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北部分地名的滿語漢譯文解析

東北部分地名的滿語漢譯文解析

更刻圍,「更刻」是滿語,漢譯為「明亮」。

野雞背圍,「野雞背」是滿語,漢譯「青地」。

嵌石嶺圍,「嵌石嶺」是滿語,漢譯為「邊」。

依馬呼圍,「依馬呼」是滿語,漢譯為「魚」。

扎克丹哈達圍,「扎克丹哈達圍」是滿語,漢譯為「松峰」。

那力輝圍,「那力輝」是滿語,漢譯為「細流」。

拉呼達圍,「拉呼達」是滿語,漢譯為「灣嶺」。

烏里圍,「烏里」滿語,漢譯為「歐李子」。

達啟達圍,「達啟達」是滿語,漢譯為「頭道嶺」。

達啟圍,「達啟」是滿語,漢譯為「頭圍」。

登戛拉巴克欽圍,「登戛拉巴克欽」是滿語,漢譯為「對翼」。

登戛拉圍,「登戛拉」是滿語,漢譯為「高翼」。

古砬子圍,「古砬子」是滿語,漢譯為「捕獸」。

登戛拉達圍,「登戛拉達」是滿語,漢譯為「高翼峰」。

妞河村,「妞河」是滿語,漢譯為「狼」。

查庫蘭達圍,「查庫蘭達」滿語,漢譯為「桑嶺」。

查庫爛圍,「查庫蘭」滿語,漢譯為「桑樹」。

珠珠湖圍,「珠珠湖」是滿語,漢譯為「魚叉」。

勒夫都什西圍,「勒夫都什西」是譯語,漢意為「熊果」。

台琿罕圍,「台琿罕」是滿語,漢譯為「嶺」。

泊爾豁圍,「伯爾豁」是滿語,漢譯為「扎槍」。

扎克丹圍,「扎克丹」是滿語,漢譯為「松」。

哈束力罕色欽圍,「哈束力罕」是滿語,漢譯為「山桃樹」。

山音哈達圍,「山音哈達」是滿語,漢譯為「好峰」。

艾辛年木州圍,「艾辛年木州」是滿語,漢譯為「金河細鱗魚」。

艾辛伯野圍,「艾辛伯野」是滿語,漢譯為「金河甸子」。

哈束力罕達圍,「哈束力罕達」是滿語,漢譯為「山桃嶺」。

哈束力罕伯野圍,「哈束力罕伯野」是滿語,漢譯為「山桃甸子」。

烏魯里圍,「烏魯里」是滿語,漢譯為「軟棗」。

夫得恩圍,「勒父得恩」是滿語,漢譯為「熊崗」。

勒夫朱其布圍,「勒夫朱其布」是滿語,漢譯為「熊螢」。

依馬呼哈達圍,「依馬呼哈達」是滿語,漢譯為「魚峰」。

山彥哈達圍,「山彥哈達」是滿語,漢譯為「白峰」。

束魯圍,「束魯」是滿語,漢譯為「棗」。

夾信子:位於英安鎮新明村西南,琿春河北岸,河川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滿族郎、邰等姓在此建屯,以沿河多生紅柳,得名紅溪屯。後因位於兩河之間,故稱夾信子。「夾信子」漢譯為「窄」。

大麻子溝:位於英安鎮雙新村東部,處山坡地。清末建屯,以綽號吳六者住此得名吳六溝,又因地處大麻子溝內,稱大麻子溝。日偽統治時期改稱麻子溝至今。「麻子溝」漢譯為「核桃溝」。

英安:位於英安鎮,英安河左岸。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前建屯,以在縣城之西,稱西甸子。民國初年,以英安河得今名。「英安」漢譯為「稠李子」。

東阿拉:位於楊泡滿族鄉東阿拉村中部,平崗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滿族吳、郎姓遷此建屯。「阿拉」漢譯為:「崗」。

小紅旗河:位於楊泡滿族鄉東北部紅旗河上游兩岸。清康熙末年滿族鈕呼勒氏(郎姓)先人等遷此建屯。「九一八」事變後,已住有郎、金、安、徐、邰、趙、祖等姓二十來戶人家。以位於紅旗河畔(俗稱紅溪河),以河得名。「紅旗」漢譯為「核桃」。

薩其城:位於楊泡滿族鄉泡子沿村南山,為石築的渤海時期山城。依起伏的山脊築成城垣,形狀很不規則,瞭望台利用險要的山峰修建而成。「薩其」漢譯「坎」或「坎平」。

密江:位於琿春市區西部偏北,圖們江北岸,村落形成於遼、金時期。因此地生有彈性強適於製作弓箭的樹,所以得名密苫。「密苫」漢譯為「長披箭」。

鬧枝溝:位於哈達門鄉塔子溝村以東,河川平地,1888年建屯。以原屯地處於鬧技溝口,得名。「鬧枝溝」漢譯為「拳頭、窄小的溝」。

馬滴達:位於哈達門鄉馬滴達村,原馬滴達鄉駐地,部落處於南北兩山之間的一小片河川地上。清光緒初年建屯,以地勢得名馬大哈滴達,馬滴達是馬大哈滴達的簡稱。「馬大哈」漢譯為「平地起鼓包」,「滴達」漢譯為「尖」。「馬大哈滴達」,合譯為「陡嶺下的土崗或懸崖下的土崗」。

葫蘆鱉:位於哈達門鄉桃源洞村西南部,處山溝地,南界中俄交界分水嶺。清光緒年間(1875—1885)建屯,以屯南葫蘆鱉河得名。 「葫蘆」漢譯為「谷」,「別拉」為「河」,「葫蘆鱉」,合譯為「山谷間的河流」。

哈達門:位於琿春市區東北部,琿春河北岸。哈達門原地址是現在的河北村駐地,清順治初年,此地就有滿族村落。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從寧古塔遷徒來的滿族關姓、鐵姓、季姓等在這一帶定居至今。哈達門原名哈達瑪。「哈達」漢譯為「峰」,「瑪」是「坳」之意,合譯為「駝腰崗子」。

檳榔溝:位於哈達門鄉河北村北部,山坡地。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始有住戶,至光緒年間形成村落,村屯以檳榔溝得名。「檳榔溝」漢譯為「小河」。

依力:位於馬川子鄉依力村北部,大馬鞍山西北麓。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前,琿春土著滿族(庫雅喇人)世居於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時,大量滿族人移居琿春,此地人口漸繁,以處在馬鞍山(山有三座駝峰)下,得名依蘭哈達。「依蘭」漢譯為「三」,「哈達」為「山峰、頂子」之意。

斐優城:位於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內,在遼金時期在渤海舊城的基礎上,加以改建的,此城呈不規則的方形。「斐優」漢譯為「簸箕」,城以形得名。

溫特赫部城:位於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內,與斐優城一牆之隔。該城是渤海國時期的城址,遼金時期被沿用。「溫特赫」亦稱「溫迪痕」,為滿語,漢譯為「祭板」。

南秦孟:位於板石鎮駐地東北,南秦孟村中部,因駐地得名。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滿族分散定居於此。光緒初年,形成村落。「南秦孟」漢譯為「鴉鴣鳥」。

圖魯:位於板石鎮圖魯村中部,北臨琿春河。清乾隆十一年(1746)滿族何姓(赫舍哩氏,東海庫雅喇部赫齊達人)和郎姓等移駐在琿春外郎屯和圖魯屯處建屯。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外郎屯、圖魯屯等三個聚落點連成一片,統稱圖魯。「圖魯」漢譯為「成群結隊而飛的鳥」。

太陽:位於板石鎮東部,地處碾子山西北麓、金山腳下,四面是廣闊平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滿族郎姓遷此定居建屯。「太陽」漢譯為「平」。

大肚川:位於敬信鎮大肚川村中部河川處。清光緒前,滿族漁民獵戶的家屬聚居此地,得名大肚川。「大肚川」漢譯為「居住地」。

魯田:位於板石鎮魯田村中部,清光緒初年建屯,名魯田,又稱大黑甸子(亦稱黑殿)、魯田項。「魯田」漢譯為「亂泥塘」。

防川:位於琿春市區東南,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張鼓峰下、圖們江畔。清同治年間建屯,以此地表層為沙土,有疏散的闊葉林,多生野大麥,得名黑木積。「黑木積」漢譯為「野大麥」。民國初年,稱「防川項」,後去掉「項」字,取名防川。

沙松背:位於哈達門鄉二道溝村境內,從溝口往北進約7﹒5公里處的西面是一片坡地,因河岸邊有兩棵大杉松而得名沙松背。「沙松背」漢譯為「喜鵲河」。

阿布達里:位於春化鎮梨樹溝村境內。遼金《地理志圖》標記,阿布達里即今琿春春化梨樹溝地方。阿布達里是指鬧枝溝、梨樹溝等溝岔。這些溝趟都遍生柞樹,尤其在近水處,菠蘿棵子較多。「阿布達里」漢譯為「菠蘿樹(菠蘿棵子、柞樹)」。

東步江:位於哈達門鄉境內。清康熙末年建屯,「步江」漢譯為「小樹林」或「樹趟子」。

琿春:「琿春」一詞曾書成為「渾淖渾」、「溫車恨」、「渾蠢渾」、「訓春」、「渾蠢」等,後音譯漢化為「琿春」。女真語為「邊地」、「邊陲」、「近邊」之意。

作者完顏振澤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話里的老幫菜是什麼意思?
你吃的這些菜原來都是滿族菜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