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德軍研發出防空導彈,領先時代的德意志黑科技?

二戰德軍研發出防空導彈,領先時代的德意志黑科技?

德國對地對空防空導彈項目的研發始於1932年,此時項目被命名為防空火箭彈。此時該項目中並不不包括制導技術,直至二戰爆發的1939年,統帥部提出了加裝無線電制導的技術要求。

但在1941年,地對地制導導彈V2火箭項目的負責人向統帥部坦言,無線電制導技術難以在短期內實現。

統帥部因此決定將地對空防空導彈項目的研發優先順序降低,將一部分科研人員分流至火箭截擊機項目的研究中。火箭截擊機項目的產物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Me163彗星。

1942年戈林制定了新的國土防空計劃,該計劃中將地對空防空導彈的建設視為,德國國土防空的重要部分。因此防空火箭彈的項目的優先順序被重新提高。並於1943年研製出來部分原型導彈,進行測試與試射。

防空導彈項目研發出了四款防空導彈分別為,瀑布,萊茵女兒,龍膽花與蝴蝶。

(計劃中安裝在E100坦克底盤上可以進行機動的萊茵女兒防空導彈)

儘管有了各種成果。但德國所研發的防空導彈還未來得及大規模投入實戰,德國便戰敗投降。造成德國地對空防空導彈進展緩慢,以至於未能在戰爭中應用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該項目超前於時代存在大量技術難點,攻克這些難題耗費了大量時間與資源。防空導彈項目的研究可以大致分成四個部分。制導系統,無線電近炸引信,控制系統以及動力系統。這四個部分僅有動力系統,德國擁有現成的技術,不過控制系統並非難點,此時地對地導彈的V2火箭項目中也需要對控制系統的研發。兩個項目的科研人員合作,控制系統並非難題。但制導系統,與無線電近炸引信給德軍研發人員帶來了巨大困擾。

制導系統,一開始項目採用地面無線電引導導彈命中目標,但經過長時間的測試,這種方法實在精度感人。難以運用實戰。只得另闢蹊徑選擇雷達制導系統。但成熟的雷達制導系統直到戰爭即將結束的1945年才出現同時精度依舊只是勉強夠用。

無線電近炸引信技術一直到1944年美軍才在太平洋戰場上運用。更不用說在這方面研究落後於美國的德國了。

二是,德國在科研項目的研發上缺少重點,挖了太多坑。許多平行的項目一同研發,分散了科研人員和資源,大大阻礙項目的研發進展。比如研發防空導彈的同時,德國也在研發火箭截擊機,噴氣式飛機以及地對地導彈。這些項目需要的人才和資源重疊了,但德國統帥部卻又不肯放棄部分項目而是選擇同步推進,資源匱乏的德國實際上根本無力支持這麼多同類平行項目的同步研發。

二戰德軍在戰術和戰役層面常常勝於敵軍,這是因為德軍指定戰術的核心就是聚焦重點。找到敵軍薄弱點,集中力量全力擊破。但在科研生產方面德國卻放棄了這一優點,過於分散的研究項目,浪費了大量資源於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鯤鵬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假如蘇聯戰敗,德國能追上盟軍的工業產能打贏二戰嗎

TAG:鯤鵬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