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20年後讓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怎麼做的?這兩個真實故事給你答案……

20年後讓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怎麼做的?這兩個真實故事給你答案……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晴媽 來源|晴媽說(ID:qingmashuo)

不知從何時開始,「原生家庭」彷彿成了一種原罪,因為有了這樣與生俱來的烙印,一個人一輩子無法安心生活。

今天就以兩個真實故事為例,告訴你多年後會讓孩子感恩,而非怨憎的原生家庭是怎麼做的。

........................................

兩個故事

我先來講兩個家庭的故事。

一個是我家小時工。

我家換過很多個小時工。自從有了約小時工的互聯網平台,我們就習慣了每周預約一個新的小時工。同時也想在其中物色合適的人選,成為長期夥伴。

在其中,有的臨走時留下鏡子和洗手台一片水漬;有的做一件事要好久,拖延到時間就走人;有的活兒利索,話也多,倆小時工作時間搭茬聊天,打聽我們家事......很長時間裡,我們都沒相中一個合適的。

直到某天,遇到一個清清爽爽的小時工,做事利索,乾淨細緻,主動找活兒,和我們交談說笑,但不閑言碎語。便留下她常來。

來了幾次後,我們才知道,她看上去挺年輕,卻已經有了一個上高中的女兒。她不是帶女兒來北京,恰恰相反,她是跟著女兒來北京的。

她女兒從重慶一所初中,以美術專業特長考入了中央美院附中。央美附中每年全國給幾個中考名額,她女兒聽說之後就說:「媽媽,我想考這個,等我帶你去北京。」

那她是從小培養女兒學畫畫嗎?並非如此。她甚至從不知道女兒有畫畫才能,也不知道女兒在哪兒學的。她每天從早忙到晚,壓根沒有時間輔導女兒的功課和興趣愛好。聽女兒說要考到北京,她比什麼都震驚。

令她震驚對遠不止於此。順利進入央美附中以後,她女兒總是專業課第一。老師告說:「過幾年,您就不用再苦了。等您女兒哪天出名了,別忘了我們老師就行了。」

在聽說女兒考到北京之後,她驚訝極了,同時也焦慮起來:「該怎麼供女兒在北京讀書呢?」想來想去,她只得賣掉了和女兒在重慶相依為命的老房子,隻身帶著女兒進京。

入學當天,把女兒送進宿舍,交完房租和學雜費,她身上只有六十多塊錢了。於是在馬路上尋找能夠立即掙錢的工作,遇到一個做小時工的大姐,便跟著做了這一行。

孩子的爸爸呢?她說孩子的爸爸是大家庭,埋怨她沒有生兒子,從她生了女兒就再沒有給過好臉色。女兒幾歲時,主動跟媽媽說:「我們搬出去吧,我不想看到他們欺負你。」

於是,母女倆就自尋生路。她在老家做幼兒園老師,也做點零工。她每日辛苦忙碌,女兒的學業都靠自己。她說女兒還考下來鋼琴十級和聲樂最高級,「女兒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琴,太小了坐不住。我完全沒時間管她,我就是努力做工,想把女兒每小時100塊的鋼琴學費掙出來。」

第一個故事大概就講到這裡。其實這裡面沒有什麼驚人的情節,但是充滿了各種出人意料:

一個初中女孩能夠產生宏願,想靠畫畫考到北京;

以畫畫見長的女孩竟然早有鋼琴和聲樂基礎;

文藝如此優秀的孩子竟然不是出自富貴之家;

母親寧可賣房子做小時工,也不乞憐於婆家。

而再想一想,所有這些出人意料,其實更是意料之中。

母親知道興趣的重要,到孩子產生內驅力時(小學二年級)才開始讓其學琴;母親知道堅強的重要,寧可辛苦勞累,也不乞求求憐憫;母親知道未來的重要,寧可賣掉房產,也要支持孩子的未來;母親知道獨立的重要,不限制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有膽識闖蕩廣闊的天地;母親知道工作的重要,把簡單的清潔工作做得漂亮,女兒也有認真工作的追求。

也正因為這些內在的素質,我們才在第一次見面就發現她的與眾不同。

第二個故事來自於我家育兒嫂。

最初我並未下定決心,因為這位育兒嫂希望周末雙休,而我周末經常需要加班,我寧可以更高的工資聘用周末不休息的阿姨。

但試用之後,我們決定留下她。原因有仨:她表示如果有需要,周末可以加班;她愛乾淨,除了照顧孩子,還主動打掃;她對孩子很好,不多嘴打聽任何事。

後來相處久了,我們又發現她的許多好處:愛孩子,很會逗孩子;性格開心而平和;家裡財物毫不染指,吃用也不佔便宜;做事積極主動;和人交談大方,但從不傳閑言碎語;不計較小事。

再後來,閑聊中得知,她有兩個女兒,大的在鄭州上大學,正準備考研究生;小的在雲南老家讀高中,也快要考大學。談起兩個女兒,她的態度相當隨和:「大的想考研究生,我覺得她考不上吧?不過她想考就考吧。小的那個,想學醫,非要考婦產科,我也不知道她怎麼想的。嗨,就隨她去吧。」

這兩個故事就是這麼簡單:僅憑她們做事的方式態度,就選擇僱傭她們。而後才知道,她們的孩子都如此獨立優秀。

從母親們身上,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影子。

從故事到理論

我知道,故事不代表普遍情況。我不會從故事中輕易歸納出結論。但我依然相信,故事有管中窺豹的意義。

我們身為父母,經常想知道在育兒過程中,有什麼是有因果關係的?

有很多研究家庭教育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研究過這些問題。他們尤其熱衷研究先天因素(基因)和後天因素(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研究者發現一些統計規律,但也發現更多疑問。

首先,研究者以「不同家庭養育的雙胞胎」和「同一家庭養育的養子和親生子」分別做對比研究,研究者發現,在各種性格和成就指標中,基因都佔據差不多一半的作用,具體從40-80%不等。

那剩下一半呢?研究表明,剩下一半的確是來自於後天環境。但同時,「一般性環境因素」(家庭一般氛圍和學校一般氛圍)的影響只佔很小一部分,在後天影響中最主要的來源是:「個體性環境因素」(個人獨特經歷的影響)。

也就是說,孩子的基因和個人經歷,是各項特徵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那父母家庭的意義呢?父母家庭是不是沒意義,或者說乾脆什麼都不用做呢?

當然不是。父母家庭的主要意義,不在於這些「個體性的人格特徵」,而往往在於「互動性的關係特徵」。這是什麼意思呢?

先看一段來自於《人格心理學:人性的科學探索》中的描述:

「對大多數人格變數來說,共享環境(家庭一般養育環境)對它們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可辨別的影響。

這是否意味著共享環境不起作用呢?當然不是。在某些領域,行為遺傳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共享環境的重要影響,如態度、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健康行為,甚至某種程度上的語言智能。

另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共享環境解釋了適應性領域內的許多人格特質,包括反社會行為、抑鬱症、自主機能。」

簡單來說就是,家庭中的總體氛圍,會影響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以及孩子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我們往往只注意到孩子個體的特質,卻往往忽略孩子和這個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很多適應性不良的心理疾病,實際上是個體難以和世界相處。而這些,都與家庭相關。

家庭能帶給孩子什麼?

其實,後天的努力並不太能影響孩子的智力、人格、特長、能力。很多父母花了很多心思試圖影響這些方面,但其實,孩子就是他自己的樣子,由基因和獨特經歷塑造的樣子。父母能改變的很少很少。

但我們能影響到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舉個例子,孩子有沒有學琴的天賦,很大程度上不是父母能決定的。但孩子對學琴這件事的態度,與父母家庭很有關係。

如果說人格特質是孩子自身內部的東西,那麼態度,就是孩子與自己、世界、他人的關係。這種關係,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現代精神分析研究中,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型」,指的是一個人頭腦中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種「工作模型」最早在嬰兒期就裝載到孩子的腦袋裡。嬰兒會把自己和母親的關係,變為「自我-他人」關係的基礎模板,以後的人生會自動裝載這個模板。

例如,如果嬰兒長時間飢餓哭泣都沒人理,發生一兩次可能是偶然,但經常發生之後,孩子會感知到:我對這個世界的訴求,這個世界是不會滿足我的。長大之後,孩子在與他人接觸過程中,依然會不相信自己能得到他人回應,因而在人際關係中退縮、自我保護、又不斷渴求他人的確認。這就是不安全感。

再比如,嬰兒對這個世界發出哭泣訴求,如果得到的是時好時壞的回應,有時候就沒人理,有時候又有溫暖呵護。嬰兒會不自覺猜測,自己怎樣才能得到他人愛憐。這種猜測雖然還沒有清晰理智,但已經從本能反應中刻下烙印,嬰兒會開始討好看護者,想用自己的討好換來長期愛憐。其在成年之後也常常陷入忽冷忽熱的人際關係中,討好對方。這也是不安全感。

嬰兒的安全感是研究得最多的「工作模型」,但實際上,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工作模型」遠不止嬰兒期。在幼年到童年時期,孩子仍然會相當大程度上感知到父母對世界的態度——價值觀,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親子關係。而這些態度,會用各種方式,或深或淺變成孩子不自覺的「工作模型」。

你可能從人格特質上看不出來這些,例如有兩個聰明又開朗的孩子,看上去人格差別不大,但他們對人對事的態度截然不同,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截然不同。

給成年人造成困擾的,往往不是身上固有的東西,而是其如何看待自己身上固有的東西。而這種態度,很多時候,繼承自親子關係。

我見到過有的朋友,能力出眾,但既敏感,又不斷需要成功證明的認可,一旦遭遇數字上的滑鐵盧,就再也提不起精神做事。這是對內在的自我力量不夠信賴,而背後又源於過於苛刻的內在批評:你總是有這樣那樣不好,你必須用成績證明自己。

然而,這種內在批評最大的問題在於:它讓人成年之後無法穿越那些需要忍耐和試錯才能獲得成功的艱苦奮鬥——真正偉大的路都需要穿越這些障礙——總是在稍一挫敗就自我否定的循環里退回原點。

而這根源依然來自於親子關係。

我們經常在這樣那樣的工作困擾、自我困擾和關係困擾里回想到家庭和童年。在回溯過程中,我們才意識到父母對事物的態度、父母和自己的關係,對我們成年之後的工作和人際關係,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所以,「原生家庭」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拿到媒體上討論,似乎所有人都能說說,是怎樣的家庭環境,給自己造就了怎樣的困擾。

只不過,這種回顧和怨責,往往僅限於回顧和怨責,並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超脫和反思。

更平和的親子關係

當我們越來越多意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影響,我們對下一代又該怎樣做呢?

我們的態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育兒因素

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抱怨,對自己的童年和父母滿是怨怒,那麼孩子有可能會感染到我們的抱怨態度。他會感覺,將自己的挫敗抱怨給父母,是正當的人生態度。當他長大,他也可能會效仿同樣的抱怨。

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焦慮,隨時擔心自己或孩子會遭遇失敗,孩子有可能會把這種焦慮的擔憂烙印成自己的「工作模型」,未來隨時擔憂自己,不敢邁出人生選擇。

我們在很多方面,不需要用力過猛

父母創設的環境、營造的氛圍,對於孩子一些根深蒂固的特質而言,影響微乎其微。敏感、耐性、親和、聰慧等,跟整體的家庭養育都沒有太大關係。

所以,不要用力過猛地試圖塑造孩子。最終,可能你不僅沒法塑造他,還會把這種態度,變成他內心中「太嚴苛的超我」。

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平和態度,就是最好的養育

在文章的結束,再回到開頭關於小時工和育兒嫂的故事。她們對孩子有一些什麼共性呢?她們都沒有對孩子有強烈要求,而是平和地看待孩子成長,讓孩子自我選擇成長道路。這與她們在工作中的平和態度是一脈相承的。

她們並沒有斤斤計較蠅頭小利、沒有抱怨吃苦受累、沒有為利益放棄自尊,她們平靜地生活,平靜地努力,相信自己要把事情做好。而這種平和,就是我們選中她們的理由,也是她們傳遞給她們小孩的最好的禮物。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中年婦女心中最後的小公主
孩子這些毛病不用著急改,長大自然就變好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