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那些年,徽州人是這樣過的端午節,你還記得嗎?

那些年,徽州人是這樣過的端午節,你還記得嗎?

網路|圖

今年6月7日,是己亥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也是農曆春節、端午、中秋三個重大節日中之一。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丘陵地帶,由於山水阻隔,形成了數以千百計的源塢,人們聚居其間,形成了「十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特點。因此,端午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獨特的習俗。明日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掰一掰那些年徽州人,有哪些傳統的端午習俗。

網路|圖

歙縣人過端午

歙縣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坊間一直有飲雄黃酒,吃端午粽、發酵麵餅、茶葉蛋、腌鴨子、綠豆糕和鮮豬肉燒大蒜等習俗。這一天,家家大掃除,大門、房門插艾蒿、水菖蒲,貼端午符。符有多種,大門、耳門和後門貼鍾馗像符,大門又並貼財神送寶符,屋角落貼五毒符,水缸腳、鍋台腳和屋柱腳貼蜈蚣符,房門貼麒麟送子符。孩子胸前佩戴樟腦香囊和蒜頭囊、菱角彩,謂端午錦。在歙縣東鄉一些地方,人們過端午節不吃粽子。按他們話說,粽子是在二月二祭祀社公老爺和土地神時才吃。歙縣南鄉則是包白米粽(俗稱白水粽),吃的時候往往都要沾上白糖,甜甜蜜蜜。

網路|圖

正午時,歙縣各家以艾葉蘸雄黃酒灑於屋內各處,邊灑邊贊: 端午時,端午節,蜈蚣百腳遠處歇,石榴開花送爾去,石柱開花再來接;端午時,午時辰,牛蚣八腳遠處行,今朝端午送爾去,天寒地凍再來迎。

除此之外,歙縣有些地方還要將石灰撒於屋腳除五毒。下午進行嬉鍾馗活動,城關一帶好事者,更以鍾馗偶象架諸肩,團團旋轉於市衢,金鼓隨之,人亦燃放爆竹,擲五色小紙塊紛飛空中以助興。

堨田村自古就有端午節「跳鍾馗、演社戲」民俗,從明萬曆年間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堨田村的端午跳鍾馗,有些招式近乎雜技專業水平。據記載,1957年曾有人在水碓頭用三十六張八仙桌搭起六層高,頂上再加一把高椅,在鑼鼓聲中,鍾馗與蝙蝠躍斗其上,至頂高處,蝙蝠倒豎蜻蜓於椅背上三五分鐘後,雙腿一個伸屈,以一套連貫空跟斗飄然翻落下地,令觀者心顫。

休寧人過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也稱「端午」、「天中」。從初一起,家家門前窗口插艾蒿、菖蒲,掛大蒜,有的人家堂前掛鐘馗像。端午這一天,吃鹹鴨蛋、熟蒜頭、綠豆糕,喝雄黃酒,宅內薰白芷、蒼朮,牆腳、角落、水缸邊、陰溝沿灑雄黃水。還有將雄黃拌和蒜泥封存,作為蚊噬蟲叮和無名腫毒的妙藥。小孩繫上外婆家送來的「紅包肚」、「香荷包」、「雄黃袋」、「獨蒜囊」(均是婦女的綉織藝術品,多種多樣,民間通稱端午貨),身上抹雄黃,額頭沾雄黃畫「王」字。有的地方還舞鍾馗。這些習俗旨在避邪、驅瘟、解毒、防病。

網路|圖

端午節還有吃灰汁粽的習俗,用草木灰水浸糯米,外用箬葉裹成四角長形,煮熟。灰含鹼質,解油膩,宜冷食,易貯藏。臨河城鎮,如海陽、萬安、溪口、龍灣等地有「賽龍船」的風俗。但在流口山區,家家戶戶除了提前「裹粽子」、「磨豆腐」過節,也不舉行賽龍舟活動。因為這裡多是崇山峻岭,山腳下大都是小河小溪,一方面沒有太多的水源可賽龍舟,另一方面正值芒種時節,更是山裡人農活正忙的時候,況且「做端陽,嬉中秋」,人們根本沒有時間搞活動來紀念屈原。

與山悟趣|圖

黟縣人過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這天,黟縣的孩童穿戴新衣、新帽,佩掛「香牌」。家家門前插艾葉,掛菖蒲,以驅邪。在水缸、灶前,陰濕角落灑雄黃酒,驅逐「五毒」(蟲豸、蜈蚣、蛇、蠍等)。並將雄黃酒塗在孩子額上,或寫一「王」字。炒蠶豆給孩子們吃,說是「炒蟲豸」。節前,外婆要給外甥送節,禮物有:布兜肚,香末、蒜頭等縫製成「香牌」。鄉間至今仍沿襲。是日,城中跳鍾馗,意為趕鬼保平安。晚上演《白蛇傳》戲劇。建國後,跳鍾馗趕鬼活動廢止。

網路|圖

祁門人過端午

陰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天祁門人家家吃粽子,門前插艾葉、掛菖蒲以驅邪。午時,燒藥頭(菖蒲、白芷),飲雄黃酒,並將雄黃酒灑在室內,以驅五毒。用雄黃酒在孩子額前畫「王」字,給孩子腰上掛香囊。舊時,祁門縣城舉行龍舟競賽活動,還有以竹製神船旱游城區,鄉間有以木製神船旱游村落以禳災的習俗。

網路|圖

祁門縣的端午神船遊街活動,相傳此俗始於北宋祥符二年(1009),祁門縣尉史東提倡,以祈神防疫。神船用竹紮成,長約12米,寬1米。船頭為龍首形,高2米,直徑1.5米;船尾高1.5米,直徑1米。船頭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紙,漆桐油,呈褚紅色。船上坐著12個由人扮成的太陽神、土地神、判官、小鬼等,各著綵衣,戴紙帽,人稱「兒郎」。船由三十多位壯夫抬著,船後十餘人,手執鞭子,吆喝驅趕神船前進。端午節早上8時,神船由雙忠廟出發,經平政橋,進入城內,周遊全城。神船在街市經過時,店鋪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船上配有鑼鼓,船稍停,兒郎們便奏《嗊羅曲》(相傳為方岳所撰)。神船遊行時,趙、馬、溫、關四大將軍紙紮神像為其先導,神像各高3米,威武莊嚴;張巡、許遠、史東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後,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轎抬著,前有傘蓋,後有香盤,前呼後擁,煞是熱鬧。整個遊街儀式從上午8時起,一直鬧到中午12時,始將神船推入三元門外的閶河裡,任其漂流而去。

網路|圖

績溪人過端午

績溪縣,端午節前或者當日,成人的子女要給父母、長輩端(敬送)端午節——雞蛋糕、綠豆糕、煙酒這些禮品。 端午當日,鄉下種田人家戶戶將艾草、蒲劍插在大門或窗戶上以避邪氣。聽講插上艾草蛇蟲不來,妖魔不近。上半日,搞點艾草加點生石灰做艾草餜,大人家、細鬼(小孩)用艾草水泡腳消毒。正屋堂前點香燭,掛捉鬼英雄鍾馗畫像,用艾草蘸雄黃灑遍自家每一個門闕、檻榻和邊邊角角、旮旮旯旯,一邊默念咒語「端午節,蜈蚣、蜘蛛、壁虎、蛇和蠍,請到外面歇」,以驅除五毒,消除宅中妖氣穢氣。

網路|圖

「苦就苦,買塊豆腐過端午。」說明爾日(這天)百姓的吃食也是講究的。中飯最豐盛,必有莧菜燒豆腐、腌大蒜、腌鴨蛋、綠豆糕和炒熟的蠶豆。那時績溪正是農忙的時候,老百姓不裹(包)裹粽(粽子),中飯後,各村舉行跳鍾馗趕鬼驅魔錶演。夜下(晚上),細鬼嬉草龍。家家戶戶的細鬼都著(穿)上外婆外公送或親戚贈送的端午衣,個個細鬼額上用雄黃酒寫上一個「王」字,胸前佩帶端午錦囊香袋,避邪逐疫。爾種風俗起源於唐朝。

婺源人過端午

端午節在婺源話里被叫做「端陽節」。端陽節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古時在婺源,男孩十幾歲就已出門闖蕩,成為浩浩蕩蕩徽商隊伍中的一員,遊走在外的他們在端陽節登高望遠,向家鄉的方向望去,以解思鄉之愁。

婺源篁嶺曬秋|圖

婺源,是古徽州六縣一府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千百年來積澱下自己獨特的傳統民俗和習俗。 端午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這天家家門前、窗口插艾草。正午時沿牆角、水缸、陰溝等潮濕的位置,一邊撒雄黃、石灰,一邊念叨「端陽午時節,蚊蟲跳蚤外頭歇。

婺源端午習俗最大的特點是:傳統婺源過端午蒸汽糕,不吃粽子。粽子是過年時的應節美食,裹的還是四角鹼水粽。因裹成四角,有「四角開」、「吃四方」之意。

婺源篁嶺曬秋|圖

參考資料:《休寧縣誌》、《黟縣誌》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文解 的精彩文章:

TAG:圖說文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