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端午,有一種傳承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

端午,有一種傳承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

來源中國軍網

特稿|端午,有一種傳承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

中國軍網記者 楊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五月五日,楚國大夫屈原在湖南汨羅江一躍而下,留下一段被世人永久銘記的佳話,紀念屈原成了最為大眾接受的端午節來源的說法。吃粽子、飲雄黃、划龍舟,這些千百年來保留下來的端午習俗也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印記。

其實,無論是紀念屈原、伍子胥還是其他,端午節的文化內蘊都多少帶有悲劇的色彩。然而,在一輩輩的傳承里,樂觀的中華民族逐步將悲傷的紀念儀式變成了鼓舞人們努力生活的文化符號。五月初五日,人們懷念投河的屈子,也為活著的人驅邪祈福。

二十一世紀,當我們還在過著端午這個古老的節日,享受著因它而得到的假期之時,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又在懷念著什麼?這個端午節我跟幾個身邊的朋友聊了聊關於端午,以及端午背後越來越容易被遺忘的那些東西。

(一)端午,是假更是節

你有多久沒吃過家裡的粽子了?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工位身後的「皮皮魯」時,她眯著眼若有所思了一會兒,「好……多年了吧,出來上學好像就沒有吃過了。」「皮皮魯」是河北人,一個吃著甜粽子長大的北方姑娘,在她的記憶里端午節吃粽子是小時候一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情,哪怕是同一鍋煮出來的,但端午那一天的粽子就是比其他時候好吃,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行。過節,本來就是一個儀式。只不過在孩子們心裡,更多了樂趣和一絲神秘氣息。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年臨近五月初五,村頭巷裡總飄著粽子的香味。我是不愛吃粽子的,但是卻特別喜歡隔壁的嬸嬸阿姨來家裡一同包粽子的熱鬧場景,一邊說著閑話,一邊手指翻飛,不一會兒就能包上滿滿一筐,那嫻熟的技巧總是讓我驚嘆不已。端午當天,母親會早早起床,煮上一大鍋作為一天的食糧,然後強迫我至少吃下一個,好像不吃就會有什麼了不得的後果。後來上大學離開家,就再也沒有吃到過家裡的粽子了,沒有了母親的「逼迫」,我反而會更自覺地去買一個粽子來吃,圍觀包粽子的樂趣沒了,吃粽子的儀式感卻保留了下來。

我家的粽子是沒有餡兒的,就是白白的糯米粽蘸點兒白糖。那些有蜜棗兒、瘦肉的粽子都是我上了高中後在市場上才知道的品種。至於端午為什麼要吃粽子、大人們口中提到的屈原為什麼要投河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慢慢知道並理解。「小學老師就教了,端午要吃粽子紀念屈原,但那時候誰關心屈原是誰啊,能放假有好吃的就可以啦。」「皮皮魯」說得一臉滿足,但這確是實話,大道理不是小孩子在乎的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國家危亡的時刻,屈原用自己的生命來驚醒世人,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偉大旗幟,他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歷久彌新,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還要紀念屈原的原因。」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會如是說。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但是,那裡沒有長江和黃河,也沒有端午的龍舟、中秋的火把。愛國主義永遠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

想來也是慚愧,端午節之於我,現在的我,可能期待得更多是有一天的假期吧。但就像張副教授說的,「也不怪現在的人只想著這一天假期,只能說成年人的假日太難得了。」在他看來,要想真正提高年輕人對端午節這類傳統節日的重視,只是放假是不夠的,相關的文化活動也得同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如何更好地傳承是件任重道遠的事。

那個小小的粽子,它融入了文明精神的悲愴,以最質樸的模樣奏出時代的交響,生生不息。與其說我們過的是端午這個節日,不如說是熱愛它背後的蘭芝芳草和屈子「質本潔來還潔去」 的形象。

(二)愛國,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兒

聯繫何賢達班長是在電話里,認識他是在去年的一次採訪活動,他作為火箭軍的先進典型出現在我面前。一年多時間過去,何班長還能清晰地記得我也是很讓人意外。

何賢達是湖南人,他是聽著屈原的故事長大的。在他的映像里,老家過端午的節日氛圍特別濃,每逢端午前夕家裡就會下雨,好像是特意為了方便他們划龍舟一樣,特別神奇。至於包粽子那就更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事了。去年端午,家人給他郵寄了一些粽子,那是他當兵這麼多年第一次吃到家裡的粽子。「部隊里過節也會吃,各種餡兒的,但是還是我媽包的好吃,不光是味道,更多的是情感。」在何賢達看來,拋開紀念屈原這層含義,端午節還是家人維繫情感的一種方式,他會給家裡打電話、寄錢,也會提醒班裡的其他戰士這樣做。

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社會群體,軍人的端午肯定也與普通人不太一樣。沒有包粽子、用艾蒿水洗臉等常規操作,軍營里的端午氣息並不濃,該有的訓練一樣不落,戰備反倒比平時更緊張,這是檢驗他們反應速度和能力的重要時刻,絲毫不能懈怠。炊事班煮頓粽子吃就算是過節了。

組織訓練中的何賢達。(資料圖)王 傑攝

「軍人也是一種職業,就像其他的職業一樣,總得有人來做。」犧牲奉獻這樣的詞何賢達並不太認可,家和國從來就不是對立的。在他眼裡國家安寧,家庭才能幸福,從軍入伍怎麼能說是捨棄了小家呢?從長遠來看,軍人其實是在維護更多家庭的和睦。現在隨著軍人社會地位地不斷提升,他更加覺得從軍是驕傲更是光榮。「如果要說軍人這個身份有什麼不一樣的,那就是,假如戰爭來臨,我們肯定先上。這就是我們這個職業存在的意義,也是我們的使命。」

軍營或許換了一茬茬的士兵,但軍人永遠都在。

先後5次立功,從一名炊事兵到導彈發射1號手,何賢達已經22年兵齡了。今年他又獲得火箭軍「十大好班長標兵」的榮譽稱號,用他的話說,如果沒有意外就會一直在部隊干到退休了。對於還沒有很多生活體驗的人來說,22年或許很長,但對何賢達來說,他只覺得不可思議:還有很多事沒做,怎麼22年就過去了?入伍、新兵訓練好像都是才發生的事情,那個覺得軍裝帥氣、渴望進軍營建功立業的自己也好像就在眼前。

回首22年的軍旅人生,何賢達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如果當初沒有當兵,或者當了兵幾年就回家了,可能就是另外一種人生,誰能保證會比現在好呢?人生沒辦法假設,他相信選擇的路一定是當時最適合自己的。

兵齡越長,責任越重。目前何賢達所在單位處於轉型關鍵期,他與年輕的戰士又處在了同一條起跑線,學習新技能、了解新裝備也成了他的當務之急。在他看來,轉了一圈,自己好像又回到了起點。

(三)努力的人生,就值得去過

王立博是北京某健身房的工作人員,每次見他都是樂呵呵的,對去健身的人特別熱心,遇到一些初級的會員,他會耐心地給予簡單的指導。他老家在山西,外出工作已經十年了,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得到了這份健身房的工作,也是他最喜歡的一個。

端午節他輪休,也沒有特別的安排,打算買個粽子,給家裡打個電話,休息也是過節。除了春節,端午這些節日他一般是不回家的,通訊方便了,手機里也能看見。每年端午他家裡也會包粽子,甜的,放蜜棗。不過,粽子對他倒沒有特別大的吸引力,每次回家,他最喜歡的是媽媽包的韭菜雞蛋餡兒的餃子,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瞬間勾起他的鄉愁,那一定是餃子。在外闖蕩這麼多年,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媽媽的手藝。「我媽包的餃子,絕了!」這是整個聊天過程中他嗓門兒最大最激動的一次。

王立博自己包的餃子。(圖片來自王立博朋友圈)

對王立博來說,端午似乎跟其他傳統節日一樣,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春節要回家。他沒有深究端午背後的意義,千百年傳下來的習俗總有其道理,最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北漂的日子,最難的不是工作上的辛苦,而是那份能吞噬人心的漂泊感,北京很大,可是卻不屬於他。他是個沒有太大花銷的人,除開每天吃飯的錢和必要的衣物,他的大部分工資都能存下來,「出來不就是為了賺錢嗎?多存點就能早點回家了」。

王立博從小喜歡運動,長大後熱衷健身,運動是個能讓他感到快樂的事情。所以,能將興趣變成工作他覺得很幸運。「希望以後能開個健身房,很難,可能永遠都實現不了吧。」很難,他說了很多次。但人總要有點目標,這樣生活才不至於無聊也不會喪失奮鬥的動力。靠自己的能力成家立業,是他目前的願望,積攢了十年,現在還差一點點。等「那一點點」補齊的那一天,他會回到老家,結束北漂的日子,踏實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十年,他說的輕描淡寫。

他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也不羨慕那些身家千百萬的人,覺得羨慕也沒用,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自己心安理得,不給社會添麻煩,沒有虛度人生就行。

詩人穆旦曾說「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就像螢火蟲一樣,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待炬火」。這是穆旦的赤子之心,又何嘗不是王立博的?我們那麼努力地生活,不就是為了完成屬於自己普通的人生嗎?

(四)不管走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

不愛逛街、不化妝、好像每天都跟打了雞血一樣,楊晶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兒。大學畢業時,同學看到招聘信息推薦給了她,然後她就來到了現在的單位,成了一名新媒體編輯,至今工作還不滿三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提到端午,楊晶第一反應的是屈原的《離騷》。比起愛國主義精神,屈原的初心和追求對楊晶的影響更深。

楊晶與同事加班剪輯「擋刀女孩」視頻。楊晶供圖

楊晶說自己從小喜歡軍事,愛下棋,愛玩具槍,喜歡看閱兵式,對電視上的軍人感到佩服又好奇。「可能是冥冥中註定的吧,如果可以,我一定會選擇跟軍隊相關的工作。」她不是新聞專業出身,但因為是軍事媒體,所以也欣然接受。跟所有剛參加工作的人一樣,那時候的她甚至不想下班,感覺要學的太多了。後來時間長了,也開始感到困惑和對自身前景的擔憂,直到去年全軍第一次社會公開招聘文職人員,她如願錄取。這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劑讓她定下心來的強心針。「文職不僅是一個身份,它讓我有了一種歸屬感。」人都是需要身份認同的。

臨近端午,楊晶才終於清閑了一點。整個五月,她都在關注著一件事情,那個為同學擋了八刀的女大學生令她魂牽夢繞。從關注到認識,從主動聯繫到稿件編髮,她始終全神貫注。五月十七日,《我和崔譯文,從仰望英雄到成為朋友》發表,她覺得像鬆了一口氣,就像是跟自己較勁一般,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終於完成了,並且還完成的不錯。這篇文章反響很好,甚至可以說小火了一把,這是她沒有想到的。其實,付出了努力,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對於楊晶,「擋刀女孩」的影響是巨大的。原來以為英雄很遠,其實英雄就在身邊。英雄,以前只是書上的概念,就像屈原那樣,觸摸不到。現在才明白,英雄不一定要有今天動地的故事,能夠捨己為人,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就是英雄。那些普通的戰士,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們,他們都是。採訪了很多基層戰士,不少都已經記不起名字,但他們的精神和事迹她會永遠銘記。

為什麼會堅持報道「擋刀女孩」?楊晶覺得她感到了一種責任。「既然幹了這一行,既然在軍事媒體的職責範圍內,我就應該去做這件事。」成為文職人員之後,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選擇軍事媒體的初衷,也有了更強的責任感,去寫去報道部隊里的人和事是她想一直做下去的事。什麼也不圖,就是喜歡。

忙碌的五月過去,端午節,她說要好好兒休息,調整精神為了下一個隨時會出現的新聞。

後記

跟他們聊完以後,我突然發現大家對端午的情懷比我想像的要多。當我們吃著粽子享受假期的時候,或許並不會把屈原、把他的愛國主義等精神品質掛在嘴邊,但千百年來的傳承已經深入我們的血液,在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大英雄,我們都或多或少受著屈原精神的感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努力前行。這就是端午節的意義,也是我們最該堅持和提倡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戰神」怒吼!陸軍「炮兵奇兵-2019」比武競賽震撼開火
別眨眼!今天我們一起去探尋軍營里的美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