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法是一種活法:送你11條最有效最接地氣的修行方法

佛法是一種活法:送你11條最有效最接地氣的修行方法

領取你的專屬佛卡

文 | 禪叔

談到學佛,

很多人覺得佛法是高深莫測的。

打坐,參禪,修行,談玄說妙……

而佛經更是深廣浩瀚,沒有窮盡,

佛法都是那麼難懂的嗎?

並不是!佛法有甚深般若

但也有簡便易行的部分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生活即是修行

來看看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

日常生活里的十種修行方法

學佛人都聽說過佛教里的「五戒十善」。

五戒,指的是在家佛弟子應該守好的根本五條戒律;十善,指的是佛法倡導世人學習效仿的十種善法。

關於這十種善法,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十善道業經》中作過詳細說明。

十善之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點,與「五戒」中是一致的。所以,人們常常將五戒與十善並稱為「五戒十善」,那些精進的佛弟子,會將此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

1

不殺生

很多人對殺生的概念還不能準確理解,家畜、害蟲算不算?在菜場里由別人殺的算不算?無意踩死的爬蟲算不算?殺死惡人或傷人的動物算不算?

殺生,指的是以噁心斷除有情生命,只要符合以下幾點,就是犯了殺業:

一、有心殺害眾生,故意為之;

二、明知被殺眾生也和人一樣貪生怕死,卻仍對它進行傷害;

三、為捕殺對方而挖陷阱、準備兇器等;

四、對方確實被你殺了。

有時我們會看到一種現象,菜場的某個水產攤前,貼著一張佛像或一句佛號。從內心來講,他們也意識到以殺生為業的不好,但又放不下眼前的利益,於是一邊殺生,一邊拜佛求保佑。這種自相矛盾的事,千萬不能做。

殺業的惡果,與拜佛的功德是兩碼事,惡業是不可能隨隨便便直接抵銷的。即使內心有過懺悔,但也別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後不復造」,否則就不是真心懺悔,沒有用處。

五戒十善之中,第一條就是戒殺。學佛人一定要儘力奉行這一條,一方面是培養自己的慈悲之心,保護了眾生生命的平等;但另一方面,其實是保護了自己不造惡業,不被未來的惡果所害。

2

不偷盜

凡把主人未曾給予的物品佔為己有,都屬於佛法中偷盜的範疇,包括騙取、盜竊、強奪、霸佔、吞沒、坑蒙拐騙等。

形成偷盜的業力也要有以下五個條件:

一、故意起偷盜之心,不是無心之過;

二、這是屬於別人的東西;

三、明知是他人物品,依然佔為己有;

四、預先有盜竊的動機和準備;

五、不是誤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是別人的還是公家的,在沒有得到允許時,哪怕沒人看到,哪怕金額很小,君子也要慎獨。這不僅是佛教戒律,更是為人準則。

3

不邪淫

對於在家居士而言,這裡的邪淫,主要指不被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係,但還包括在不恰當的地方發生兩性關係,例如留宿寺院或在佛塔附近,或守持八關齋戒之時等。

已婚或者有固定戀人的人,如果與自己配偶之外的人有越界行為,即觸犯邪淫戒。

4

不妄語

所謂妄語,就是虛誑、不真實的語言。在佛教中,又有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之分。

大妄語,就是未證言證,指自身沒有證得聖果,卻為了名聞利養謊稱自己已經證得聖果,得到了龍天護法的供養。

方便妄語,則是為救度、幫助、安慰眾生,或是不給他人添麻煩,迫不得已所說的與事實不符的話。方便妄語的判斷原則是,必須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不是自身利益。

除這兩種外,其餘的稱為小妄語。

妄語,並不單指說話,也包括文字、書信、動作等等。妄語業的成立也有四個條件:

一、以違背事實的語言欺騙對方;

二、對方已經接受到了謊言;

三、存心欺騙,而不是無心的誤傳信息;

四、對方把謊言信以為真了。如果對方最終並未相信,妄語目的未達到,則妄語業還未形成。

如果生活中迫不得已說了小妄語怎麼辦?多多懺悔,常常反思。

5

不飲酒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五戒中有不飲酒這一條。禪叔先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喝醉了,回去看到鄰居家的雞跑到自己院里來了,就把它逮著殺了,煮著吃,這就犯了殺生和偷盜兩條戒。

快吃完了,鄰居小姑娘過來找雞,他喝醉了又對人家非禮,又犯了邪淫。

後來鄰居報官,官府來調查,他酒醒後推卸說:我沒有做這些。又犯了妄語。

所以,單純飲酒本來是不犯戒的,但醉酒之後人的神智迷亂,會做下許多錯事,所以要戒飲酒。

如果追究得更深,酒戒引申出去的含意還包括一切麻醉、成癮的東西,吃了以後讓人的思想紊亂,意識不清,都是這個範疇里。

如果佛陀現在住世的話,吸煙、吸毒等等致幻上癮的行為,可能都會成為戒律。

但飲酒戒也是有開緣的。比如你生病了,需要擦藥酒或者喝藥酒治療,必須用酒治病,不算犯戒。

6

不兩舌

所謂兩舌,就是搬是非、挑撥離間的語言,由此破壞他人或團體間的友好關係。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有些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有些是因為自身習氣,純屬損人不利己。

符合以下四個條件的,兩舌的罪業就構成了:

一、通過挑撥,拆散或離間他人的友好關係;

二、製造矛盾的語言或文字;

三、對方理解了所說的內容;

四、對方完全相信了這個說法。

作為佛弟子,說話的時候應該中肯地告訴別人我們所知道的事實,不要加入自己的感情渲染。

7

不綺語

綺語,又名雜穢語、無義語,主要是沒有意義的閑談、被污染的語言。

這些語言,不但浪費時間、沒有利益,還會不知不覺的增長內心的無明煩惱。

綺語也有兩個重要的特徵:

一、有染污心,也就是帶著貪瞋痴的不良情緒在說;

二、無意義的語言,那些無病呻吟、天南地北的閑聊、明星的八卦緋聞等等,與正見相違背的邪見邪論等,都屬於綺語。

這個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最難防範的一種了,閑聊有風險,吃瓜需謹慎。所謂言多必失,在不清楚事實的情況下,輕易不要去評論別人的是非,管好自己,少說多做。

8

不惡口

惡口,也叫粗惡語,不僅僅是指罵人、髒話,也包括誹謗、諷刺、挖苦、攻擊性的對他人構成傷害的語言。

惡口的違犯要看四個條件:

一、有心傷害他人。如果本身不存在惡意,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對方誤以為是在諷刺自己,這種情況不算惡口。

二、發出非愛語。也就是缺乏愛心,並且會傷害他人的粗暴語言,比如很多人的口頭禪「你煩死了」,「你去死吧」。

三、被對方聽懂了,如果你罵對方,對方完全沒聽懂,還不算成立。

四、如實接受,對方聽到並接受到了你所說的話。

在現代社會中,有的人性格張揚、口無遮攔,從網路「噴子」到現實中的語言暴力,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升級到雙方罵戰,嚴重的甚至導致傷亡,都是不懂得「好好說話」所致。

好好說話,不僅是一個人禮貌和修養的體現,更是對自己的保護。

9

不貪求

貪慾,主要表現為佔有和貪著,總想佔有更好的衣食住行,總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名譽,總要追求更多的享樂,永遠不知足,永遠沒盡頭。

對於世人而言,慾望本身並沒有錯,如果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一切沒毛病,但關鍵在於,不能被貪慾所驅使,不擇手段地去追逐慾望,否則後患無窮。

若是已經得到,也要懂得,慾望是沒有止盡的,要適可而止。否則,若是被慾望所系縛,即使得到再多,都無法自在。

10

不嗔恚

嗔,通俗來講就是脾氣大,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怒髮衝冠,動不動就生氣、發火。憤怒、嫉妒都是瞋的表現形式。

一言不合就起爭執,看不慣對方怒目相向,這種憤怒還不會輕易消失,往往播下仇恨的種子,互相傷害、沒完沒了。然而,仇恨傷害最大的是誰,其實還是自己。

真正的修行者「不見人過」,看到別人做好事,真心隨喜,看到別人行惡,盡量勸誡。而不是一言不合就發火,看到別人過得比我好就嫉妒。

11

不邪見

邪見,是指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也可以理解為三毒中的「痴」。

這個世間,可以說邪知邪見特別多,比如不信因果、放縱享樂,比如人死如燈滅、凡聖無差別,比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生寶貴,每個人都應該建立正確的知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不是抱持著邪見,去過放縱沒有約束的生活,否則,一切後果終歸還是要自己承擔。

真正的修行,是以佛陀為榜樣

從身口意三業上

對自己的整個生命進行改造

所以說,修行其實是

一項巨大的生命質量的改善工程

要真正落實到日常行為上

真正做到五戒十善

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佛弟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叔論禪 的精彩文章:

弘一法師:學佛者當常懷大悲心
每日一禪 憶念凈土

TAG:禪叔論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