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情動於中」到「天地之心」

從「情動於中」到「天地之心」

《禮記·樂記》《毛詩序》《文心雕龍》分別是論述樂、詩、文的理論著作,儘管所論對象不同,但在某些基本理論觀點上有一致之處,如三者的教化功能、內容與形式、美善標準等,皆體現了儒家一以貫之的美學標準。

在論述樂、詩、文的產生源起時,三作均強調了「心」的作用,表述了心感於物而發的本源思想,對由「心」到「樂」、到「詩」、到「文」的形成過程亦作了具體而微的概述。

《禮記·樂記》《毛詩序》可解為「人之心」,《文心雕龍》可解為「天地之心」。所謂「天地之心」,蓋指與「天、地、人」並稱「三才」中的人,言人為「天地之心」,含義大不同。因「心」的含義不同,樂、詩、文三者形成的路徑有一致之處的同時,又有細微的差異。

樂的根本在人心感於外物而發,若沒有外物的刺激,則難以成音成樂;詩者,在心時為「志」,以「言」的形式而「發」則成為「詩」;文者,「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與天地並稱「三才」,「天地之心」既實有,那麼則可以立言,言立則「文」就呈現了,乃「自然之道」。

「樂」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由聲到音然後成樂的過程。「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是說人心為外物所觸動,將這種觸動以聲的形式表達出來,不同的聲相應和,產生了高低的變化,具備了一定的曲調,形成了音。然後,「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排列不同的音,伴以干、戚、羽、旄等不同的舞具,就形成了樂。樂是由音而來的,根本在於人心為外物所感,當然,由所感而發為聲音,也經歷了一個「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的過程。

詩的產生過程,亦有相類之處:「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是由內心的情志所引發的,存在於心裡的情志,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就成為「詩」。這相對於樂的產生要簡單一些,樂需要經歷由聲到音然後成樂的過程,而詩只要在內心中有情志的東西,形諸於言即可成為詩。所以,對於「詩」的形成來說,內在的情志非常重要,須「情動於中」,這一點與樂的本源是一致的,即「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詩與樂的外在形式又有相通之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當詩的形式「言」不足以酣暢表達內在的情志時,就詠嘆詩歌,進一步歌唱之,再進一步手足舞蹈之。這充分說明了詩與樂、舞作為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在功能上的一致之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都圍繞「情」而展開,均起源於「情動於中」。

稍有差異的是,詩所要表現的一方面是「情」,但另一方面更有「志」,要表達的內容更豐富和深刻一些。在內心中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既包含情感,亦可包含志向,總之是在心中蘊蓄已久的。所以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或許比「由聲到音到樂」一開始就有著更為成熟的「情志」的成分。

文在形成的過程中,首先是人為「五行之秀」,乃「天地之心」,接著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作為「天地之心」的人既產生,則(聖人的)語言就產生了,語言產生,那麼「文」即可明現了,這也是自然之道。同「此蓋道之文也」相應,此為「人之文」,都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再者,從自然「動植」之文,推衍到「人文之元」。像動植物這些沒有意識的事物,都富有文采,那麼人乃有心之生物,怎麼會沒有「文」呢?進而將「人文」的本原推及到了「神理」,即《文心雕龍·原道》結語所言的「道」。「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指《文言》所體現的所「言」之「文」,是「天地之心」——人的反映。同理,既然為「天地之心」,《河圖》《洛書》亦神理,無人堪承擔之。同樣強調了「天地之心」為「文」的本原,比《禮記·樂記》《毛詩序》所強調的「人心」要抽象和玄妙得多。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天地之心」雖實體為人,但承載或傳達的是「天地之道」,是在天地運行中起中心、樞紐作用的「道」?這種「道」,只有聖人才可以得之。這是較為寬泛的對於「文」產生的理解。

《文心雕龍·情采》將「五音」亦置於「文」的概念中,謂之「聲文」,而將「辭章」之文,謂之「情文」,並且強調為「神理之數」,是「道」的體現,同樣顯示了廣義的「文」的概念。

綜上,「樂」與「詩」的產生都是人心感於物而發,雖然其形成過程有差異之處,但都是起源於人的「情」,都是為了充分展現或抒發人的情感;而「文」所承載的是「天地之心」,實體為人,本質是通過人所承載或傳達的天地運行的「道」,是由聖人得之而闡發,包含作為「辭章」的「情文」,亦包含「五音」「五色」等天地間有文採的事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化實踐與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學習傳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精神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