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兒童玩具塑造人類歷史?

兒童玩具塑造人類歷史?

很少有像輪子那樣令人費解的發明。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這句話用到我們的原始祖先身上是很成問題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即使他們已經意識到可以通過滾動來移動物體,但要製造出一個真正有用的輪子,那需要多少時間、物力和技能啊,得砍斫木料,加工成圓形,鏤空……而他們每天都要為填飽肚子奔波,哪能拿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做費力、費時的試驗呢。

現在,一位考古學家提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猜想。他認為在史前時代,每一項技術創新所需的技能都是先通過兒童期的「玩」磨練出來的:在早期的人類當中,兒童不自覺地充當了實驗家的角色。他們在為自己製造玩具的時候,積累下了很多技能;待成年後,當需要發明什麼時,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人類最重要的一些發明——包括輪子、編織工具和投擲武器——可能都源自兒童玩具。

玩具培養了孩子的創造力

小小玩具有這麼大的作用嗎?如果你認識到遊戲對人類大腦進化的重要性,就不會懷疑這個事了。

在靈長類動物中,我們人類(也就是智人)有著異常漫長的童年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漫長的童年期對於大腦的進化至關重要。童年期長意味著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遊戲、玩耍。在遊戲中可以訓練許多重要的能力,比如設想不同場景,設想不同於現實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等等。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是唯一擁有如此豐富的藝術文化的物種。

玩具在兒童遊戲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幾乎所有的現代社會中,孩子們都在玩成人物品的微型版。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迄今沒有人將考古記錄中的玩具作為重要物品來研究,直到丹麥考古學家菲利克斯·里德有一天看自己的小兒子在玩玩具,才靈感天降,突然想到:史前的孩子是不是也玩玩具?

一些心理學研究表明,玩具的特性可以直接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譬如,玩開放式玩具的孩子往往更擅長解決「開放」式問題。比如給孩子一堆積木,不給「標準答案」,讓他們按自己的想像去搭出各種結構。玩具還能幫助孩子了解機械特性(比如滾球的運動),以及練習社會角色(比如給玩具娃娃做父母)。

根據里德的假設,史前玩具允許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探索熟悉物品的新用途,這將使他們具備對技術的更好理解力和更靈活的運用能力,從而激發更大的創造力。

如果他的猜想是對的,那麼我們在考古記錄中也應該能找到一些線索,證明某些玩具的存在促進了技術的發展。

玩具促進了技術的革新

里德和他的同事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裡面概述了幾項有趣的研究例子。例如,他們檢查了4500年前居住在格陵蘭地區部落的考古記錄,記載了早期的定居者缺少玩具,而且他們的技術也一直停滯不前。但800年前移居格陵蘭的圖爾人就留下了許多微型物品,似乎是特別為兒童遊戲設計的,包括玩具皮划艇、雪橇、武器和娃娃等。這些玩具的出現與當時圖爾人新技術的爆炸式發展時間上相吻合,如出現了先進的魚叉、精巧的船隻和精緻的服裝。

當然,考古學家一時還無法確定玩具和先進技術何者在先。按里德的看法,兩者可能是在相互促進中發展起來的:更豐富的物質文化激發了新玩具的發明,而新玩具又訓練了孩子的創造力,使他們長大後能發明更多東西。

另一個例子來自位於南非西開普敦6-8萬年前的多處遺址。對岩石碎片的分析表明,初學者(大概是兒童)正在模仿成人的石頭敲擊,製造一些初級的、但功能上無用的工具。這些很可能也是兒童玩具。這種模仿玩具的出現,再次與那時當地先進技術(包括最早的箭頭)的出現相吻合。

與此同時,織物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紡線輪可能也是受到一種刻有動物圖案的圓盤的啟發。這些在歐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圓盤,會繞著線旋轉,轉時會不斷翻轉,兩邊的圖案交替出現,有點像史前動畫書。這可能也是一種兒童玩具。

車輪的發明可能起源於兒童玩具

然而,正是車輪的發明為里德的猜測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支持。證據表明,有輪馬車最早大約出現在5500年前,地點橫跨歐亞大陸西部——北高加索、美索不達米亞,以及中歐和北歐。但在車輪出現之前大約200年,就已經出現了一些動物的小模型,它們的腳上鑽了一個洞作為車軸,軸上套了個陶盤做輪子用。這些動物的頂部被挖空,過去考古學家一直認為它們是酒杯,但考慮到它們的大小以及微型動物在許多文化中是玩物的事實,里德認為它們更可能是玩具。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像今天的兒童一樣,玩那些玩具的孩子們開始掌握旋轉運動的力學原理。他們可能用玩具搬運各種物體,並練習不同的方法來推動它們——從前面或後面,或者讓它們滾下斜坡。他們甚至可能試驗過不同尺寸的車輪,或者用不同的材料製成的車輪。隨著孩子們長大,這些技能將幫助發明真正的有輪馬車,而一個缺乏這些玩具的社會將難以發明出這樣一種東西。

也許早期的發明者甚至用玩具生產各種原型。比如說,很容易製作出同一樣東西的100個不同的微型模型,然後和孩子們一起玩,看看哪種設計最合理。

對很多出土文物要重新解釋

澳大利亞考古學家米切爾·蘭麗很贊同里德的看法。和里德一樣,蘭麗也受到了自己孩子玩玩具的啟發。她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主張各種各樣的考古物品,包括經常被視為儀式用品的環形物和泥塑,應該重新解釋為兒童玩具。

蘭麗目前正在設計一項研究,打算把一些史前小型物品的複製品交給小孩子玩,看看它們被玩過之後會留下什麼特徵,例如,是否變光滑、拋光,或是開裂和碎裂了,等等。然後與原文物比較,這樣考古學家就可以更好地確定哪些文物是玩具。

里德和蘭麗現在正計劃彙集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探索兒童是如何推動技術變革的,而兒童對技術的推動作用長期被考古學家忽視了。他說:「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那些已出土的東西,因為兒童玩具對於創新和創造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如果他們是對的,人類歷史在很大程度上還真是兒童玩具塑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無所不能的鈣鈦礦
杜甫詩中藏食物鏈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