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未來國產航母將添新戰力?這款裝備已開始地面測試,或即將上艦

未來國產航母將添新戰力?這款裝備已開始地面測試,或即將上艦

近日,據媒體報道,最近網上出現了第二艘國產航母模擬艦島的新圖片,圖中顯示中國「陸地航母」出現了最新變化,艦島上安裝了一個新型設備,疑首次安裝一款新型雷達,難道是未來國產航母將添新戰力了?有消息稱這是敵我識別天線,這款裝備已開始地面測試,或許即將上艦,而在它上艦後,下一艘國產航母將增添特殊能力,可以與其他戰艦和戰機協調作戰,提高戰鬥力。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水面艦艇平台各項艦艇硬指標的提升,給軟體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雷達測距儀和敵我識別系統第一次大規模裝備在主力艦艇上,並且屢次在實戰中發揮作用,而且戰後初期,敵我識別系統被大量應用在民間交通管制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隨著第三次科技技術的爆發,軍事上制導式武器的大量出現,超視距作戰的概念日益顯著,並且隨著三位一體式立體戰場的構建,大量的作戰裝備湧現在戰場中,這也對傳統的通訊和指揮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敵我識別系統和相控陣火控雷達等技術突飛猛進,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超級大國在該領域均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因此在作戰裝備上中國曾大量引進蘇式武器裝備,中國第一代大型遠洋作戰艦艇鞍山級驅逐艦就是引進於蘇聯的憤怒級驅逐艦,同時裝備在該艦上的「欄耙」和「高桿」敵我識別系統,而中國也正是在這一裝備的基礎上開啟了第一代國產敵我識別系統651型的研發。

敵我識別系統作為一種特殊的軍用雷達,由詢問和應答兩部分結構組成,並且前者多搭載於後者的下端,詢問機天線和應答天線的工作機制和信號頻段與其他建在電子設備互不干擾,但是其發展與其他作戰裝備的迭代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展第二代656型敵我識別系統的研製,用來滿足三坐標雷達越來越廣泛地被使用的裝備情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以相控陣雷達技術和區域防空作戰模式為代表的作戰環境,現代多用途作戰艦艇越來越多地裝備類似於相控陣天線的敵我識別系統,而還採用桅杆設計的艦艇上層建築則搭載環裝相控陣天線,實現對戰場環境的全範圍覆蓋搜索,而中國此次曝光的航母上層建築,基本上明確了下一代敵國產我識別系統的雷達設計的新特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鏡曉先生 的精彩文章:

昔日的「戰鬥民族」光輝不再?兵工廠突發爆炸,軍工行業再受重創
國產航母關鍵時刻出海,目的地曝光和之前不同,俄:這次非同尋常

TAG:水鏡曉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