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虞帖》雖是摹本,依然不妨礙它成為鎮館之寶

《上虞帖》雖是摹本,依然不妨礙它成為鎮館之寶

《上虞帖》,又稱作《夜來腹痛帖》。

是唐朝人臨摹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麻紙摹本。

墨跡為王羲之晚年風格的草書,七行五十八字。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此帖被刊刻在《淳化閣帖》中。

明朝時被錄入《東圖玄覽》一書中。

《上虞帖》全文為:

「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大意是:

東晉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的某一天夜間。

王羲之因為突然肚子疼,不能去和久未相見的朋友相聚。

於是寫信給朋友,表達內心的遺憾,信中還提到了親戚朋友的一些近況。

其中修齡是從弟王胡之的字。

重熙是妻弟郗曇的字。

安指的是太傅謝安。

《上虞帖》的草書自然洒脫,綽約靈動,表現出作者不拘小節的人生態度。

根據印文、題跋可知。

此帖在五代十國時期,被南唐皇家收藏。

上有「集賢院御書印」的騎縫印文。

北宋滅掉南唐,《上虞帖》很可能做為戰利品,被收入汴梁城的皇宮。

上面有「晉王羲之上虞帖」、「政和」、「宣和」字樣的泥金書題跋和雙龍朱文圓印印文。

可見此帖曾是宋徽宗趙佶愛不釋手的藏品。

明朝時期,《上虞帖》一度為晉王府收藏。

萬曆年間轉入書畫鑒賞家韓逢禧手中。

清朝初年,又轉為保和殿大學士梁清標珍藏。

嘉慶年間,其主人又換成了翰林商載。

清末為書畫家程定夷所有。

《上虞帖》雖然不是真品,卻依然被列入國寶系列。

不僅僅因為年代久遠,主要是其臨摹水平相當高超,堪與原作媲美。

書畫鑒賞家詹景鳳評價稱:「唐摹之絕精者。」

1969年,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上虞帖》。

當時的專家鑒定為贗品,後棄置一旁。

直到1972年,才被專家確認為唐代摹本的珍品。

1975年,《上虞帖》經修復,煥然一新,書畫界為之震驚。

後被精心珍藏至今,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晉朝皇帝徵召李密入朝為官,他以奉養祖母為由上表拒絕,晉武帝被他言辭懇切的話語感動了
成語典故《半面之交》,與一面之交又有什麼區別?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