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足鼎立:匹茲堡大學的哲學三十年

三足鼎立:匹茲堡大學的哲學三十年

三足鼎立:匹茲堡大學的哲學三十年[1]

丁洛 譯

北京大學科學哲學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

轉自:清華西方哲學研究

哲學園鳴謝

譯者按:這是匹茲堡大學哲學系官網於2012年發布的一個報道,回顧了匹茲堡大學哲學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逾50年的發展歷程,全景式地介紹了哲學系、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研究領域和特長,以及匹茲堡大學以科學哲學中心為紐帶,聯合匹茲堡大學校內外學術資源,不斷加深、延伸匹茲堡大學哲學專業的跨學科研究,使得匹茲堡大學的哲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水準自20世紀末以來一直排名全球前列。這篇報道已是7年前的舊作,時至今日,其中的一些學者已經升職,或者變換了教職,有的已經退休,但是其反映的哲學學科發展思路、策略乃至人才培養的方式,都值得我國大學的哲學專業借鑒。

匹茲堡大學哲學系的歷史,正是匹茲堡大學宏大校史的寫照。二戰之後,匹茲堡工業的領導者們致力於將匹茲堡大學從社區大學轉變為一所嚴謹的智識力研究與訓練中心。因此,當1956年愛德華·里奇菲爾德(Edward Litchfield)被任命為大學校長時,他肩負著變革性的使命也就不足為奇了。隨後,他任命查爾斯·H·皮克(Charles H. Peake)為負責學科發展的副校長。五十年代末,為提高匹茲堡大學在人文學科中的地位,皮克提出了一個策略——招募那些剛開始在哲學界掀起波瀾的年輕學者們。這標誌了匹茲堡大學在發展目標和學術進路上做出重大轉變的開端。

「直到大概50年前」,哲學專業的傑出教授羅伯特·布蘭頓(Robert Brandom)介紹說:「仍然只有一批精英大學把持著各領域最好的學術院系,各自領域絕大多數的世界級學者、研究人員以及專家都躋身其中。但是現在,美國任何一所嚴格的研究型大學都擁有一些世界級的院系,且大多數院系都至少會有那麼幾位世界級水平的學者。由於查爾斯·皮克早年對哲學專業的投入,匹茲堡大學成為引領這一重大變革的先頭部隊。」

在執掌安德魯·梅隆講席的科學哲學教授阿道夫·格倫鮑姆(Adolf Grünbaum)的助力下,改革成效很快就超出了皮克本已極為樂觀的發展雄心。作為本領域卓越的學術研究新中心,匹茲堡大學哲學系迅速贏得了近乎難以匹敵的聲譽。漸漸的,20世紀學術界內一些最如雷貫耳的巨擘加入了匹茲堡大學哲學系,包括已故的威爾弗里德·塞拉斯(WilfredSellars)、卡爾·亨普爾(CarlHempel)、庫爾特·貝爾(KurtBaier)以及韋斯利·薩爾蒙(WesleySalmon)。他們培養的博士生占踞了當代哲學界的重要位置,同時他們在匹茲堡大學的後繼者也繼承了其學術研究與教學中的卓越傳統。

為擴充其哲學事業,匹茲堡大學1960年建立了世界知名的科學哲學中心,1971年又成立了獨立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這些學科點同哲學系一起,不僅在匹茲堡大學,而且在更大的學術共同體內強化並發展了哲學研究。

哲學系

自1963年開始,匹茲堡大學哲學系就一直排名全美哲學系前五(數據來自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The Leiter Report)。該系目前是19位全職教員與50多位研究生的學術大家庭,此外還有15名兼職以及附屬教員參與專業教學和學術生活。放眼全美頂尖哲學系,匹茲堡大學的哲學系對核心的研究領域始終如一保持著廣泛的關注,其範圍橫跨邏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倫理學與美學。

邏輯

自建系以來,哲學邏輯的研究就是哲學系的砥柱,而且很多日後在計算科學裡被證明十分重要的先驅性發現,都是由匹茲堡大學已故的阿蘭·羅斯·安德爾森(AlanRoss Anderson)教授,以及阿蘭·羅斯·安德爾森哲學講席資深教授、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科學哲學中心成員小尼埃爾·D·貝爾納普(Nuel D. Belnap, Jr)發展出來的。如今,一大批教職員合作展開與「真理」概念相關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助理教授詹姆斯·肖恩(JamesShaw)、布蘭頓(他同時也是科學哲學中心的成員),以及哲學系主任阿尼爾·古普塔(AnilGupta),他是資深哲學教授,同時也是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以及科學哲學中心的成員。近年來,古普塔(他是邏輯學的阿蘭·羅斯·安德爾森哲學講席現任資深教授)將自己和貝爾納普在真理研究領域發展出來的一些工具應用到了諸如「經驗」和「內容」這類認識論概念的行為上。

古普塔的新工作可以被視為持續為威爾弗里德·塞拉斯教授後期研究的認識論目標提供支撐。塞拉斯教授是哲學系早期的重要成員之一,現在被公認為20世紀美國哲學的偉大思想家。

另外兩位資深的匹茲堡大學哲學教授約翰·麥克道威爾(John McDowell)與布蘭頓也一直致力於將塞拉斯的洞見與其他核心的哲學傳統資源結合起來。二人(正如近來一本新書的副標題所稱,他倆有時候會被稱為匹茲堡的「新黑格爾主義」者)始終站在近來對黑格爾興趣復興的最前沿,與對康德的再發現相聯,引領著英語世界近40年來最富啟發的一些思想發展。麥克道威爾同時也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思想最重要的闡釋者之一。他將這些思考與對亞里士多德的解讀綜合在一起,啟發了當代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運動,匹茲堡大學的哲學教授邁克爾·湯普森(MichaelThompson)教授就是其中的關鍵角色,這場運動從倫理學發端,逐步擴散到了形而上學。

古普塔、麥克道威爾與布蘭頓從塞拉斯的哲學遺產中精挑細選,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關於認識論問題持續而友好的討論塑造了當代哲學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交流。麥克道威爾的著作《心靈與世界》(Mind and World)與布蘭頓的著作《使之清晰》(MakingIt Explicit)在全世界的哲學系被廣泛閱讀,二人都獲得了匹世殊榮,即美國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頒發的傑出成就獎。這是時下給予哲學家的最高學術榮譽。此外,麥克道威爾與布蘭頓與哲學系其他4位成員都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AAS)院士,這在匹茲堡大學所有機構當中都是院士成員最多的。

規範研究

匹茲堡大學的另一個重要傳統是規範研究。不少20世紀晚期倫理學的中心人物,如已故的庫爾特·拜爾(Kurt Baier)教授、榮休的大衛·高瑟爾(David Gauthier)教授、阿蘭·吉巴德(Allan Gibbard)(現任教於密歇根大學)都曾在匹茲堡大學任教,他們的工作如今被麥克道威爾、湯普森、哲學教授基蘭·瑟提亞(KieranSetiya)與助理哲學教授卡爾·沙費爾(KarlSchafer)繼承。

這些學者的興趣範圍雖然十分廣泛,但是對自身領域歷史的深刻理解往往影響著他們自身理論的建立。憑藉這些投入,道德理論家們從那些專註於倫理學史的專家的成果當中受益良多,這些專家包括哲學教授史蒂芬·恩思特羅姆(StephenEngstrom)、新近獲聘的哲學副教授克里斯汀·英格利斯(KristenInglis)。恩斯特羅姆的新書《實踐知識的形式》(TheForm of Practical Knowledge)因其對我們理解康德道德思想的重要貢獻而贏得讚譽。

科學哲學

雖然匹茲堡大學科學哲學的核心貢獻主要來自姊妹系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系,但哲學系一直保持著科學哲學領域專家隊伍的穩定,他們尤其關注與形而上學和數學哲學相關的科學問題。肯尼斯·曼德斯(KennethManders)教授是科學哲學中心的成員,同時也擁有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系的教職,他專長於幾何與代數史。哲學助理教授吉奧瓦尼·瓦倫特(GiovanniValente)也是科學哲學中心的成員,他主要研究複雜的量子物理與統計力學謎題。馬克·威爾森(MarkWilson)與科學哲學中心的副主任、哲學教授羅伯特·巴特曼(RobertBatterman))近來對材料科學最新進展中的突出哲學問題產生了興趣。他們認為這些研究為形而上學和心靈哲學中的許多標準哲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

無論他們的專業興趣何在,哲學系的科學哲學專業學者強烈認為,在對思想史上相關議題是如何展開加以了解的基礎上,他們的研究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就像系裡的倫理學家一樣,他們在這裡依靠本校強大的歷史學家團隊,既有來自本系的,也有其他院系的(其中許多人都是哲學系的重要合作者)。恩斯特羅姆、布蘭頓、哲學助理教授安雅(Anja Juaernig)——他同時也是科學哲學中心的成員,還有匹茲堡大學傑出哲學教授、科學哲學中心聯合主席尼古拉斯·瑞舍爾(NicholasRescher),他們都是該系早期現代哲學研究的關鍵人物。與此同時,在匹茲堡大學古典學、哲學與古代科學交叉學科項目同事的幫助下,詹姆斯·艾倫(JamesAllen)作為哲學教授與科學哲學中心成員與英格利斯一起主持古代哲學學科。

麥克道威爾、威爾森與哲學教授托馬斯·里克茨(ThomasRicketts)專註於分析傳統中最近的歷史發展。匹茲堡大學圖書館科學哲學的系統館藏因其對20世紀分析哲學豐厚的歷史蘊藏而世界知名,里克茨就在他對魯道夫·卡爾納普與路德維西·維特根斯坦思想的創新研究中參考了這些材料。

在反思哲學探究的範圍時,瑞舍爾指出,「現代哲學追求的是兩股力量之間持續不斷的斡旋。一方面,我們關於哲學問題的嚴肅思考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直到上個世紀,我們從偉大的祖先那裡繼承了這些思想。另一方面是『知識世界的其他部分』」,「知識世界的其他部分」包括人類努力的每一個領域,從物理到邏輯到語言,從倫理學到生物學再到數學。哲學系的核心任務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去探索這些錯綜複雜的歷史、目的、方法和偏見。通過幾乎所有的客觀衡量標準,匹茲堡大學哲學系在多方面的學術目標上都持續保持著自己的聲譽。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匹茲堡大學在哲學探究方面的優勢部分在於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根據美國提請頂級專家對英語世界哲學系進行排名得出的學術調查「哲學報道」(PhilosophicalGourmet Report),匹茲堡大學在所有科學哲學排名中都位列第一(「第一梯隊」Group One中該校唯一的專業)。如今的排名結構自2004年出現以來,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哲學始終獨佔鰲頭。

如今,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由9名主要教員、6名研究榮譽成員與近30名來自全球的研究生組成。系裡為本科生開設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通常作為其他專業學生的輔修專業;此外還開設醫學概念基礎(ConceptualFoundations of Medicine)本科專業以及國際知名的博士項目。

本系學者相信,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學習能廣泛地增加對科學及其本性、基礎、起源及其在政治、文化與社會中所處地位的了解。科學史中的歷史方法——包括檔案研究、採訪與實驗重現——都是為了增進對科學如何起源、如何實踐發展、如何將自身的智識與社會語境相關聯的理解。在科學哲學中,科學本身被置於哲學審視之下,學者們研究科學的普遍本質、科學活動的區別、理論是如何解釋和證實的,以及理論是否應該逐字逐句地閱讀,直至科學帶來的道德困境。學者們還研究個別科學的概念內容及其與下述古老哲學問題的關係:空間、時間和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思想是什麼?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學科在整合這些研究領域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很多前來攻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的學生已經擁有科學專業的本科或研究生學位,但是並不建議攻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的學生同時在科學領域進行研究生水平的工作。「我們樂於接受兩類學生,」擅長生物哲學同時也是哲學系兼任成員的系主任桑德拉·米歇爾(SandraMitchell)教授表示:「很多學生有科學背景,而且認為真正讓他們感興趣的是概念與方法論的問題。另一類學生有哲學背景,而且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認識論的問題——我們何以認識到我們知道?——可以在科學史與科學實踐的研究中進行學習。」

本系學者的研究主題展示了科學哲學的一系列問題,從重大的歷史發現到當代科學的前沿。本系的幾個重點領域不僅突出了學者的專業知識,而且所有的科學史和哲學教員都能在這些領域之間交叉,同時也能研究科學哲學的一般問題。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卓越舉世聞名,本系教員在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義大利、愛沙尼亞、法國、土耳其等地舉辦了多場講座。該系的研究生來自全球,資質最佳,他們完成了嚴苛的專業訓練並進而持續發展本學科領域。本科生獲得了許多授予學生的最負盛名的獎項,包括羅德、馬歇爾、梅隆人文、富布萊特、尤德爾、杜魯門與哥德沃特獎學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日益重要。對其歷史、基礎、邏輯與其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勘探的豐厚領域——這也正是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內核。

一般科學哲學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傑出教授、科學哲學中心副主任詹姆斯·伍德沃德(JamesWoodward)是科學哲學的通才。他是系裡最新的高級職稱成員,同時也是目前科學哲學協會的主席。他研究因果推理、解釋說明與理論測試,此外還涉足神經生物學與經濟學。他近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因果論。2003年的著作《使其發生》(Making Things Happen)作為最佳科學哲學書籍獲得了2005年拉卡托斯獎,這本著作通過理想化實驗的操縱或者「干預」來描述一個理解因果的普遍框架。伍德沃德致力於將這個框架擴展並應用於理解諸如生物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學科的因果推理。他對與之密切相關的因果學習與因果判斷的經驗心理學也有興趣,想弄清楚「人類(包括嬰兒與成人)如何學習因果關係?」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彼得·K·馬哈默(Peter K. Machamer)專攻笛卡爾與伽利略的「機械論哲學」,啟發了一種全新的機械主義視角,是當代影響最為深遠的科學解釋與發現理論之一。實際上,2000年他與林德利·達爾登(Lindley Darden)和卡爾·克雷夫(Carl F. Craver)合作的科學哲學論文「關於機械論的思考」(「Thinking about Mechanisms」)是過去三年該領域核心期刊中最高被引的成果。現在馬哈默既是科學哲學中心的副主任,同時也是哲學系的兼職教員。

生物學史與哲學

從醫學、農業中的實踐作用,再到從概念出發我們何以理解作為人類的意義,生物學佔據了公眾對於科學關注的中心。本系著重關注這一發展領域的歷史和科學哲學問題的學者包括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詹姆斯·G·倫諾克斯(James G. Lennox)、肯尼斯·F·沙夫納(KennethF. Schaffner)與米歇爾。

沙夫納是匹茲堡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的傑出教授、哲學教授以及心理學二級教授。他同時也是世界精神疾病協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分類與國際診斷系統的工作小組成員(WorldPsychiatric Associ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kgroup on Classificationand on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Systems)。因此,他將自己在精神病治療哲學領域被廣泛認可的專業知識用於協助構建參考工具,用以確立交付衛生保健人員、研究人員和決策者的國際標準。他開創性的生物學還原論在當代討論中產生了長久影響,他對行為遺傳學的研究結合了對核心概念的哲學分析,以及通過採訪重要科學家來刻畫該領域的重大歷史發展。

米歇爾的研究探索了關於生命科學複雜性的當代研究,以及科學新發展如何重塑某些我們的基本哲學觀點。她2009年的著作《非簡單真理:科學、複雜性與政策》(Unsimple Truths: Science, Complexity andPolicy)展示了她的研究成果,其主題包括突現結構、淘汰實驗和轉基因食品。她考察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世界是如何構成的,我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知識,如何研究世界,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反映自然複雜性和偶然性的研究結果採取行動。她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多學科視角下對蛋白質摺疊的解釋、原子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化學鍵的化學、以及細胞的生物功能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基本組成的?以網遊玩家形式出場的「公民科學家」如何改變這一領域的科學實踐形態?

古代與早期現代的科學和哲學

倫諾克斯與馬哈默在整合哲學系與古典學學者的跨系研究中負責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部分的工作。倫諾克斯探討了對生命本質與科學的不同哲學觀點對生物研究方式的影響,他的研究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而指引他研究的另一組謎題則來自查爾斯·達爾文。倫諾克斯研究了各種哲學對達爾文的影響,以及他自己的方法論創新,這都形成了他解釋生物的方式。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歷史學家,倫諾克斯自然會問:這之間發生了什麼?在過去的十年里,他開始更加專註於16和17世紀研究循環系統的英國醫生威廉·哈維。

早期現代大致從15世紀持續到18世紀中葉。這一時期包括科學革命(想想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和現代哲學的誕生(笛卡爾、霍布斯、盧梭)以及數學、力學、光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和醫學的重大變革。它還見證了概率推理的興起,客觀性、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新觀點的出現,以及西方文明更為寬廣的深刻變革。這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一體化的成熟領域由馬哈默、倫諾克斯與保羅·帕爾米耶里(PaoloPalmieri)教授主導。從義大利法拉利工廠負責汽車動力學數學建模的控制工程師,到鑽研佛羅倫薩塵封已久的檔案,帕爾米耶里的探究之路頗為崎嶇。但這只是帕爾米耶里研究的一個方向。為了閱讀手稿並充分解釋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們補充的新創造,帕爾米耶里必須藉助他的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和德語知識以及他的母語義大利語。讓帕爾米耶里著迷的是藝術、科學交叉路口之中的創作過程。

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的歷史與哲學

研究「我們」的科學令史學家、哲學家同好奇的非專業人士們一樣著迷不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有著反映人類行為科學的豐富資源。馬哈默、沙夫納和三位新晉成員——伍德沃德、愛德華·馬謝里(EdouardMachery, )與梅茲維塔·謝里姆塔(MazviitaChirimuuta)都集中研究這一領域。就像過去與當代的許多哲學家一樣,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愛德華·馬謝里著迷於心靈問題,並想要理解精神狀態的本質、心靈與大腦的關係、人類作出理智判斷與決定的能力、意識功能與道德起源,以及其他研究課題。但是,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馬謝里對通過純哲學推理來理解這些問題表示懷疑。更確切地說,在哲學與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交叉領域,才可能找到那些關於心靈令人困惑的問題的答案,而他的工作深深植根於這些學科。例如,理解道德就涉及到它的進化起源和道德心理學的經驗操作。

馬謝里是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負責研究生的主任,是倡導做哲學的一個新方法的領頭人之一。馬謝里聲稱,除了使用傳統的推理、論證和分析,「哲學作品本身有時應該是經驗的」。比如哲學問題中關於「種族」或「道德」的假設依賴於人類如何思考和行動的經驗事實,哲學家需要從經驗的角度來評估這些假設的真實性。

梅茲維塔·謝里姆塔是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助理教授,擁有劍橋大學視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她也是認知神經基礎中心的兼職成員,該中心是匹茲堡大學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聯合項目。謝里姆塔考察了神經科學與心靈哲學、知覺哲學之間的關係,近年來她主要精力集中在色彩視覺。她發展的色彩理論認可了近年來科學揭示出的視覺功能複雜性。她正在完成一本詳細介紹這項工作的書,《色彩之外》[2](OutsideColor),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除了視覺認知方面的實驗工作,她的最新研究著眼於神經可塑性對神經科學解釋的哲學理論的影響。謝里姆塔同那些認為大腦的可塑性會給理解大腦如何運行帶來困難的哲學家意見相左,她反問:「改變或者擴展大腦會讓人無法解釋大腦嗎?」她的答案是否定的。

物理學史與哲學

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再到愛因斯坦,直到今天,物理學在科學之中一直佔據磐基。物理學史與哲學也一直是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核心主導領域。本系成員的專業知識一直受到國際上的廣泛讚譽。一些教員鑽研技術細節,探索有關空間、時間和物質的問題,包括約翰·D·諾頓教授(John D. Norton),他同時領導著科學哲學中心,也是哲學系的兼職教授,他與匹茲堡大學傑出榮譽教授約翰·伊爾曼(John Earman),以及哲學系的其他教員,包括喬瓦尼·瓦倫特(GiovanniValente)、羅伯特·巴特爾曼和馬克·威爾森都是同事。約翰·D·諾頓作為愛因斯坦研究學者聲名在外。他始終記得自己事業起步的那一刻,1980年代早期,他前往普林斯頓參加為期一年的愛因斯坦文獻項目。翻動那些被標記為教學筆記的愛因斯坦筆記時,碰巧打開一頁底下是愛因斯坦巧手寫作的一條公式。「我立刻就知道自己發現了很重要的東西。」他說:「這些不是教學筆記。真的太讓人興奮了,我一直告訴自己穩住呼吸,別興奮過頭。當時我不知道這會是開啟愛因斯坦學述研究新時代的鑰匙。」

諾頓的發現是與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即廣義相對論相關。它將引力與時空曲率聯繫起來,引出了大爆炸理論和黑洞。廣義相對論並非完全由愛因斯坦提出。1913年,他發表了該理論的一個畸形版本。愛因斯坦究竟是怎麼出錯的?這是科學史上一個突出的謎題。諾頓對愛因斯坦的研究展示了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是如何被綜合起來的。當愛因斯坦在與他的畸形理論作鬥爭時,他偶然發現了一個巧妙的論點——「空穴論證」。在與匹茲堡大學同事約翰·伊爾曼一同工作時,諾頓發現愛因斯坦的論證可以在現代空間與時間哲學的討論中重建出來。這一論點成為該文獻當中的一個現代基石,再次為空間和時空是實體這一論點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科學哲學中心

哲學系與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是教學院系,第三個單位的加入完善了匹茲堡大學哲學的獨特力量——科學哲學中心。科哲中心是該領域的領頭研究機構,接待訪學者、博後成員與高級研究員,其中有8人同時常駐。自從訪學項目啟動以來,30年間該中心接待了來自30多個國家近300多位訪學教授。

該中心支持著一個繁忙的常規活動計劃。它的標誌性系列活動也即年度講座系列,帶來了領先的科學哲學家以及科學家們感興趣的哲學家,自1960年開始從未間斷。午餐會的很多演講者既有研究員,也有來自不同大學院系的其他教員,也有碰巧路過匹茲堡的科學哲學家。中心每年舉辦四、五次工作坊和學術會議。中心主任約翰·諾頓說:「學術會議和工作坊的主題涵蓋了整個科學領域。一個工作坊可能會探索量子場論的深度,另一個會議則探討實驗在科學中的特殊地位,第三次會議又可能討論建模。」也許科學哲學中心最重要的東西是難以度量的:它被設計成一個智力發酵的場所。本領域最好的學者在他們準備好把自己從例行工作事務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來到這裡,通過與同行交流來給他們的智力充電,或者坐下來撰寫他們的下一部作品。諾頓說:「這是一個繁忙的地方,走廊上的偶遇可能促成了持續多年的合作」。「每個人都在為即將發表的演講做準備,思考剛剛聽到的內容,準備在一個閱讀小組中討論自己的作品,或者急切地捕捉最新的靈感。」

[1]https://www.chronicle.pitt.edu/story/philosophy-pitt-three-sites-inquiry,2012年10月29日發布

[2]Outside Color: Perceptual Science and the Puzzle of Color in Philosophy,TheMIT Press, 2015

感謝唐浩老師推薦此文,謝謝丁洛的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