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給這代孩子的DNA鑄上傳統文化的烙印!6年了,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迎來收穫季

給這代孩子的DNA鑄上傳統文化的烙印!6年了,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迎來收穫季

空中龍箏飛舞、地上舞龍盤旋、水中龍舟競渡……今是端午佳節,第六屆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以下簡稱「全能賽」)在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舉行。全市16 個區,200 余所學校的 43 支龍舟隊、48 支風箏隊、55 支龍獅隊,近 5000 名學生濟濟一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節日增添傳統文化的溫度。

「人氣更足了,水平更高了,孩子們受益更大了。」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高興地表示,經過6年培育和積澱,這一上海青少年一年一度的節日盛會,已經迎來了收穫季。

圖說:松江區葉榭學校演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舞草龍」。

人氣足,因氛圍起來了

「咚咚咚……」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響起,一支舞龍隊手持龍頭踏著節拍雙雙跑出,形若蛟龍出海;一會兒是盤龍戲珠,一會兒是翻江倒海,整場表演如行雲流水,其他隊伍的選手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全能賽上,來自上海工商外國語學校的一支女子舞龍隊驚艷全場,在高中組舞龍自選和龍獅傳統兩個項目中,這支「娘子軍」戰勝大多數男子選手組成的隊伍,獲得兩個一等獎。

印象里,舞龍歷來是男生們的「世界」,女生們最多只是龍獅表演中的配角。記者了解到,去年學校龍獅社團的女生們自己提出「想當主角」,在學校領導支持下,一支全部由女生組成的舞龍小隊成立,她們就此舞起了大彩龍。

圖說:工商外國語學校的這支女子舞龍隊,放學後就在操場上進行艱苦的訓練。

人稱「海派龍王」的陸大傑已在工商外國語學校龍獅社團擔任了6年的教練,他坦言,舞龍需要強大的體力支撐,這對於女生來說挑戰很大。訓練中,這群女孩和男生一樣得經過艱苦的體能訓練,和男生一樣在地上翻滾撐起龍的翻越,但她們練得毫不遜色。一位隊員告訴記者,最初在練跳龍動作時總是跳不過去,一度都對自己快失去信心了,「是高年級的老隊員錄下訓練視頻,一遍遍幫助趙渙楠找尋失敗原因,終於跳龍動作不再是我的障礙。」 去年在第十一屆全國舞龍舞獅錦標賽上拿到第三名,他們戰勝的同樣都是男選手。

「正是全能賽這樣一個舞台的引領及學校多年的培育,形成了龍獅運動的氛圍,造就了這樣一支另類的舞龍隊。」 陸大傑說。據介紹,「三龍社團」是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校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項目,學校在各類國際交流活動中,也有意識地加入龍文化學習和體驗。

而這也是參與本屆「全能賽」200多所學校的一個縮影——華東師範大學松江實驗中學2008 年就成立了風箏藝術工作室;松江區葉榭學校多年前就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舞草龍」納入課程計劃;浦東新區聯豐小學的「龍娃藝術團」可謂遠近聞名……「我接觸過很多隊伍,不少參賽的孩子都是從被動到主動,從抵觸體育課到喜歡去操場的。這一賽事從最初的20多支多隊伍參加,到如今100多支隊伍,可見如今全市『三龍』的氛圍已經在學校中起來了!」陸大傑說。

水平升,因不再滿足於「露個臉」

「記得2014年前第一屆比賽時,有翻船的、有舵手找不到方向的,現在水平上去多了。」當天帶隊參加龍舟賽的金山區山陽中學體育老師時宏峰有感而發。

「全能賽」誕生之初,讓原本就致力於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有了展示的平台,而一些沒有「三龍傳統」的學校,大多只是抱著參與為主的心態。如今,隨著賽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所有參賽學校都已經不滿足於「露個臉」,紛紛力求上游。

在諸多學校中,比較多的情況是「請進來」——邀請來市、區非遺傳人、專家和老藝人來校指導,傳授技藝。比如參加龍舟比賽的上海市青浦高級中學,學校2016 年成立了龍舟專項班,請來專家指導,進行龍舟專項化教學,編製了龍舟校本教材。學校班班有龍舟隊,每年五月定期舉行龍舟節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龍舟節。

也有採取「走出去」辦法的 ,山陽中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區教育、體育部門和學校都很重視我們這支龍舟隊,孩子們每周都到金山沙灘上的水上運動俱樂部進行訓練。」時宏峰告訴記者,學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和專業俱樂部達成合作,後者擁有專門水域、航道、設施和專業龍舟教練。「雖然起步不算早,但我們學校的地理位置比較利於進行龍舟運動,郊區的孩子們也能吃苦,每屆全能賽我們幾乎都是一等獎,孩子們都以此為榮。」時宏峰說。

圖說:金山區山陽中學的孩子們冒著雨在金山的水域進行訓練。

賽事隨著知名度的提升,也開始吸引「長三角」地區的隊伍前來參賽。本屆「全能賽」,全國中小學舞龍舞獅基地——浙江省嘉興市七星中學的孩子們也慕名而來,這支隊伍的總教頭、75歲的「嘉興舞龍第一人」周海根說:「我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上海能有這樣的好的三龍氛圍,這樣受歡的三龍比賽,我們真的很羨慕。」

圖說:周海根(前排中)和浙江省嘉興市七星中學的孩子們在本屆龍文化全能賽上。

獲益大,因路子走對了

第四次嘗試,風箏線又斷了,普陀區沙田學校的4年級男生卓政越沮喪地垂下了頭。而當老師走到面前的那一刻,小傢伙立刻抬高了頭語氣堅定地說道,「老師,下次一定會成功的,看我的發揮!」幾次失敗後,卓政越和其他六個小朋友一起配合,終於把風箏放上了天空,期間這幾個孩子經歷過多次意外,也有過相互之間的埋怨,但一股向上的團隊力量,讓孩子們最終擰成了一股繩。

圖說:沙田學校的參賽隊員們,賽前認真備戰。

利用民族傳統體育中的風箏來育人,是沙田中學多年來的辦校特色,學校還編寫了《中國傳統風箏》、《中國運動風箏》等系列校本教材。做風箏、放風箏,成了學生們的一門上學的一部分。沙田中學老師唐蓁蓁告訴記者,「製作風箏能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美化和放飛風箏的過程,可以提高同學們的審美能力和身體素質;但更關鍵的,是小小的風箏流包含著團隊教育、挫折教育、吃苦教育和勵志教育的功能。」

圖說:普陀區沙田學校的風箏課,讓孩子們獲益匪淺。

讓「三龍」這樣的傳統民俗體育,發揮其本身具有的教育能量,是「全能賽」的辦賽初衷之一。而通過六年來循序漸進地推進、耐心地等待,賽事最終迎來了收穫季。

近年來,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話題,除了學校、家庭重視之外,主打傳統文化教育的培訓機構更是遍地開花,私塾、書院、學宮之類收費不菲。然而,從學習傳統文化就能既孝且順到「凡古必真,凡漢皆好」的誤讀,再到臭名昭著的「女德」班、歌手孫楠送兒女就讀「華夏學宮」引來公眾的質疑乃至批評,打著「國學」旗號亂象橫行,是傳統文化推廣教育面臨尷尬境況的寫照。

正如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所言,「傳統文化教育的功效是長期的而不是即時的,是隱性的而不是顯性的,它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帶來直接的、現實的功利。我們只有給這一代孩子的DNA鑄上傳統文化的烙印,他們才能從一個自然的、生物學意義的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項固本工程、鑄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而「全能賽」搭建了一個最為恰到好處的舞台,並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遵循教育的邏輯,遵從教育的原則來辦賽。它通過極富傳統意蘊的體育競賽活動,將學校的文化體育社團活動與校本、拓展課程連接在一起,很好地將傳統文化傳承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社會實踐等各個教育環節之中。同時它較廣泛地覆蓋了中小學、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這使它不僅僅成為上海市學生龍文化活動最有影響力的賽事,更成為傳統文化創新教育成果的代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中華本草的「哲學」,也是人與世界的相處之道,豆瓣破9.0的紀錄片歸來
想定時倒垃圾,難道要專門請假?政協委員:「垃圾分類是從不方便開始的」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