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書畫上常見的清朝官私鑒藏印

古書畫上常見的清朝官私鑒藏印

印章,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書畫中,詩、書、畫、印這四種元素既可各自獨立,又能互補共存,融為一體,共同構成傳統書畫的核心內容。

中國古代書畫上的印章,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作者在書畫創作時,所加蓋的個人印鑒,它是藝術創作的組成部份,構成傳統書畫的精彩亮點;二是後人觀賞古代書畫作品時,陸續加蓋的鑒定、收藏印章。在歷代傳世書畫作品上,作者個人的印鑒往往較少,通常只加蓋有一兩枚,而後世所加鑒藏印,一般都要多於作者印,特別是在那些傳世佳作、名人名跡作品上,後人累加的鑒藏印往往更多,作品流傳越久,其上的鑒藏印也就會越多。

圖1、宋米芾《苕溪帖》上鈐蓋多方清宮鑒藏印

古代書畫作品上的鑒藏印多種多樣,它們不僅鈐蓋於書畫的空白處、畫心與裱工的騎縫處,甚至在作品裱工部份,也會覆蓋有眾多官私印章,形成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品上的獨特風景。

古書畫上覺的官私鑒藏印,即有歷朝宮廷、內府的收藏著錄印,又有各個時期私人藏家的秘藏章。這些官私鑒藏印因欣賞者的仰慕,而被加蓋於書畫作品之上,它們伴隨這些佳作流傳於世,聞名於世。古書畫上的官私鑒藏印,容納了大量文物信息,包含著眾多人文內涵,它們與古代書畫作品合二為一,相映生輝,成為我們今天鑒定古書畫真偽的重要參考對象。

本文依據北京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和遼寧省博物館等單位的收藏品,對古代書畫上常見的清朝宮廷、幾大私家鑒藏印予以介紹,望學者同仁共識共賞。

圖2、清朝皇帝部分鑒藏印及閑章

一、清宮內府鑒藏印

清朝,是以北方少數民族——滿族為核心建立的封建政權。滿族最初崛起于山海關外,其進入中原地區以後,對漢民族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充滿傾慕,對凝聚著古人思想精華的書畫藝術品、各類古董器物充滿渴望。從順治、康熙朝開始,清宮中即開始大量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

清宮內廷收藏的書畫藝術品極為豐富,這其中既有歷朝傳世的書畫作品,也有本朝藝術家創作的書畫精品。其數量可謂浩如煙海,不勝枚舉。

清宮收藏的書畫作品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來源:一是皇家內府從社會上直接收購,二是當朝官員及各地官吏、士坤等進貢奉獻,三是從一些私人藏家府中轉收而得。由於清朝宮廷在財力、聲勢上佔有絕對優勢,在社會上徵得大量傳世作品,還逐漸蠶食鯨吞了不少私人藏品,如清朝著名私人鑒藏家梁清標、高士奇、安岐等人的書畫收藏,即大多數流入清宮。至清宮中期以後,社會上所存晉、唐、宋、元、明諸家作品,大多數納入清宮內府之中,清宮所藏便成為繼北宋「宣和內府」後,最具規模的古代書畫藝術品大集合。

清宮大量庋藏古代書畫藝術品,最初是出於皇帝本人的興趣與愛好,在收藏形成一定規模後,便遵循歷朝宮廷的鑒藏形式,對這些書畫藏品進行細緻的鑒定和著錄工作。因此,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宣統等幾位皇帝不僅在從政之餘欣賞書畫,還會在藏品上加蓋自己的鑒藏印章。至清代中期,宮廷中開始正式進行書畫藏品的鑒定、著錄活動。

乾隆朝,高宗黃帝弘曆醉心於古代藝術品收貯,特別對古代書畫作品,更為著力,如痴如醉。他除了在珍愛的書畫作品上題詩題詞,還要不斷加蓋自己的收藏印章甚至個人閑章。據統計,乾隆皇帝一人所用的各類鑒藏章、閑章就多達數千枚,這也使他成為在古代書畫上鈐蓋鑒藏印章最多的人。

圖3、清乾隆朝編撰的《石渠寶笈》書影

乾隆皇帝在書畫作品上加蓋各類印章的同時,為了更好收藏和著錄這些書畫藏品,他傳旨按照自己的鑒藏印,對宮內書畫進行著錄和造冊,並按照藏品的收貯地點,加蓋宮殿特定藏印,從而形成清宮書畫收藏和著錄的清冊,即所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初編、續編等重要典籍。

嘉慶朝,仁宗皇帝顒琰參按高宗皇帝的做法,繼續編撰了《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收入一些新的書畫藏品,從而進一步充實了宮廷書畫的著錄內容。

時至今天,《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清宮書畫著錄清冊,已成為人們研究古代書畫的重要資料。由清朝皇帝御用鈐蓋的「乾隆五璽」、「乾隆七璽」、「嘉慶五璽」、「嘉慶七璽」、「宣統藏印」等,甚至成為書畫拍賣市場追逐的熱點。

圖4、清嘉慶朝編撰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書影

1、《秘殿珠林》及「秘殿珠林」印章

《秘殿珠林》,主要著錄清宮書畫中與宗教有關的各類書畫作品。

乾隆八年(1743年),由清宮詞臣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奉敕編撰,乾隆九年(1744年)成書。共二十四卷,專門刊載清內府所藏屬於釋典道經的各類書畫和石刻、木刻、織綉等藝術品。

對於編入《秘殿珠林》的清宮書畫,其上必定會鈐蓋「秘殿珠林」朱文長文印。

2、《石渠寶笈》及「石渠寶笈》印章

《石渠寶笈》,主要著錄清宮書畫中除宗教題材以外的各類書畫作品。

乾隆九年(1744年),由清宮詞臣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庄有恭、裘曰修、陳邦彥、觀保、董邦達等奉敕編撰,乾隆十年(1745年)成書。共四十四卷,著錄清宮內府所藏除釋道題材之外的歷朝書畫。作品按宮內收藏地點排序,以「千字文」字頭編撰,詳細記載作品的名稱、質地、尺寸、款識、前代鑒藏印、題跋以及清內府印記、乾隆皇帝過目的題跋、詩文等等。

對於編入《石渠寶笈》的清宮書畫,其上必定鈐蓋「石渠寶笈」朱文長文印。

圖5、清「乾隆御覽之寶」橢圓(腰圓)印

圖6、清「乾隆御覽之寶」方璽

3、《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及「續編」四印

《秘殿珠林續編》和《石渠寶笈續編》,是在初編基礎上編撰而成,仍按宗教題材和非宗教題材進行分類。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清宮詞臣王傑、董誥、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王保、瑚圖禮、吳省蘭、阮元、那彥成等奉敕編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書。共四十冊,收入《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正編未錄的歷朝書畫及臣工新獻的作品。部首列有總目,每件詳加記載,但作品不分等次。

對於編入《秘殿珠林續編》和《石渠寶笈續編》兩書的清宮書畫,其作品上要分別鈐蓋「秘殿新編」(朱文圓印)、「珠林重定(白文方印)」或「石渠定鑒」(朱文圓印)、「寶笈重編(白文方印)」,而且兩組印章要分別組合使用,不可僅用一印或錯亂用印。

4、《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及「三編」四印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是在初編、續編基礎上編撰而成,所有內容均參照舊有程式編寫。

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清宮詞臣英和、黃鉞、姚文田、吳其彥、張鱗、顧皋、朱方增、吳信中、龍汝言、沈維釒喬、胡敬等奉敕編纂,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成書。共二十八函、一百十二冊,收入《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正編、續編未錄的書畫作品。書前有總目,每卷前又列分目。

對於編入《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清宮書畫,其上要分別鈐蓋「珠林三編」或「寶笈三編」印。

圖7、清「乾隆鑒賞」圓印

圖8、清「秘殿珠林」長方印

5、清代宮廷幾套鑒印的組合使用

清宮書畫鑒藏印種類繁多,既有獨立使用的,也有幾枚印章組合套用的,而且用印位置十分講究,形成清宮用印的特殊方式。

清宮鑒藏印的大量組合使用,主要在乾隆、嘉慶和宣統朝,其最常見的形式有:「乾隆五璽」、「乾隆七璽」、「乾隆八璽」、「嘉慶五璽」、「嘉慶七璽」以及「宣統印統」等等。

此外,乾隆皇帝書畫鑒藏印還有另外一些小型組合,如「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也是較為固定的套印組合。這些別具一格的鈐印方式,為我們欣賞鑒定古代傳世書畫,提供了最理想的參照物。

圖9、清「石渠寶笈」長方印

圖10、清乾隆朝「三希堂精鑒璽」長方印、「宜子孫」方印,兩印為連用

(1)「乾隆五璽」及其鈐印位置

「乾隆五璽」,是乾隆朝在宮廷書畫藏品上最常用的組合鑒藏印。這五枚璽印不僅印文不同,造型知異,在書畫作品上的鈐蓋位置也各不相同。

所謂「乾隆五璽」分別是:

「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另有「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璽、「乾隆御覽之寶」白文方印,這兩方璽印一般不做配套使用,只在少數作品上鈐蓋)、「乾隆鑒賞」白文圓印(作品鑒定為上等的,則加蓋些印)、「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朱文長方印(這兩方印在書畫上必須分別鈐蓋,不能出現在同一作品上)、「三希堂精鑒璽」朱文長方印才「宜子孫」白文方印(此二方印要組合使用,而且用印形式必須是上下連鈐)。

圖11、清「乾隆五璽」鈐印位置(宗教題材書畫)

「乾隆五璽」在書畫作品上鈐蓋使用時,通常要按固定的位置依次加蓋。其「五璽」位置分別為:

「乾隆御覽之寶」,鈐於書畫作品上部中間(有的鈐於作品上部右鍘);「乾隆鑒賞」,鈐於作品上部左側(個別的鈐於上部右側),其印水平位置往往要略低於「乾隆御覽之寶」;「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鈐於作品中部左側(極個別的鈐於作品中部右側),其印水平位置要低於「乾隆鑒賞」印。

「乾隆五璽」的組合使用,有著極為標準的形式,這與清朝宮廷嚴格的內廷制度有直接關係。「五璽」的印文及標準的用印位置,成為我們今天鑒定古代書畫真偽的一個工具,許多粗劣造假者不懂清宮用印規矩,以假「五璽」在仿品上胡亂加蓋,僅僅從其鈐印位置即可看出破綻。但是,「乾隆五璽」用印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它也會按皇帝的個人喜好或作品構圖的需要,在用印時略有變化,甚至將「五璽」減少使用,減至「三璽」、「二璽」甚至「一璽」。因此,我們今天利用「乾隆五璽」進行書畫鑒定時,也應從綜合方面予以考量。

圖12、清「乾隆五璽」鈐印位置(非宗教題材書畫)

(2)「乾隆七璽」以及鈐印位置

「乾隆七璽」,即是在「乾隆五璽」之上,另加兩枚新制印章,這標誌著被鈐蓋印章的書畫作品十分重要,也意味著宮中收藏與鑒定工作的延續及深入。

從清宮傳世藏品來看,其上加蓋「乾隆五璽」的書畫非常之多,但這些藏品並非都被納入《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清冊內,有相當多的作品雖然鈐有「乾隆五璽」,實際上卻並未被宮廷典籍所著錄。

而宮廷藏品上加蓋「乾隆七璽」的情況卻略有不同,宮中書畫上一旦被加蓋「乾隆七璽」,就證明該件藏品屬於上佳作品,或是已被《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收入,或是被《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所著錄,其重要性已不復待言。

「乾隆七璽」另外增加的兩枚印章,或者是「秘殿新編」朱文圓印和「珠林重定」白文方印,或者是「石渠定鑒」朱文圓印和「寶笈重編」白文方印。兩組套用印在使用過程中,因清宮宗教題材書畫和其他類書畫不同而截然分開,兩套印章絕對不可交叉用錯,「秘殿新編」印下,一定套用「珠林重定」印;「石渠定鑒」印下,則一定是「寶笈重編」印。

「乾隆七璽」通常的使用位置,除以上所述「乾隆五璽」較為固定外,「秘殿新編」和「珠林重定」兩印或者是「石渠寶鑒」和「寶笈重編」兩印,一般要鈐於書畫作品的右側中部(極個別的鈐於左側中部),兩印可在「初編」印的下部,亦可在其上部。

圖13、清「秘殿新編」圓印、「珠林重定」方印,兩印為連用

(3)「乾隆八璽」以及鈐印位置

「乾隆八璽」,即於「乾隆七璽」之外,另加一枚「殿座印」(亦稱殿座寶,殿座章)。

所謂「殿座印」,即為宮殿名稱印,是以該印標明些件書畫當時收貯的地點。「殿座印」一但鈐蓋,也會在《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著錄中有明確登記。

清宮「殿座印」並非一枚,而是刻有多方,主要是指幾處大量存放清宮書畫的固定宮殿,如有乾清宮、養心殿、重華宮、寧壽宮等處。這樣,收藏清宮書畫的「殿座印」即有「乾清宮鑒藏寶」、「養心殿鑒藏寶」、「重華宮鑒藏寶」、「御書房鑒藏寶」、「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靜寄山莊」、「學詩堂」、「避暑山莊」等等。它們多數為朱文長方印,也有少數為白文印或橢圓形印、正方形印的。

圖14、清「石渠定鑒」圓印、「寶笈重編」方印,兩印為連用

「乾隆八印」通常使用位置,除以上所述「乾隆七璽」外,「殿座印」用印也十分講究。在手卷式書畫藏品上,它一般要鈐蓋於作品的中上部;在立軸式書畫藏品上,它一般鈐蓋在作品左右兩側中部;在冊頁式書畫藏品上,它鈐蓋在作品中上部或左右兩側中部。

另據清人徐珂《清稗類鈔》記載:僅有「乾隆五璽」而未鈐蓋宮中「殿座印」者,應為原藏圓明園,後被移入宮內。這些書畫往往未被《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所著錄。

圖15-1、清宮殿座印「乾清宮鑒藏寶」

圖15-2、清宮殿座印「重華宮鑒藏寶」

圖15-3、清宮殿座印「御書房鑒藏寶」

圖15-4、清宮殿座印「樂壽堂鑒藏寶」

(4)乾隆帝其他鑒藏璽印

乾隆皇帝御用鑒藏印數量眾多,種類豐富,歸納起來,他常用的書畫鑒定印主要集中於幾類,如有「古希天子」、「古稀天子之寶」,「乾」,「隆」連珠龍紋印、「三希堂」,「淳化閣圖書珍秘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賞之寶」,「壽」字印、「避暑山莊」,「圓明園」等璽印。

乾隆皇帝的其它鑒藏印,或是獨立鈐蓋,或是按套組合,有的甚至與其它少見印章構成新式組合。乾隆御用鑒藏璽印,另有一些較為固定的組合形式,如「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三印,「乾隆田黃三連章」,「乾」,「隆」聯珠印等等,它們均是組合在一起使用。

圖16-1、清「乾、隆」聯珠印

圖16-2、清「乾、隆」聯珠印

(5)「嘉慶五璽」以及鈐印位置

「嘉慶五璽」,是清仁宗顒琰按照「乾隆五璽」樣式,而重新製作的宮廷鑒藏印,它的款式及印文均與乾隆朝相似,只是將「乾隆」改鐫為「嘉慶」而已。

「嘉慶五璽」分別為:「嘉慶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另有「嘉慶御覽之寶」朱文大方璽、「嘉慶御覽之寶」白文正方印,這兩方璽印一般也不配套使用,只在少數作品上鈐蓋);「喜慶鑒賞」白文圓印、「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朱文長方印、「三希堂精鑒璽」朱文長方印、「宜子孫」白文方印。其中,「秘殿珠林」及「石渠寶笈」兩印為乾隆朝舊制,其餘印章均為新制。

圖17、清「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為連用印

「嘉慶五璽」的使用位置與「乾隆五璽」用印基本相同。但「嘉慶五璽」在鈐蓋時,往往要參照「乾隆五璽」鈐蓋的具體情況,採用組合或者分散形式使用:若書畫作品上原來已鈐有「乾隆五璽」,則只要加鈐「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鑒賞」兩印即可;若書畫作品上原來並無「乾隆五璽」,或者僅有「乾隆御覽之寶」一印,則要同時加鈐「嘉慶五璽」。

值得注意的是,嘉慶朝所使用的「三希堂精鑒璽」和「宜子孫」兩枚方印圴為新制,它們雖與乾隆朝「三希堂精鑒璽」和「宜子孫」兩印形制相同,但仔細對比,字體之間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如「三希堂精鑒璽」印,乾隆朝和嘉慶朝在「三」、「堂」、「精」、「鑒」等字結構上,皆存在一定不同:「宜子孫」印,乾隆朝印轉筆處多圓弧,而嘉慶朝轉筆處多直角,字體差異十分明顯。

圖18、清「嘉慶御覽之寶」橢圓(腰圓)印

(6)「嘉慶六璽」、「嘉慶七璽」以及鈐印位置

「嘉慶六璽」,即在「嘉慶五璽」之上,另外加鈐「珠林三編」朱文方印或「寶笈三編」朱文方印。

「嘉慶七璽」,即在「嘉慶六璽」之上,再加鈐「秘殿珠林所藏」朱文方印或「石渠寶笈所藏」朱文方印。「嘉慶七璽」在書畫作品上,不一定要同時鈐蓋。對於這兩方印章的使用,清宮中有明確規定,即「恭遇列聖宸翰、皇上御書」,具體為宗教題材的,則鈐蓋「秘殿珠林所藏」;其它非宗教題材的,則鈐蓋「石渠寶笈所藏」。

至於「嘉慶六璽」和「嘉慶七璽」的用印位置,兩印與「續編」用印位置大體相同,基本要處於「初編」用印之下。

圖19、清「嘉慶鑒賞」圓印

(7)宣統朝印璽以及鈐印位置

宣統朝是清朝最末一代,清朝由此覆亡,但小朝廷卻於書畫鑒藏用印方面,著力較多,許多清宮舊藏書畫上皆有加蓋。

宣統朝鑒藏印璽主要有:「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另有「宣統御覽之寶」朱文大方璽,不常用)、「宣統鑒賞」朱文方印、「無逸齋精鑒璽」朱文長方印。此外,清末光緒和宣統朝,另有「慈祥皇太后御覽之寶」、「隆裕皇太后御覽之寶」等太后璽印,說明直到晚清時期,清宮鑒藏書畫活動仍然按宮廷舊制,一直持續進行,只是規模遠非從前。

「宣統御覽之寶」主要鈐蓋於書畫的中上部,但一般要避開乾隆、嘉慶等朝的璽印。「宣統鑒賞」方印和「無逸齋精鑒璽」長方印,兩印通常要以套印形式,上下鈐蓋,其用印位置往往要在乾隆、嘉慶朝諸印之下。

圖20-1、清乾隆朝「三希堂精鑒璽」與「宜子孫」印

圖20-2、清嘉慶朝「三希堂精鑒璽」與「宜子孫」印

圖21、清「寶笈三編」、「石渠寶笈所藏」印

圖22、清「宣統御覽之寶」橢圓(腰圓)印

圖23、清「宣統鑒賞」方印、「無逸齋精鑒璽」長方印,兩印為連用

二、清朝主要私人鑒藏印

清代,承繼前代文物收藏餘韻,私家收藏十分流行,對歷朝古董、字畫、瓷器、玉器等更是萬般推崇。「康乾盛世」時期,社會上受到宮廷收藏風氣影響,鑒古藏寶之風愈熾。私人所藏雖不及宮廷實力之大,但也頗具規模,有的因為在宮廷收藏之先,而倍受皇室關注。最終,許多私家珍藏也匯聚到內府宮中。

有清一代,主要私人書畫鑒藏家有孫承澤、梁清標、高士奇、榮犖、卞永譽、安岐、畢瀧、畢沅、吳榮光等人。清代中期以後,因歷代傳世名品多被收入清宮,社會上書畫珍藏日益稀少,致使民間藏家轉向近世藏品和考古、碑刻等收藏。

1、梁清標

梁清標(1620—1691年),字玉立,又字棠村,號蕉林,又號蒼岩,直隸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翰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擢保和殿大學士,二十七(1688年)任相國。收藏書畫有「甲天下」之名。其鑒藏印有「梁清標印」、「棠村」、「河北棠村」、白文「蕉林居士」及「棠村審定」印、「蕉林」、「蕉林書屋」、「蒼岩子」、「抬溪漁隱」、「玉立氏印章」、「觀其大略」、「家在北潭」、「凈心抱冰雪」、「無垢」等。梁氏所用印文,印泥非常精良,不易仿製,後世能仿者較少。

圖24、清梁清標部分鑒藏印

2、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號瓶廬,又號江村,賜名筆窗,浙江平湖人。官至禮部侍郎,因身居高位,書畫收藏益豐。編著《江村消夏錄》、《江村書目錄》(書中對每件書畫有鑒定評語,書寫「永存秘玩」都為真品且價值昂貴,寫「進」、「送」字樣為進呈內府和饋贈親友,多為贗品且價值低廉)。其鑒藏印有「士奇」、「澹人」、「竹窗」、「江村」、「生香樂意齋」、「蕭兀齋」、「簡靜齋」、「蔬香園」、「紅雨軒」、「朗潤堂」、「高氏岩耕草堂藏書之印」、「高氏江村草堂珍藏書畫之印」等。

圖25、清高士奇部分鑒藏印

3、宋犖

宋犖(1634—1713年),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緜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鶴翁,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書。博學嗜古,工詩詞古文,與王士禎齊名。精鑒賞,富收藏,亦善書畫。著有《漫堂書畫跋》等籍。其鑒藏印有「牧仲」、「宋犖審定」、「西陂詩老書畫府印」、「商丘宋氏收藏圖書」、「商丘宋犖審定真跡」等。

圖26、清宋犖部分鑒藏印

4、卞永譽

卞永譽(1645—1712年),字令之,號仙客,遼寧蓋縣人(一說河南人)。隸籍漢軍鑲黃旗,官至刑部左待郎,政務之餘精於收藏。編著《式古堂書畫匯考》。其鑒藏印有「仙客」、「卞令之鑒定」、「卞令之氏」、「令之清玩」、「式古堂書畫印」、「式古堂雅玩記」等。

圖27、清卞永譽部分鑒藏印

5、安岐

安岐(1683—?年),字儀周,號麓村,亦號松泉老人。原為朝鮮人,先世加入旗籍,居天津。本人在揚州從事鹽務,並熱心於收藏。編著《墨緣匯觀》。其鑒藏印有「儀周鑒賞」、「儀周珍藏」、「麓村」、「安氏儀周書之章」、「安岐之印」、「安儀周家珍藏」、「朝鮮安岐珍藏」、「朝鮮人」、「翰墨林」、「無恙」、「心賞」、「古書書屋」、「恩原堂」、「御題圖書府」等。

今天,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騰飛,在民間資本、私人藏家有力推動下,大陸文物收藏熱潮也一浪高於一浪。在這種大環境下,傳統書畫作品的價值也日益飛升。因此,我們今天認真研究古代書畫上的各類鑒藏印章,詳細掌握清朝官私鑒藏印及其用印規律,就成為我們把握書畫真偽脈搏的一種必要手段。

圖28、清安歧部分鑒藏印

本文參考書籍及印章圖片來源:

《故宮書畫館》第一至第五編,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

《清宮生活圖典》萬依、王樹卿、陸燕貞主編,紫禁城出版社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上海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

《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馮明珠主編,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清帝後璽印》郭福祥著,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

《中國書畫》楊仁愷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訪英國知名書史學家大衛·皮爾森:書上的批註留痕比書更迷人
孫宏年:民國初年陸興祺救助、組織流亡哲印難民回國問題初探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