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與禁忌:四硫化四砷跟中國人的千年恩怨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與禁忌:四硫化四砷跟中國人的千年恩怨

端午節馬上到了,對大多數人來說,最期待的就是小長假。農曆五月初五,陽光明媚,溫度適宜,正是出遊的好日子,但是溫暖的氣候也讓許多「毒物」——蛇蟲鼠蟻活躍了起來,所以,古代有「端午驅五毒」的習俗。

「驅五毒」的儀式中,有一項是喝雄黃酒,這個習俗很有意思,因為雄黃這種礦物,雖然不常見,但卻跟中國人打了上千年交道。

傳說中的雄黃酒

根據口口相傳的民間說法,在端午節這天,喝雄黃酒可以讓人遠離病痛、百毒不侵。垂髫小兒不能喝酒,則要用酒水在額頭上寫個「王」字,討個健康成長的彩頭。很多人都相信雄黃酒的神奇作用,他們對雄黃如此信任,完全是因為「白素貞喝雄黃酒現原形」這個故事。

在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白素貞與許仙在斷橋相遇,因借傘相識,最終結為夫妻,本來二人日子過得美滿幸福,直到有一天許仙遇到了法海。

法海看許仙不正常,懷疑有邪祟作亂,於是慫恿許仙在端午節給妻子喝雄黃酒。許仙沒經住蠱惑,真的在端午節當天為白素貞倒了一杯雄黃酒。白素貞喝酒後現出原形,活生生將許仙給嚇死了,酒醒後的白素貞,才發現因為雄黃酒壞了大事。

《白蛇傳》中的這段情節,是整個故事的大轉折,而轉折的楔子就是雄黃酒。就事論事,故事中的白素貞法力高強,擁有千年道行,卻因為一杯雄黃酒破了法,現了形,可見雄黃的效果有多強,不過,雄黃能驅蛇的說法,可不是《白蛇傳》發明的,而是源自古代名著。

古籍中的雄黃

早在東晉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有一章《登涉》就有雄黃驅蛇的記載,書中寫:「昔圓丘多大蛇……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眾蛇皆去。今帶武都雄黃……則不畏蛇。」古人表示,只要在身上帶著雄黃,不管走到哪裡,都不用擔心蛇害,各種蛇還會自行迴避,彷彿雄黃是蛇類天敵,天生克制毒蛇。當然,雄黃有沒有驅蛇效果,暫且不提,它確實有驅蟲效果。

雄黃是一種原始驅蟲劑。在端午的習俗中,有人會將雄黃捻成粉末,在家中或者屋外潑灑。據說這樣害蟲就不敢靠近,能保證衛生。在某些古代醫書和史書中,也記載了一些關於寄生蟲的病例,基本上患者都是在服用雄黃之後,嘔吐出類似蟲或蛇(長蟲)的物體,以現代眼光看,有很大幾率是雄黃將寄生蟲逼了出來。

除了驅蛇、祛蟲,雄黃還被認為能安神避穢。成書於南朝梁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很多古時荊楚之地的習俗,其中提到,正月時配戴雄黃作成的藥丸,可以安神避穢。既可以趕走有形的蛇,也可以趕走頭腦中的繁雜思緒。

古人對雄黃情有獨鍾,認為它能驅邪避煞,還能護衛健康,簡直是萬能寶物,以至於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高抬了雄黃一把,他說雄黃「殺邪氣百蟲毒」。連葯聖都為雄黃站台,那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雄黃的身世

雄黃雖然是中藥,但並非植物,不是地里長出來的,雖然帶個「雄」字,也不是動物製品,跟黑熊、棕熊、大熊貓都不沾邊,其實,它是一種礦物。

雄黃的外表顏色豐富,一般都表現為淡黃或橙色的晶體,呈塊狀或顆粒狀,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整體晶瑩剔透,看起就像像寶石一樣。雄黃的莫氏硬度一般在1.5到2之間,比硬度為2的石膏稍微柔軟一點兒,多在溫泉沉澱物或火山凝化物中產生。作為一種礦物,雄黃其實是硫砷礦物結晶,主要成分為四硫化四砷(As4S4)。一看到「砷」,估計大家都有點害怕,沒錯,雄黃確實有毒。

正因為有毒性,所以雄黃大多被當做外用藥,但即便如此,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也會造成急性或慢性砷中毒。古人不懂化學毒性,雖然對於雄黃的使用很克制,但仍然存在風險。

回到文章的起點,端午節飲雄黃酒是否有用,能夠防蛇嗎?從科學的角度看,雄黃對蛇並沒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更無法驅蟲、安神、避穢。一般來說,沒有經過醫學訓練,還是不要擅自飲用雄黃酒了,另外,如果處理不當,將雄黃加熱,還會製造出「毒藥」。

雄黃忌高溫加熱,因為氧化之後,四硫化四砷(As4S4)有可能變成「三氧化二砷(As2O3)」。這三氧化二砷不是別的東西,正是小說中的第一毒藥「砒霜」。

廁讀觀點:雖然雄黃有毒,但也不用談之色變,辛棄疾曾說「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凡事都講究個度,雖然雄黃的確具有毒性,但只要交給專業人士操作,仍然能製成有用的藥物。

對待雄黃,我們要用科學的眼光,它就像其他普通礦物一樣,都有特定的適用情景,不用把它視為洪水猛獸。當然,在過端午節這件事上,吃粽子就可以了,雄黃酒能免則免吧。

參考資料:《抱朴子》

《本草綱目》

《荊楚歲時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50塊錢買的棋子,現價值870萬,維京貴族的玩物,全球僅4套
二戰德國情報機構遺留密碼機,拍賣價75萬,僅製造500台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