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總結:孩子上一年級後,後悔沒有培養好這三個學習習慣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曾在幼兒園做了一個調查:問孩子上小學是一件高興的事,還是一件讓你很擔心的事?
調查發現:80%的孩子表現出的是擔心。
在馬上一年級的時光里,孩子不斷被幼兒園老師提醒:「你馬上讀小學了,上課怎麼還要隨意下座位、到處亂動?」不斷被爸爸媽媽告誡:「你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吃飯穿衣怎麼還是那麼拖拉磨蹭?」
其實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新的朋友、新的老師,不只是孩子們擔心,家長們更操心。
上了小學,孩子們要坐得直、寫得好、聽課專心、作業認真。小學一年級是孩子知識的基礎,更是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第一步。
沒有建立好習慣,在孩子匆匆忙忙上了小學一二年級以後,很多家長幡然醒悟,在孩子幼小銜接的階段,沒有給孩子培養好這三個學習習慣。
01
正確的寫字姿勢
幼兒園不準教寫字,一年級也不是從筆畫開始教的,第一單元就是生字。老師們平常在課堂上也不會手把手的教孩子,只會糾正一下孩子的坐姿。
別小看寫字姿勢,小小的寫字姿勢和孩子未來的學習習慣有大大的關聯。
奧秘就在於本體覺,如果孩子的身腦協調能力不足,孩子常常坐一會兒就覺得累、想要趴著寫、想要靠著寫,坐得太舒服就容易走神不專心。
如果孩子的精細動作控制不良,孩子用筷子用不利索、用勺子吃不好飯,用更難操作的筆來寫字、記筆記,對孩子的難度更是難上加難。
沒有打好本體覺的基礎,孩子的寫字姿勢無法正確培養,其它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無從培養。
02
良好的識字能力
孩子一年級的識字要求是大概800字,有些家長聽到這個數量的識字要求,立刻慌忙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識字班,一下子學了1到3年級的字。
但這種識字班,往往是短時間內讓孩子死記硬背、「填鴨」式學習,孩子在這種班學完以後,當孩子開始上小學了,發現自己學的都是學過的,上課就開始不專心、作業隨便做,最後到了三年級識字量用完了,問題馬上暴露了出來。
其實,識字量只是表象,識字能力的重點在於孩子的視聽覺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是聽家長們說故事來進行語言環境的積累,有的孩子,聽了故事,記不住;有的孩子,可能在聽故事的時候就沒認真聽,家長們也不知道。
日積月累下來,孩子們的視聽覺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弱不容易被家長發現,這時候強行讓孩子們死記硬背,孩子們能力沒有提高、又養成了不專心的上課習慣。
如果孩子的視聽覺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正常,孩子能夠專註的理解內容、記憶內容。孩子在上學時候,見到這些耳熟能詳的字,並不會感覺生疏,只會感覺「哇原來這個字長這樣」。
03
認真聽講、寫作業的專註態度
上了小學,每節課的時長從幼兒園的每節課15-20分鐘,變成了每節課40分鐘左右。如果孩子專註力不能儘早培養的話,想要安靜坐滿45分鐘、不錯過學習重點,真的非常困難。
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專註時間大概只有15-20分鐘。這時候由於孩子剛剛入學,如果開小差,老師們也不會多加苛責。
同時,幼兒園的時候,重點都在玩;一年級到了,回家要開始寫作業,家裡就開始雞飛狗跳了:孩子各種拖拉、磨蹭、不想寫作業。但一年級作業也比較少,拖著拖著也能及時做完。
但是,一旦家長認為只要完成了作業、沒被批評也沒啥事,不認真注意孩子的專註時長和學習習慣,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專註力問題,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專註力,慢慢的就會被「拖差了」!
孩子開始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孩子是不是已經認了上千個字、能說會道。
重要的是,給孩子提升專註力、培養良好的專註習慣,才是為孩子的學習打下能力的穩固基礎!
*圖片來源網路,如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