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引言: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41歲。如今,他已被公認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他留下的那些含義豐富的作品也悉數被奉為經典。但卡夫卡生前卻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務員,一個根本賣不出書的業餘作家。卡夫卡曾經這樣自嘲道:在布拉格的一家著名書店裡,幾年來共售出11冊書,其中10冊很容易找到買主,因為是自己買的。這樣一位生前無名的業餘作家,為何卻在死後被眾多文學流派追認為先驅、被眾多大作家追奉為導師呢?卡夫卡奇特荒誕的文學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將在下文與大家一起探討。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kafka德語原意即為寒鴉


一、卡夫卡自畫像:孤獨的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的小說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我們不難從他虛構的故事中找到他本人的身影。《變形記》中異化為甲蟲的格里高爾,他跟卡夫卡一樣,是一個備受剝削的小職員。《城堡》中的K,他跟身為猶太人的卡夫卡一樣,是一個尋找不到歸宿的漂泊者。《審判》中的K,他也跟卡夫卡一樣,是一個被社會機器壓得喘不過氣的無助者。

同時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列舉的幾部作品中主人公在荒誕的情形下依舊始終堅守著一些東西。《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在變為甲蟲前因債務忍受著工作,即使變為甲蟲也想著要上班。《城堡》中的K始終想要證明自己的身份,以獲得進入城堡的資格。《審判》中的K四處求人,為自己爭辯,始終沒有屈服於荒誕。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呈現了一種掙扎、一種反抗,展現了一個矛盾的卡夫卡。但矛盾其實並不是卡夫卡的本質,孤獨才是。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卡夫卡

在《飢餓藝術家》中,卡夫卡描寫了一個痴迷於飢餓藝術的表演者的故事。飢餓表演者被關在籠子里進行表演,並將能忍受更長時間的飢餓作為自己的目標。他狂熱地追逐著自己的理想,但觀眾其實只是想通過這種自虐式的表演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達到娛樂目的。在臨終之前,飢餓藝術家道出了自己選擇飢餓的真實原因:因為我找不到適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我不會招人參觀,若人顯眼,並像你,像大夥一樣,吃得飽飽的

這位飢餓藝術家其實就是卡夫卡的自畫像,只是卡夫卡將主題由孤獨換做了飢餓。卡夫卡曾這樣寫道:極度的孤獨使我恐懼,實際上孤獨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對我的巨大誘惑。卡夫卡為什麼選擇將孤獨作為目的?原因其實跟飢餓藝術家一樣。飢餓藝術家因找不到合胃口的食物而選擇飢餓,而卡夫卡也並非想要離群索居,只是因為人群中找不到可以相伴的人。於是卡夫卡選擇將自己封閉在小屋子裡,就像飢餓藝術家被鎖在籠子里一樣。這種困境看似是自找的麻煩,但實則是一種極其無奈的選擇。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飢餓藝術家

卡夫卡從小就熱愛文學,但父親並不支持他寫作。而成年後他又因工作而無法專心寫作,放棄工作的話又不能養活自己。卡夫卡將一切與寫作無關的事情都視為障礙,正常的家庭生活與工作都可能成為寫作的敵人。寫作被卡夫卡看作唯一能夠感知存在的方式,他不止一次說過:沒有文學,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成為什麼。 但卡夫卡只能在下班後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痛苦地思考、孤獨地書寫。卡夫卡無疑想通過寫作養活自己,但在卡夫卡所處的社會時期,人們還不能理解欣賞卡夫卡的寫作藝術。他筆下荒誕的故事,孤僻的殉道者形象,辛辣的譏諷語調,直到去世後才被世界認識到價值所在。


二、被眾多文學流派追認為先驅的卡夫卡

在卡夫卡逝世後,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存在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象徵主義文學、超現實主義詩歌、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都追認卡夫卡為其先驅。

博爾赫斯認為:卡夫卡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作家。昆德拉斷言卡夫卡開闢了後普魯斯特小說歷史的新方向,認為卡夫卡的創作是一場巨大的美學革命,一個藝術的奇蹟。羅伯-格里耶在回答什麼是「新小說」這一問題時,乾脆這樣說道:新小說已經很老了,就是卡夫卡。馬爾克斯在《番石榴飄香》中回憶了17 歲那年讀到《變形記》時自己的感受:原來能這樣寫呀,要是能這樣寫,我倒也有興趣了。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加繆的作品中更是處處回蕩著卡夫卡的聲音,在他的《西西弗斯神話》中直接添加了了這樣一個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加繆

看到這裡,許多讀者心中不免會產生如下疑惑:卡夫卡的作品中究竟存在著什麼,為何他會被後世的諸多大作家認為是作家中的作家?筆者認為可從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對此做出解釋。


1. 以現實生活為起點,用文學的語言闡述荒誕

荒誕是一個哲學命題,是上世紀存在主義思潮的產物,但它的源頭可追溯到十八世紀,甚至更久遠的時代。在《卡夫卡——荒誕文學的始作俑者》一文中,葉廷芳指出:最早給荒誕這個術語注入現代涵義的是克爾凱郭爾,他認為只要找不到合理的根據來證明基督教存在的正確性, 那麼它的存在就是荒誕的;海德格爾則利用荒誕來描述基督教的信仰;薩特通過荒誕表現人的生存的無意義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薩特

卡夫卡不是最早發現荒誕命題的人,但他是第一個用文學語言闡述這個哲學命題的作家。他作品的基本出發點是現實生活,通過描述人的存在狀況,以發掘存在的可能性。文學就是人學,卡夫卡或許是第一個如此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的作家。他揭開了日常生活的假象,將一種真實的處境展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困境不是他所處的年代特有的,在二戰後,在冷戰時期,在二十一世紀,人們其實都會遇到這種困境。

上帝死了之後,我們該信仰什麼?在現代社會,還有什麼值得信仰嗎?人的存在,為何總是如此徒勞?為表現這種困境,卡夫卡選擇了變形和悖論等荒誕的表現手法,使之充滿象徵意味。卡夫卡的困境是一種超越時代的困境,是現代文明天生的弊病。而卡夫卡在哲學上找到了它的源頭,並用文學的語言將之表達出來。或許這就是卡夫卡打動無數後世作家的根本原因。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變形記


2. 鐘擺式結構,現實主義手法

在《卡夫卡的鐘擺》中,格非揭示了卡夫卡小說的獨特結構:卡夫卡的故事是一個不發展的故事 ,從起點回到起點 ,或者說在被各種因素的糾纏中陷入了泥沼 ,剩下的就是一隻鞦韆的擺動。於是我們看到《城堡》中的K從村莊出發,最後仍在村莊;《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變為甲蟲後的所有掙扎都是徒勞,因為他已註定死亡;《審判》中的K為莫名其妙的罪名去辯解,但卻終究死於罪名。卡夫卡顛覆了傳統小說「行為 (使命)—困難(障礙 )—困難的克服」的結構,表達出了一種傳統文學無法表達的現代性經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卡夫卡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又顯得非常現實主義,比如平直的語言去以及瑣碎的細節描寫。《變形記》的開頭為: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 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甲蟲 。《飢餓藝術家》的開頭為:近幾十年來 ,人們對飢餓表演的興趣大為淡薄了。《城堡》 的開頭為: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城堡》

一部小說的開頭往往奠定整部作品的風格基調,從這些開頭我們不難發現卡夫卡平鋪直敘的語言風格。但正是這種顯得有些漫不經心的語言之下,深藏著無比豐富的內涵。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或許也是從卡夫卡身上學來的。

同時卡夫卡還在作品中不遺餘力地進行細節描寫,對城堡、村莊、雪景、酒店 、辦公室、法庭等描寫得非常逼真。這使得他的作品雖然有著荒誕的內核與結構,但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思想情感又顯得真實可信。這是卡夫卡高於之前作家的地方,他並不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情感狀態表現荒誕,而是通過情節的發展,通過敘事來展現荒誕所在。於是在看完卡夫卡的作品後,我們時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裡面的人物是正常的,環境也是正常的,但人和環境結合起來,卻呈現了一種荒誕的狀態。

紀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誤入世界的卡夫卡,作家中的作家

卡夫卡

結語

從思想上來說,卡夫卡是第一個用文學語言描述荒誕這一哲學命題的作家;從文學技巧上來說,卡夫卡以現實主義的語言和非現實主義的結構開闢了新的寫作手法。遺憾的是在卡夫卡的有生之年,未能見到自己的作品被世界認可。如今,只能祝願他在天國有一個好的寫作環境。

參考文獻

格非 《卡夫卡的鐘擺》

加繆 《西西弗斯神話》、《局外人》

羅璠 《卡夫卡與現代小說敘事維度的呈現》

張莉 《卡夫卡與20世紀後期中國小說》

卡夫卡 《變形記》、《城堡》、《審判》、《飢餓藝術家》《卡夫卡隨筆》、《卡夫卡日記》

葉廷芳 《卡夫卡——荒誕文學的始作俑者》

馬爾克斯 《番石榴飄香》

米蘭·昆德拉 《小說的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