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小時候的端午節,根本不吃粽子,吃麻燙…

我小時候的端午節,根本不吃粽子,吃麻燙…

端午節快到了,吃什麼樣的粽子又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有人喜歡甜口,有人喜歡咸口,所以就有了粽子的甜咸之爭。在我小時候,根本無須糾結於「粽子的甜咸」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吃粽子,我們吃的是麻燙、油條、菜角、糖糕、餃子。

我們那裡為何不吃粽子,我也一直沒有正兒八經地琢磨過這個問題,現在想來,應該是因為地理條件和經濟狀況所限。我的老家在豫北平原的農村,那裡莊稼一年兩熟,主要生產小麥和玉米;這就導致了根本沒有包粽子所必備的兩個硬體——糯米和粽葉。三十年前的農村,剛剛改革開放,沒有冰箱,沒有發達的物流;所以也不會有外地的粽子運到我們那裡。

我們不吃粽子,並不代表我們不過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那都是電視里的習俗。我們那裡的習俗是,插艾草、吃麻燙、吃油條、吃菜角、吃糖糕、走親戚、吃餃子。

端午節,我們那裡習慣叫「五月端午」,是一年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走親戚的節日,通常是嫁出去的女人回門看望自己的父母。頭一天,女主人就會把艾草插到門上。到了節日當天,家家戶戶早早地支起一口油鍋,炸麻燙、炸油條、炸菜角、炸糖糕,邊炸邊吃,早飯就這麼對付了。忙完之後,找個籃子,把炸好的東西裝的滿滿的,蓋上一把乾淨的楝樹葉子,就急急忙忙回娘家了。

作為小孩的我,老早就知道姑姑們要來;所以當天上起學來,心不在焉,一門心思地想著姑姑們的籃子里究竟有什麼好東西。終於,放學了,撒丫子跑回家。我先是例行公事般地和姑姑們親熱一番,然後就一頭扎進籃子里搜尋了起來。麻燙、油條、糖糕都提不起我的興趣,杏和桃也吸引不了我的目光,終於發現了我最愛吃的——買來的菜角。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賤嗖嗖的,總覺得買來的菜角比自家炸的好吃。

三十年前,條件差,招待姑姑們最好的飯菜就是一頓餃子了。我尤其喜歡家裡包的茄子肉餡餃子,軟軟的、糯糯的、香香的,嚼在嘴裡,所有的「饞蟲」無不服服帖帖。在我心裡,那時的茄子肉餡餃子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味道中國》。我也尤其喜歡奶奶和姑姑們一邊說說笑笑,一邊包餃子,一邊殷切地看著我蹦來跑去。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我也學會了端午節吃粽子,可最讓我懷念的依然是兒時「買來的菜角」和「茄子肉餡餃子」。奶奶和大姑早已離開人世,我也已到中年,再難看到那種殷切的目光,再難享受眾星捧月的感覺,再難吃出記憶里的味道。人生在世,可不珍惜?

粽子的甜咸其實根本就不重要,吃不吃粽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吃出食物裡面傾注的感情,享受親人們之間的團聚,珍惜人生的有限時光。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文多見 的精彩文章:

做人,懂得「借刀殺人」,才能避免被人當槍使
真正的朋友是「借」來的

TAG:喜文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