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與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慷慨悲壯不同,清王朝的咸豐皇帝、慈禧太后在外國侵略軍兵臨城下時,不約而同選擇棄宮出逃。給愛新覺羅皇族和大清帝國丟盡了臉面。

咸豐帝奕詝是道光帝的四皇子。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攻進紫禁城,時為皇子的道光親自持槍上陣,以鳥槍擊斃兩名叛賊。殺退叛逆團伙,彰顯了努爾哈赤後代的勇武。而咸豐帝則絲毫沒有其皇父道光的勇武基因,面對區區數千英法聯軍,竟然嚇得六神無主,借口「木蘭秋獮」「北狩」,帶著皇后貴妃們匆忙逃出京城,躲藏到熱河避暑山莊觀望。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無獨有偶,咸豐帝的蘭貴人、懿貴妃,即民間所說的「小老婆」葉赫·那拉氏,四十年後獨霸朝政成為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圍攻北京之際,也同是選擇了與其老公四十年前一樣的劣行----棄宮逃跑。

可見咸豐皇帝的家風一脈相承,都是小命重於國家,鍾愛三十六計「逃」為上。

網路史料中,有諸多對咸豐和慈禧相隔四十年同樣棄宮出逃行為的分析,歸納起來,無非是探討他們出逃的原因和理由。有說是緩兵之計,有說是怕失去執政大權,有說是怕抓住受辱等等。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四個字:「貪生怕死!」

慈禧太后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外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五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幼女。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咸豐皇帝寵愛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掌權太后。

說起來,慈禧一生表現最有氣節的是在1860年。這年9月,增格林沁率領的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潰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當咸豐帝即將出逃之際,時為懿貴妃的青年葉赫·那拉氏,表現出熱血豪情。她則極力諫阻皇帝,請求咸豐留在北京,帶領朝野將士繼續抵抗。也許她覺得老公逃跑不算是男人,也許認為帝都不容玷污,才力勸咸豐留在北京,主張堅決抵抗。當然了,咸豐沒聽她的,還把她訓斥了一頓。差一點殺了她的頭。

後來,恭親王奕?與英法聯軍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曾冒險勸咸豐廢約再戰。後因為咸豐病危,只好無奈作罷。

咸豐帝當年從京城出逃的背景是內憂外患。就在咸豐帝一心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時,英、法等列強再次染指中國。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廷提出修約等貪婪要求,遭到咸豐帝拒絕。進而導致英、法兩國於咸豐六年再次對大清國宣戰。

英帝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派兵艦進攻廣州,但被擊退。咸豐八年三月,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再次要求所謂「修約」。咸豐帝諭令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制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譚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沒有成功。隨即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

咸豐帝見此,急派大臣桂良、花沙納等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苛刻的條約樣本奏上,咸豐帝十分憤怒,可是還不得不批准。但列強並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

咸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咸豐帝見大沽口獲勝,於是盡毀此前簽訂的《天津條約》。

咸豐十年(1860年)春,惱羞成怒的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六月間向天津大沽口發起猛攻。咸豐帝發諭旨說:「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

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北塘,咸豐帝和戰不定,痛失殲敵的良機。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他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致使大沽口再次淪陷。

八月一日,英法兩國艦隊抵達天津外海。其中法國艦船計40餘艘,陸軍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軍總共為10000人。為了避免糾纏,聯軍乾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為保存實力,下令南岸守軍撤往通州。次日,英國艦隊順利駛入白河。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咸豐帝再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誰知談判破裂,接著交戰。這時咸豐帝幹了一件愚蠢的事,他下令把談判的英法代表39人拘禁起來,押往北京作為人質,這下惹怒了對方。英法聯軍向北京發動攻擊,在通州八里橋交戰擊敗清軍後,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立即棄宮從京城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牆內防守,郊外則任由侵略軍劫掠。

10月6日,英法聯軍攻入海淀鎮,到處焚掠,當晚即侵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驚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後人分析,英法聯軍這次打入京城的軍隊,和以往不同。他們並不是為了消滅清朝,改朝換代,而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來的。咸豐皇帝根本沒有逃跑的必要。

既然為利而來,那就有談判的空間,咸豐皇帝作為國家元首如果留在京城,總比由恭親王出面顯得更有誠意,也能在談判桌上爭取回些許主動。

然而,由於咸豐帝懦弱無骨氣,內心膽小又畏懼洋人殺頭,自己還不想當一個簽城下之盟的滿清君主,最終是選擇了逃跑躲避。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咸豐帝的突然棄宮逃跑,不僅失去了挽回主動的機會,還讓京中百官萬民張皇失措,以致區區數千人的英法聯軍得以在北京橫行無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在北京大肆劫掠,在一定程度上,應是有仗著大清帝國君主不在其位的心理,才放膽胡為。

恭親王奕訢奉命留京議和,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

據說,咸豐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後,一開始時刻關注京師的消息。在英、法議和退兵之後,一度有迴鑾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這一念頭。此後咸豐帝又幾次改變迴鑾的旨意。主要原因除了洋人入侵的因素,還有咸豐帝逐漸喜歡上了熱河行宮的奢靡生活。這一時期的咸豐帝尤其醉心於戲劇。北京宮內的昇平署成批地被召到熱河。咸豐十年十一月起,行宮「煙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齣戲劇。加上咸豐帝吸鴉片迷女色,身體逐漸變壞。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等人,決定了「贊襄政務八大臣」。十七日清晨駕崩。此後便是懿貴妃勾結恭親王發動政變,進而垂簾聽政的把那段歷史了。

當年25歲的懿貴妃愛國而不怕死,還力勸丈夫咸豐不要棄宮出逃。40年之後,久居太后寶座盡享榮華的慈禧,面對八國聯軍,已經徹底變成了貪生怕死的老太婆。

慈禧當年為何不怕死,40年後卻怕死怕得要命?這道理也頗簡單:一個是年齡,一個是身份。

英法聯軍攻破北京時,慈禧才25歲,年輕而血氣方剛,那個時候還懷有一腔家國情懷。到了1900年時,慈禧已經65歲高齡,成了朝不夕保的女人,還能指望她繼續滿腔熱血愛國嗎?

第二個就是身份。四十年前慈禧只是咸豐後宮中的一個普通貴妃,不管皇帝做什麼決定,她都不用擔責任,天塌下來有男人頂著,怎麼也輪不上她這個小小的貴妃擔責。四十年後就不一樣了,她是大清的當家太后,手中權力比金子還寶貴。一旦被外國佬抓去,丟面子事小,丟腦袋則全完了。

再說了,當朝的傀儡皇帝光緒主張維新,符合列強們的利益和口味。這些列強和中國簽訂的條約中基本都有開放通商口岸等內容,也就是說他們想要掠奪中國的領土和財富,而中國當時又太封閉,他們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都希望推翻慈禧,扶光緒皇帝上台執政。這是慈禧萬萬不能答應的。

1900年8月中旬,圍攻北京的外國侵略者由英法聯軍換成了八國聯軍。京城的皇家執政者也由咸豐----同治而換成了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

算起來這已經是慈禧第二次棄宮出逃,但第一次是隨從,這次則是帶頭領袖。第一次隨著咸豐皇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沒有太多慌亂,至少到了行宮還有人接駕,衣食和僕役也都帶得充足。這次情形則大不相同。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用洋槍鋼炮再次攻破滿清帝都北京。紫禁城裡有的宮女、太監為了保命,已經打點包裹行李,連夜逃出京城避難。

下面的人開始逃跑了,慈禧太后當然不會揮軍堅守,視死如歸。她已經在暗中謀劃如何出逃。

據傳言,洋人不滿於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決定要活捉太后審訊並處以絞刑,不知怎麼這些話傳到了慈禧耳中,那自然如噩夢來襲,她必須不惜捨棄一切逃命。

像慈禧太后這樣「元首」重量級別的大人物,當然不能像下面宮女太監一樣沒體面的偷偷逃命。雖然也是出逃,但要有滿清皇家威嚴的「出逃」。

1900年8月14日,慈禧太后板著臉接連五次召見軍機大臣等人,決定「出京」,她的借口是作「暫避之計」。其實與四十年前咸豐帝的「木蘭秋獮」「北狩」,如出一轍,都是掩人耳目的託詞。

時任清廷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的王文韶,當天在記載中寫道:「我蒙(太后)召見五次,至刻刻召,僅有剛、趙二人同在,太后云:只剩你三人,務須隨駕,其餘之人各自回家,已丟我母子不顧矣。」

當時,除剛毅、王文韶、趙舒翹三位大臣在值外,御前其他人等均散值,各自回私宅準備外逃。慈禧對王文韶說:「爾年高,吃此辛苦,我心不安。爾可隨後趕來。剛毅、趙舒翹素能騎馬,必須同行。」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王文韶不顧年老,攜帶軍機處印信捨命奔赴懷來,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途中,王文韶徒步跟隨,深受慈禧賞識。翌年返京後,他被慈禧轉授文淵閣大學士、終武英殿大學士。

有史料介紹,8月15日清晨天未大亮時,輔國公載瀾飛馳入宮,奏說夷兵已攻東華門。慈禧太后知事情已到最後關頭,假意要跳水自殺。載瀾拉住她衣服說:「不如且避之,徐為後計。」。太后乃徒步涕泣而出,發不及簪,光緒互助服及報隨之。

慈禧臨行前環顧了一下內宮四周,告訴留下的人:「宮裡的事聽瑜、晉二皇貴妃的,張福、陳全福守護著樂壽堂。」另外,她還特意囑咐太監張福說,「張福,聽清楚,遇到多困難的事,不許心眼窄,等著我回來!」

其實,這句話,慈禧太后不僅是說給太監張福聽的,更是說給留在宮中的所有人聽的。這是庚子年慈禧太后出逃前,在宮裡說的最後幾句話。然後,她就帶領著要隨自己一起出逃的光緒帝等人,向後繞過頤和軒,路經淹死珍妃的水井,直奔貞順門而去。因為那裡,有已經為他們匆忙備好的簡陋馬車。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據記載描述:王公大臣或騎馬,或徒步,踉踉蹌蹌,形成一支千餘人的扈從隊伍,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門西行,上午8時出西直門。天忽細雨,從者皆未攜雨具,悉被淋透,其狀蕭索凄苦。

日暮,抵昌平。「上及太后不食已一日矣。民或獻蜀黍,以掬食之。太后泣,上亦泣。時天寒,求卧具不得,村婦以布被進,濯猶未乾。夜燃豆箕,人相枕藉而卧」。

這一路奔波,慈禧也過上了風餐露宿,缺吃少穿村婦般的生活,有時候就連飲水都沒有辦法解決。

就這樣,經過兩個多月艱辛旅途,慈禧一行人最終逃到了西安,過上了不遜於皇宮的安穩日子。這次出逃,慈禧一行在西安共住了一年多。

在西安,慈禧太后遙控奕劻、李鴻章等人與侵略軍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反目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同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更加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同意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

侵略者心滿意足撤退了,慈禧開始在西安收拾東西準備回京。兩宮在西安停留期間,從京城外逃的幾百個王公大臣紛紛聚攏到那裡。慈禧和光緒起駕時,西安的文武官吏都到行宮門外送行,由24面黃龍旗開路,1000名騎兵前導出城,帶著3000輛裝滿金銀財寶的大車,由一百多個太監押運隨行。

慈禧穿著華麗的衣服坐在轎中,王公大臣有的乘車,有的騎馬,隊伍出潼關經河南、直隸,歷時三月於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皇宮,史稱「兩宮迴鑾」。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當年咸豐棄宮逃跑,留下恭親王奕訢等善後;慈禧逃跑也留下李鴻章等善後,完全是仿照當年咸豐皇帝。

在這個歷史關頭,慈禧可能已經明白了當年自己老公為什麼要從京城逃跑。她知道了作為一國之主,拿國家利益、財富滿足侵略者很容易,根本沒必有留下來拿生命冒險。沒有了腦袋,什麼榮華富貴可就都沒了。

有人評述認為,大半輩子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一直是凡事從個人利益出發,她將個人利益完全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面對外國侵略,她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對列強採用了屈膝配合的態度,盡量滿足列強的無恥要求。造就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最可悲的時期。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沒袁世凱厚愛提攜馮國璋未必輝煌 馮國璋倒戈算不算忘恩負義
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