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整個清朝歷史,為什麼滿族狀元非常少?

整個清朝歷史,為什麼滿族狀元非常少?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了。在此,我想談談清朝歷史上,到底有幾位滿族狀元?為什麼會這麼少的滿族狀元?

前幾天,我也看到有關文章寫道:清朝有文科狀元114位,只有2位是滿族人。這實際少計算一位,但也可以按什麼觀點看?因為還有位最初是蒙古旗人,後改為滿洲旗人的。所以,有的文章就寫為是蒙古旗人獲得狀元。

回首看看蒙元時期,或者遼、金。這些也是少數民族占統治地位的王朝,基本都是統治者民族和漢人平分狀元數量,唯獨清朝滿族狀元確很少,這是什麼原因?

在有清一代,只在順治年間有過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的做法,之後便改為只有一榜。

這僅有的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的做法發生在順治九年(1652)和順治十二年(1655),這兩次科考各點了兩位狀元,分滿漢兩榜: 1652年,滿榜狀元是麻勒吉(滿洲正黃旗人),漢榜狀元是鄒忠倚(江蘇無錫泰伯鄉人)。因為麻勒吉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滿族狀元,他所住的衚衕被稱為麻狀元衚衕,也叫馬狀元衚衕,俗稱狀元街。為什麼又是麻狀元,又是馬狀元?麻狀元是按照麻勒吉名字第一個音起的,那麼馬狀元是音譯選擇不同的字嗎?據說是因為麻勒吉有個漢語名字叫馬中驥,所以被稱為馬狀元衚衕。文革前一年,也就是1965年,麻狀元衚衕改名為群力衚衕,具體位置位於西城區東北部,東起護倉衚衕,西至於新街口南大街。

1655年滿榜狀元是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漢榜狀元是史大成(浙江省鄞縣人,清朝浙江第一位狀元)。圖爾宸也是非常的不一般,他連中三元。就是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人是非常罕見的,一般一個朝代也就出一兩個連中三元的,這說明圖爾宸的文采非常之高。

即使滿洲人在考文上也非常優秀,為什麼後來不選滿洲人作狀元了呢?

因為之後清朝政府將滿漢兩榜改為一榜,並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特別鼓勵滿人、蒙古人參加,把科舉入仕之途留給漢人」。

到了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的時候做出了正式規定:「滿洲旗人在鄉、會試中與漢人一體考試漢文,同榜揭曉,不列第一名。」

故歷史上有「滿不點元」說法,這就是指「滿洲士子不得在鄉、會、殿試中拔置第一名」。因為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所以稱作「滿不點元」。 不光是「滿不點元」,殿試頭三名一般也都只授予漢人,這就又有了「旗人不佔鼎甲」的說法。所謂鼎甲就是指「殿試的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古人認為一甲三名猶如一鼎之三足,故稱之為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這些主要原因是清朝政府提倡國語騎射是滿洲之本,不提倡滿人走科舉之路。

那後來是否就真沒有滿人中狀元嗎?你別說,清朝後期還真有一位,因為這個滿洲人考的太好了,不給狀元說不過去,而且鬧得清政府緊急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時間到了1864年,有一位旗人科金榜題名,而且名次竟然是人們樂於稱道的狀元郎。這個結果立即引起了轟動。鬧的滿朝文武議論紛紛,相當現在上了熱搜,是當時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這位就是崇綺,字文山,姓阿魯特氏,是道光、咸豐兩朝的大學士賽尚阿之子。原隸蒙古正藍旗,後為滿洲鑲黃旗人,這是一個很不一般的滿洲貴族,最大的不一般有兩處,第一處是國舅國丈雙重身份,尊貴之極,其一妹一女同為同治后妃,妹妹即恭肅皇貴妃,女兒即孝哲毅皇后。;第二處完全靠自己努力考取狀元。

崇綺作為滿洲官宦子弟,考取狀元本來是一件讓統治者值得慶賀的好事,為什麼還要緊急商議呢?那是因為貴胄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後,採取的特殊政策所致。清最高統治者出於「以武立國」的思維定勢。並不希望本族子弟沉湎於漢人的經典而荒廢其習武的傳統,不鼓勵滿洲子弟去與漢人爭奪本來就很緊張的科舉指標。這個規定似乎還有一點照顧漢民的意思在內。但這次偏偏出了個崇綺,難怪乎朝廷要慎重研究了。結果在「只看文章,不論滿漢」的呼聲中授予了崇綺翰林院編修。自此,崇綺的好運接踵而至,一路順風地升任盛京將軍,戶部尚書。

但是到了晚年,1900年,據說崇綺已經七十餘歲了。卻跟義和團扯上關係了,其實吧,他與義和團並無多大的關係,只是為了政治投機而為端郡王立為皇儲而呼籲了那麼一下。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他跑到了保定。但其家人沒有來得及跟隨他出逃的家人卻落入了聯軍之手,崇綺的妻子帶領家人全部自殺、身在保定的崇綺得知這一消息,羞憤交加,大哭了一場,最後也自盡了。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略說大清》征朝鮮除後顧之憂 多爾袞得傳國玉璽
從翻譯起家、幾乎沒有實戰最後晉陞陸軍大將,福島安正傳奇人生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