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交通閉塞的古代,進京趕考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在交通閉塞的古代,進京趕考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昨天筆俠給大家聊了一下現代高考古代科考(科舉考試)的一些區別與聯繫,最後提到了大才子蘇軾的艱難考試之路。今天,筆俠就詳細地給大家聊聊蘇軾的科考人生。

這裡不得不首先說一下古代科考的體制。

宋代的科考分為3級,即鄉試、會試、殿試,名稱雖有不一,但都一個意思。

鄉試在地方舉行,考中鄉試的,稱為舉人;舉人進京參加會試,考中會試的,即有機會參加最後的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被選中的,即為進士,也就是東華門外唱名的榜單。此時的學子們才真正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至於仕途,那是以後的事情了。

既然會試和殿試都在京城舉行,那麼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了,就是不在京師的學子們,不管你住得多遠,你都得千里迢迢地進京趕考。

放在現在,這似乎不是問題,坐個高鐵或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但是在交通閉塞、趕路全靠腳力的時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有時候,趕個考都得走一兩個月,比如「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

北宋的都城在東京開封,這對於中原地區的學子來說還好,幾天的路程就可以趕到了,但對於身處巴蜀之地的三蘇父子來說就痛苦了。

三蘇的家鄉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到成都都還有一段距離,他們出川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1、一條是走陸路

陸路就是走的歷朝歷代的先人們走的漢中——關中——河洛之路。這條路就是李白《蜀道難》中「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大巴山和秦嶺是橫在蜀人出川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2、一條是走水路

走水路雖然省力,但路途遙遠,特別是在巫山峽谷一帶,水流湍急,行船風險很大;而到了襄鄧一帶,又得棄舟登岸,仍然走陸路,跨越大別山脈,到達黃河南岸的開封。如果要全線坐船,就得到長江下遊走汴河,那基本上繞了半個中國了,旅遊還可以。

所以,抱著一顆考取功名之心的三蘇父子選擇走陸路更符合他們當時的心情。

大才子蘇軾一生共出川3次:

第一次是他和父、弟進京趕考那次,花了2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趕到開封。結果,那一年的會試和殿試除了父親蘇洵落榜外,蘇軾、蘇轍兄弟雙雙中榜,成為當時轟動文壇的一段佳話。他們的風頭甚至蓋過了也是同年中榜的另一對著名兄弟,就是曾鞏和曾布。

第二次是蘇軾兄弟結束丁憂(守母孝)後,返回開封的那次。這一次,他們完全拋開了之前趕考的煩惱,懷著輕鬆的心情選擇了走水路,慢悠悠的來到了開封,沿途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第三次是他守完父孝後,再次回到開封,這一次走的是陸路,可見他此時已沒有心情欣賞沿途的風景。因為他的老師歐陽修已經因王安石的上台而鬱郁不得志。

從此以後,蘇軾捲入了北宋變法保守兩派的鬥爭旋渦中,再也沒有回過四川。也許,蘇東坡的一生不只屬於四川,他應該屬於整個大宋和中華民族。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山筆俠 的精彩文章:

努爾哈赤熟讀《三國演義》,明朝人是不是自己害自己?
能看懂王安石變法,你就算活明白了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