要依賴所要引導對象的愛國熱情和國家觀念,而在這種思路影響下,一個國家若想要搞垮另一個國家的相關戰略,也是需要倚重相關個人的國家認同感的。

但是,現今的中國並不像美國那樣是全球高端人士嚮往的對象,實際上,中國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移民凈輸出國。而這個現實就決定了,一旦中國民間資本完成對航天產業的掌控,資本控制者國籍和國家認同感的問題就會上升到國家利益層面。

(現今的中國需要民資進入航天領域,也更需要和商業企業合作,但是,中國航天完全的商業化仍然時機未到)

而且,和其他產業還不同,航天產業所涉及的航天技術明顯屬於國家戰略性技術,國內一些企業實際控制者國籍的變更在尋常產業之中雖然還不是問題,但是,一旦涉及航天產業,一旦涉及國家戰略產業,這個問題的影響就會非常大,非常嚴重。因此來看,一旦中國航天產業完全商業化的想法成真,投資人國籍變更的危害就會迅速顯現,而這個問題也將會讓國家付出更多的代價。

因此,在現今的中國,航天產業的商業化只能走半商業化思路,即在國家實際控制的前提下,更大幅度的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應用民間剩餘資本。而實際上,這個思路也是現今中國航天發展政策的既定思路。只是,在大量應用民間資本的同時,也很有必要健全民間資本的撤出機制,避免民間資本盲目、無視國家利益流動給航天產業發展帶來惡性影響。

同時,中國航天產業商業化現今的最大努力方向明顯應該是和商業經濟活動的融合,舉例來說,隨著我國商業衛星產業的發展加速,在和商業衛星企業的配合發展應用方面,中國航天產業就大有可為。而在航天產業技術民用化方面,中國航天產業也明顯需要藉助民營經濟實體的能力。

因此,中國航天產業現今的發展,藉助民間剩餘資本、將更多的技術成果轉向民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明顯需要避免一些人的錯誤思路或者惡意引導,比如中國航天完全商業化的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刃軍事 的精彩文章:

頭重腳輕 上寬下窄的航母卻不會翻船 內部設計別有洞天
F-35墜海後搜尋一月,毫無有用信息,美國打撈船無奈撤離!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