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註定失敗的近代化嘗試,1894年朝鮮王朝「甲午更張」失敗始末

註定失敗的近代化嘗試,1894年朝鮮王朝「甲午更張」失敗始末

19世紀以來,西方殖民勢力全面入侵東亞,傳統的東亞三國均受到重大影響,中國在鴉片戰爭後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列強,而當大家為中國而嗟嘆,為日本而感慨之時,體量最小的朝鮮卻往往被忽略,不過19世紀的朝鮮也不是一潭死水,在大環境的劇烈震蕩下,朝鮮內部也發生了劇烈的風雲變幻。

朝鮮也曾為近代化而努力過,只不過其努力至今都備受爭議,這便是甲午更張。

一, 中日易主

公元1392年,朝鮮王朝建立後,確定了「事大主義」的基本國策,所謂「事大主義」即一心一意侍奉強大的中國,以親近中華為核心,以此獲得當時東亞最強力量——中華王朝的友善對待的外交方針,於是500年來,雖然在明清易鼎之際有些波動,但總體而言朝鮮一直是中華帝國最忠實的藩屬。

然而在19世紀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19世紀,西方殖民者大舉東侵,中國,日本和朝鮮三國均採取了「閉關鎖國」的策略,不過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中日兩國相繼被列強敲開了大門,朝鮮雖然因為地處偏遠多熬了一陣子但也未能倖免,1866年開始,法國,美國等勢力也相繼滲透朝鮮,只不過由於美法兩國當時均無意全經略朝鮮,所以朝鮮才勉強維持國運。

不過,法國和美國無意挑事,但有一個國家卻對朝鮮的興趣相當的大,這就是日本,日本自古就把朝鮮作為東進大陸的跳板,現在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初成,又準備拿朝鮮開刀。

1875年9月,日本軍艦入侵朝鮮江華島並擊敗朝鮮軍,次年,朝鮮被迫和日本簽訂《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

在劇烈的外部環境變化下,朝鮮國內政壇大變並形成了兩大派別——「事大黨」和「開化黨」。

所謂「事大黨」可以看做是傳統的「保守派」,其保持傳統的「事大主義」國策,思想「親清」,反對現代化改革,意圖依靠清朝的力量保持朝鮮「傳統的狀態」。

而 「開化黨」則相反,他們看到了西方列強和改革後的日本的強大,主張朝鮮與日本聯合(親日),擺脫落後的清朝控制,走自主獨立的近代化道路。

以青年貴族官僚為核心的開化黨

而這一時期,通過洋務運動,國力初步提振的清王朝意圖鞏固自身在朝鮮的地位;通過明治維新強大起來,意圖對外擴張的日本也希望將自身的影響力滲透進朝鮮,兩大佬在朝鮮明爭暗鬥,自然,這兩大佬也分別是「事大黨」和「開化黨」的後台。

1882年(壬午年)7月23日,朝鮮京城五營士兵由於連續13月沒有領到餉米,同時對日本的侵略滲透反感,聚眾喧嘩騷動,最終引發暴動,他們搗毀權貴的宅第,攻打日本使館,殺死朝鮮新軍中的日本教官,史稱「壬午兵變」

日本版畫中的「壬午兵變」

此時引發中日兩國同時干涉,該兵變最終被清朝鎮壓,清朝趁機加強了對朝鮮的控制,與朝鮮簽訂一系列條約,在朝鮮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海關監管權,並在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設立了清租界。而朝鮮也開始了近代化改革,設立內外衙門,訓練新式軍隊。

1884年(甲申年)12月4日,由於中法戰爭激烈,清朝將駐紮在朝鮮的軍隊撤走一部分與法國作戰,削弱了對朝鮮的控制。開化黨人看到了機會。

「清佛(法)方爭,我國獨立機會盍在此時」——開化黨骨幹金玉均

在日本支持下,激進派開化黨為了掌權,發兵挾持朝鮮高宗,並殺害穩健派(事大黨)勛貴,史稱甲申政變!開化黨宣布改革,內容有朝鮮獨立,廢除向清朝進貢,改革內政、改革稅制,廢除門閥制度等,然而,這引起了駐朝清軍的激烈反應,3天後駐朝清軍將領袁世凱迅速帶兵平定叛亂,此事在朝鮮也被稱為「三日天下」。

袁世凱,時任幫辦朝鮮軍務

此事使開化黨受到極大打擊,留在朝鮮的開化黨人幾乎被斬盡殺絕,金玉均等骨幹亡命海外。清朝在此事上本佔據先機,然而在後期與日本交涉上卻吃了虧,日本通過外交訛詐取得了與朝鮮的宗主國清幾乎同等的權利。

中日簽定《中日天津會議專條》:中日同時撤軍,但日本獲得了隨時可派兵到朝鮮的特權,這埋下了重大隱患。

1894年,中日在朝鮮的矛盾總爆發,雙方打了一場甲午戰爭,此戰清朝慘敗,在朝鮮的影響力損失殆盡,「事大黨」灰飛煙滅,雖然日本宣稱是為了「朝鮮的獨立自主而戰」,但誰都知道,之後的朝鮮是日本人的天下了。

二, 甲午更張!

日本人動作很快,早在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前的1894年7月23日便突襲了朝鮮王宮,挾持高宗及閔妃,之後將閔妃集團從政權中全部剷除並組建了以金弘集為首的親日政府。

註:閔妃,朝鮮高宗王妃,朝鮮近代重要政治人物,早期聯絡黨羽扳倒實際控制朝鮮的大院君(高宗之父)後掌握了朝鮮的實際大權,後鼓勵高宗採取開化政策並引入日本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推舉親族出任要職並繼續打壓大院君,使得朝鮮國內大亂,壬午兵變後被驅逐出宮,之後藉助清廷勢力再次掌權,其立場也轉向親華,激進開化黨策劃的甲申政變失敗後,閔妃地位逐步穩固,但閔妃又對清朝干預朝鮮內政感到不滿,意圖引進國際勢力對抗清朝,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中國後,遭親日開化派奪權而失勢的閔妃欲轉與俄合作對抗日本。

開化黨當政後著力於朝鮮的近代化改革。7月27日改革的中心機關軍國機務處設立,正式啟動近代化改革,史稱「甲午更張」。

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停止使用清朝年號;廢除科舉制;廢除奴婢;禁止人身買賣;禁止拷問,連坐;禁止通婚並允許寡婦改嫁;統一國家財政,實行產業化,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等。

在1894年7月-10月僅3個月時間,軍國機務處竟先後發布了208項「內政改革」法令,幾乎涉及了朝鮮社會的各個方面,然而,改革卻並不順利,守舊派強力抵制,甚至暗中聯絡清軍反日,廣大百姓也普遍認為軍國機務處是「倭黨」,抵制改革。

1894年9月15日,清軍在平壤戰役慘敗,喪失了在朝鮮的最後據點,然而開化黨的改革卻反而愈發陷入困境,9月開始,朝鮮國內不斷爆發起義,起義軍聲稱要消滅日本人和親日派;朝鮮政府內部反改革的派別也頻繁發難,守門將金基泓公然指責主導甲午更張的軍國機務處要員金弘集、金允植、朴定陽、金宗漢、安駉壽、金嘉鎮、趙羲淵、權瀅鎮為「無君賣國」之「八奸」,朝鮮政局一片混亂。

日本看著雞飛狗跳的朝鮮也感到焦頭爛額,10月15日,日本政府撤換了干涉不力的大鳥圭介,改由井上馨出任駐朝公使,這標誌著日本全面加強對朝鮮內政改革的干涉。

井上馨此人相對更了解朝鮮國情,他到朝鮮後,一方面調動日軍嚴厲鎮壓朝鮮各地的起義,一面強勢介入甲午更張,以朝鮮改革的「總設計師」自居,他壓服了朝鮮內部的各派勢力,扶植親日勢力,日本對朝鮮的干涉和控制大大強化。

1895年1月7日,金弘集內閣發表近代政治改革的基本綱領——洪範十四條,並由高宗於率文武百官在宗廟宣誓。

《洪範十四條》

不過,朝鮮的近代化改革進程並沒有因為日本的強勢介入而好轉,相反朝鮮親日政權內部各個派別的相互傾軋則使得局勢更加混亂,而在親日政權內部狗咬狗的時候,實際得利的卻是另一支勢力——以閔妃為核心的「貞洞派」(親俄派)。

這一段時間日本其實很尷尬,1895年5月,俄國主導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本被迫放棄了遼東半島,由於日本政府被歐美列強強壓,在朝鮮的威信大幅度降低,所以其也被迫調整了對朝政策。

1895年6月4日,日本內閣決定:「今後對韓政略宜採取儘可能不加干涉而使朝鮮自立的方針」,日本干涉消退後,親日派的日子更難過了,朝鮮民族幾乎是「舉國反日」。

1895年8月,親日的內務大臣朴泳孝被懷疑謀反、逃亡日本,最終政權終於落到了閔妃一派(親俄派)手裡,改革停滯。

這當然不是日本人能容忍的!最終日本人以極為激烈的手段解決了閔妃這個政敵:1895年10月8日,由日本駐朝鮮公使三浦梧樓策划了著名的「乙未事變」,日本浪人和朝鮮部分人士勾結,暗殺了閔妃!

「乙未事變」至今被韓國人視為國恥

日本人是希望重新取得在朝鮮的優勢地位,只不過,最終效果卻適得其反。

三, 走向末日

日本人通過血腥的「乙末事變」使得親日派重新取得優勢地位, 「貞洞派」被清洗,金弘集內閣重新開始改革。

然而,三浦梧樓本想把 「乙未事變」掩飾成朝鮮內部的宮廷政變 ,但由於掩蓋措施不嚴密,「乙未事變」真相很快曝光,國際社會一片嘩然,朝鮮內部更是群情激奮,由於閔妃在朝鮮國內有著極高的威望,日本這一做法使得朝鮮國內的反日情緒迅速激化。

而在這個背景下,金弘集內閣還在繼續推進改革,這次改革的內容包括停用農曆改用公曆、制定新年號「建陽」、設立小學校、整備郵便網、施行種痘法、軍制改革等。

終於,一項特殊的改革措施成為朝鮮大亂的導火索——斷髮令!

1895年12月30日,要求所有朝鮮成年男性剪髮髻的命令,改為西式平頭,這是甲午更張諸項政策中執行力度最強、範圍最廣的改革措施。而這項措施使得朝鮮人群情激奮,因為傳統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朝鮮儒林領袖崔益鉉公然表示:「頭可斷,發絕不可剪」!

終於,朝鮮全國開始總暴動,朝鮮儒生領導農民義兵部隊以「尊王攘夷」、「恢復國權」、 「為國母報仇」和「頭可斷,發不可剪」為口號的名義攻克忠州、晉州等重鎮,史稱「乙未義兵運動」,金弘集內閣搖搖欲墜,而親俄派蠢蠢欲動。

1895年11月28日,親俄派的李范晉、李完用、尹致昊、安駉壽等人準備率領前閔妃侍衛隊由春生門攻入景福宮,搶走高宗,並殺死金弘集等親日大臣。這一計劃因為被泄漏而遭到失敗,李范晉等人逃之夭夭,是為「春生門事件」。

朝鮮國王高宗與其太子李坧本就不甘成為日本人的傀儡,閔妃被害則使得他們更加憤怒,於是態度轉向親俄,1896年2月11日,在精心策划下,高宗和其世子從景福宮逃往俄羅斯駐朝鮮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

高宗逃到俄使館後,連發多個詔敕,將親日派大臣全部罷免,將總理大臣金弘集、內部大臣俞吉濬、軍部大臣趙羲淵、農商工部大臣鄭秉夏、法部大臣張博列為「逆賊五大臣」而加以逮捕,朝鮮百姓歡呼雀躍,最終金弘集、鄭秉夏在警務廳前被憤怒的群眾所殺並遭辱屍,魚允中則在流亡回鄉的途中被百姓打死,其餘親日派30多人逃亡日本。

自1894年6月起,日本苦心經營的朝鮮親日政府完全瓦解,朝鮮半島出現親俄政權。而「甲午更張」也全面失敗。

「天子為敵所奪,萬事休矣!」——日本駐朝公使小村壽太郎

四, 功罪難評

看了上文的介紹,很多朋友可能會有一個很困惑的感覺,朝鮮開化黨人實行的「甲午更張」中的很多措施明顯是進步的,是朝鮮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可為何這些開化黨人在朝鮮卻淪落到一個「國賊」的名聲,至今難被平反,而新政也處處遭到抵制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除了改革過於激進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朝鮮的「甲午更張」並不完全是自主改革,而是在日本人的陰影下進行的。

韓劇《陽光先生》中的甲午更張

在早期,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對「甲午更張」的評價都是負面的

「從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94年甲午農民戰爭時期朝鮮人民自下而上的強烈要求……但是,其實質只不過是日本侵略者為便於其侵朝而採取的對策而已。也就是說,當時朝鮮中世紀的封建等級制度、國家管理體制、封建的實物稅和貢納制、封建官僚無止境的橫徵暴斂等等,這一切都已成為日本資本家對朝鮮進行掠奪貿易的障礙。因此,『甲午改革』的結果,實際上是為日本侵略朝鮮鋪平了道路」。——《朝鮮通史》,朝鮮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們其實不得不承認甲午改革是一場具有非自主性的改革。甲午政權本身就是由於日本的介入而成立的…因此甲午改革就具有了幫助日本加深對朝鮮半島進行侵略的制度改革的性質」。——《新編韓國史》,高麗大學

不過後期,朝鮮和韓國兩國對「甲午更張」的評價均有所改觀,認為這確實是朝鮮內部一些有識之士為了使得朝鮮實現富強而做的努力嘗試,只是無力擺脫日本控制。

關於「甲午更張」,最重要的爭論在於:這次改革的主導者到底是誰?是朝鮮人還是日本人。

其實這要分不同時期考慮,早期的「甲午更張」自主性相對較強,日本人也很少參與,朝鮮的改革甚至觸犯了日本的這種意圖。日本駐朝官員甚至在報告中說:若放任軍國機務處, 不知將帶來何種後果, 日本苦心經營的一切, 就會變成畫餅。因此,目前朝鮮史學界將甲午更張限定於1894年7月27日到12月17日軍國機務處存在的時期內,認為井上馨的干涉標誌著甲午更張的失敗。

而後期的改革則幾乎是在日本人的控制下進行的,這使得改革有了很強的「為方便日本控制而改革」的色彩。

「甲午更張」的悲劇在於:朝鮮作為一個小國,始終沒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在清日俄三國爭端的風口浪尖中,朝鮮想努力實現國家富強談何容易?而更糟糕的是,朝鮮內部「開化黨」妄圖學習的對象,則是和朝鮮民族有極深仇恨的日本(朝鮮自古就頻繁受到日本侵略,故國民對日本人極為反感。),這使得其改革不僅僅受到傳統保守勢力的阻擊,還面臨朝鮮民族主義的怒火,故改革舉步維艱。

這從金弘集的下場便可看出,金弘集本人並不是韓奸,他「親日」但並不「賣國」,後世朝鮮和韓國一般評價其為「親日的愛國者」,他親日只是希望能學習日本的先進經驗,幫助朝鮮富強,然而卻仍然被朝鮮人民視為「倭黨」,最終暴死。

內部守舊勢力和民族主義者頑強抵制;外部日本虎視眈眈,朝鮮的所謂「獨立」,「富強」怎麼可能成功?

最終,處於風暴中心的朝鮮仍沒有逃過噩運,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之後逐步控制了朝鮮,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享國500年的朝鮮王朝滅亡。

這便是動蕩時局中,弱小國家的悲慘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江蘇這座城市的「逆襲」,從縣一躍升為地級市,比之前府城都發達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朝首位內閣首輔,最後竟被埋雪堆里凍死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