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奧地利外科醫生Hermann Schloffer於1916年進行了第一次脾切除術

奧地利外科醫生Hermann Schloffer於1916年進行了第一次脾切除術

脾切除術是部分或完全切除脾臟的外科手術。

目錄

1 適應症

2 步驟

3 副作用

4 部分脾切除術

5 歷史

6 參考

適應症

結構與大淋巴結相似的脾臟充當血液過濾器。目前對其目的的了解包括去除舊的紅細胞和血小板,以及檢測和對抗某些細菌。還已知其作為從其造血幹細胞前體開發新紅細胞的位點起作用,特別是在骨髓(該過程的正常位點)受到諸如白血病的病症的損害的情況下。 脾臟在各種病症中擴大,例如瘧疾,單核細胞增多症,並且最常見於淋巴管的癌症,例如淋巴瘤或白血病。

在以下情況下去除它:

當它變得非常大以致它對血小板/紅細胞破壞時

用於診斷某些淋巴瘤

某些脾膿腫病例

某些脾臟遊走的病例

脾靜脈血栓形成伴出血性胃靜脈曲張

當血小板由於自身免疫狀態而在脾中被破壞時,例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當脾臟出現身體創傷後出血

自發性破裂後

對於先天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症(CEP)的長期治療,如果發生嚴重的溶血性貧血[1]

胃癌擴散到脾組織

當使用脾動脈進行腎血管性高血壓的血運重建術時。

用於長期治療先天性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

脾臟創傷性損傷的典型原因是在體育賽事期間對腹部的打擊。在脾臟由於疾病(單核細胞增多症)而擴大的情況下,諸如在櫃檯上傾斜或在排便時緊張的瑣碎活動可導致破裂。

程序

在脾臟不太大並且手術是選擇性的情況下,腹腔鏡檢查是優選的手術。在創傷病例中或如果脾臟擴大時進行開放手術。這兩種方法都是大手術,並且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如果可能的話,應在手術前給予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球菌疫苗接種,以盡量減少脾切除術後感染(OPSI),這是一種快速發展且可能致命的敗血症類型。脾臟位於動脈的位置並與動脈斷開。解剖保持脾臟的韌帶,取出器官。在一些情況下,發現一個或多個附件脾並且還在手術期間移除。切口閉合,當指示時,留下引流管。必要時,將組織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

副作用

脾切除術導致由於包裹的生物(例如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敗血症風險增加。已經發現,與非脾切除的患者相比,脾切除患者獲得敗血症的風險高10至20倍,這會導致死亡,尤其是幼兒。[2]因此,患者在術後給予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revnar),Hib疫苗和腦膜炎球菌疫苗(參見無脾)。這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經常引起喉嚨痛,但在脾切除術後,當感染細菌不能充分調理時,感染變得更加嚴重。

脾切除後可出現血液白細胞增加[3]。脾切除術後血小板計數可能升至異常高水平(血小板增多症),導致潛在致命凝塊形成的風險增加。由於缺乏通常由脾進行的血小板的螯合和破壞,在脾切除術後可以觀察到輕度血小板增多症。此外,脾切除術可導致骨髓內血小板的產生略微增加。通常,脾臟儲存紅細胞並從循環血液中除去紅細胞,包括去除受損的紅細胞。然而,在脾切除術後脾臟的存在意味著不能進行這種功能,因此受損的紅細胞將繼續在血液中循環並且可以將物質釋放到血液中。如果這些受損的紅細胞具有促凝血活性,則它們釋放的物質可導致促凝血狀態的發展,這可引起血栓栓塞事件,例如肺栓塞,門靜脈血栓形成和深靜脈血栓形成。[2]還有一些猜想認為,脾切除術後患者可能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4]。脾切除術也可能導致慢性中性白細胞增多症。脾切除術患者通常使用Howell-Jolly體[5] [6]並且血液塗片中不太常見Heinz體[7]。亨氏體通常見於G6PD(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和慢性肝病[8]。

脾切除術也會導致記憶B細胞的頻率大大降低。[9]對在戰場上移除脾臟的740名二戰退伍軍人進行了28年的隨訪,顯示肺炎常見死亡人數顯著增加(6人死亡,而不是預期的1.74人)和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41人死亡,而不是預期的30.26),但不是來自其他條件。[10]

部分脾切除術

如果可以遺留少量脾臟,大部分脾臟的保護作用都可以維持。[11] 在臨床上合適的情況下,現在經常嘗試進行手術次全(部分)脾切除術,[12]或部分脾臟栓塞術。[13] 特別是,雖然疫苗接種和抗生素提供了良好的保護,以防止出現無脾的風險,但在較貧窮的國家並不總是可以獲得這種保護。[14] 然而,由於保存的脾臟組織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提供全面保護,因此建議仍然進行術前接種疫苗。[15]

歷史

奧地利外科醫生Hermann Schloffer於1916年進行了第一次脾切除術。

Hermann Schloffer(1868年5月13日在格拉茨 - 1937年1月21日)是一位奧地利外科醫生。

他曾在弗萊堡大學和格拉茨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89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在布拉格擔任手術助理和副教授幾年,並於1903年至1911年在因斯布魯克大學擔任外科醫生和教授。之後他還是布拉格查理大學的教授。

1907年3月16日,Schloffer在因斯布魯克大學進行了第一次切除垂體腺瘤的經蝶手術[1]。不幸的是,患者在幾周後死於殘留的腫瘤。他的名字借給了同名的「Schloffer腫瘤」,被描述為腹壁罕見的假性腫瘤,通常在腹部手術後數年出現。

1916年Schloffer成為第一個去除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脾臟的人。他的學生Paul Kaznelson(1898-1959)假設 - 與溶血性貧血類比 - 在ITP中血小板的過度破壞會發生在脾臟中,並建議他的導師Schloffer對患有慢性ITP的患者進行脾切除術。 Schloffer遵循了Kaznelson的建議。他們接受治療的第一位患者顯示出了顯著的改善。[2]

丁香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神經傳遞概述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