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征緬失敗了,但是產生的影響卻影響至今

乾隆征緬失敗了,但是產生的影響卻影響至今

在我國民間,長久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清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所指的,是清兵強悍的戰鬥力。

由於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戰爭頻發,大小戰役不計其數,這無形中造就了大量能征慣戰的軍隊,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習慣對古代表現強悍的軍隊進行評比,如漢羽林軍、晉北府兵、宋岳家軍、明戚家軍等,甚至還有無當飛軍、鐵浮屠、虎賁軍等時不時客串一下。

但很顯然,無論以上各軍在戰爭中表現的如何生猛,威名何其之大,卻都沒有產生如「清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樣流傳如此之廣的讚譽。無論這個口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實的反映出清兵的戰鬥力,但不置可否的是,清兵的戰鬥力很是強悍。

就是如此強悍的清兵,卻在連續四次遠征緬甸的戰爭中接連敗北,以至於十全老人乾隆都在晚年承認,唯獨征緬失敗是其遺憾。不過,清朝以全盛之勢征緬,雖然失敗,卻也無意中擊碎了緬甸興起的夢想,也對當今整個中南半島的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南半島包括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雲南部分地區、馬來西亞西部等地區。在18世紀後半頁,即清緬戰爭爆發之時的1762年及其後數年,由於緬甸貢榜王朝的強勢崛起,在中南半島一家獨大,因此緬甸與清朝之間的矛盾也不斷加大。

1762年,緬甸軍隊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還擊,至此,中緬拉鋸戰拉開帷幕。

清緬戰爭共分為四次。當時清朝處於全盛時期,又以老大帝國自居,不但看不到歐洲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反而仍舊沉浸在四方納貢,萬邦來朝的美夢中。緬甸捋了清朝的鬍鬚,自然惹得乾隆皇帝龍顏大怒,當即決定給緬甸一個教訓。

不過當時的緬甸也很強勢,在前三次都擊退了清朝的進攻。事情不按套路發展,這讓大清的面子擱哪?一群小弟如何看自己?盛怒的乾隆在經過前三次征緬失敗後,在1769年二月份,再次下令出征緬甸。

清軍以傅恆為首,率1萬滿兵及3萬漢兵出征,由於國家窮困,先期抵滇提前準備的雲貴總督鄂寧與參贊大臣舒赫德給乾隆算了一筆賬,認為4萬士兵征戰,需提供10萬匹戰馬和駑馬,4萬大軍需糧45萬石,按照3個民夫運送1石糧食,那麼,僅僅運糧一項就需要百萬民夫。這還不考慮邊境道路難行、瘴癘肆虐、病禍橫行等不利因素,因此主張使用其他手段迫使緬甸臣服即可,最好不動武。

乾隆將兩人降職調離後,執意發動戰爭。於是在將全國搜刮殆盡,終於集齊了2萬匹馬,6千多匹騾子以及少量耕牛後,大軍終於抵達前線。清軍前期進展順利,隨後就與緬軍陷入僵持,清軍後勤不足、士兵患病者很多、火器不如緬軍、士兵厭戰情緒蔓延,於是在僵持不下後,最終雙方簽訂停戰協議。其後不久,緬甸上表稱臣,重新對大清進行朝貢。

清朝最後一次征緬戰爭以失敗告終,但是此次戰爭也徹底擊碎了緬甸的大國夢。

緬甸在東吁王朝興起之時,就壓了泰國大城王朝一頭,在多次的戰爭中,泰國多次戰敗,被迫長時間以緬甸屬國的身份存在。雖然其後泰國也一度雄起,但是在緬甸貢榜王朝時期,緬軍在1767年攻破阿瑜陀耶城,泰國大城王朝就此滅亡。

緬軍在泰國大量駐軍,意圖徹底吞併泰國。但是,由於清緬戰爭多次爆發,緬軍不得不把主力從泰國調回,全面抵抗清軍的進攻,因而放鬆了對泰國的佔領。這也直接導致了泰國各地區割據勢力的興起,以及後來建立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的騰飛。

1767年,鄭信在南部及沿海一帶建立吞武里王朝,到了1770年,吞武里王朝基本完成了對泰國的再次統一。由此可見,吞武里王朝的興起始於大城王朝的覆滅,而緬甸又無暇他顧的客觀環境中的。而其再次統一泰國的整個時間段,也基本包含在清緬戰爭時間內。

正是由於清緬戰爭,導致已經對泰國完成吞併但統治基礎尚未牢固的緬軍只得返回國內,進而給泰國的復國運動提供了機會。而緬甸在清軍的打幾下,元氣大傷,從此只能在中南半島老老實實的過日子了。

這場戰爭,在不經意間打斷了緬甸主導中南半島的進程,以至於現如今中南半島成為了世界上形成國家個數最多的半島之一,不能不說與此有莫大的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浪 的精彩文章:

TAG:千古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