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蘇智良:從華亭港、青龍鎮到洋山港……從古至今,上海如何臨海而興?

蘇智良:從華亭港、青龍鎮到洋山港……從古至今,上海如何臨海而興?

【編者按】上海是一座沿海港口城市。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海洋有著怎樣的聯繫?日前,上海師範大學蘇智良教授在韓國釜慶大學圍繞「從海洋發現上海的歷史」這個主題作了演講。他認為,自隋唐華亭港始,上海就是一個海邊港口城市。唐宋之際的青龍港,「海商輻湊」;近年考古發現的瓷器與文獻記載相印證,證明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再度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上海的歷史與海洋交織纏繞,展現出獨特的城市文化和風貌。

什麼是上海?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視角。但是有一個視角,我覺得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上海與海洋的關係。上海是一個沿海港口城市。單從名字上說,「上海」中就包含了「海」,寓意著這座城市與海洋的不解之緣。那麼,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海洋有著怎樣的聯繫?今天,我就圍繞「從海洋發現上海的歷史」這個主題,和大家作一些分享交流。

上海的簡稱「滬」是怎麼來的?

上海乃海洋之子。數千年來,因為海潮的作用,形成了長江三角洲陸地,而上海就位於這塊陸地上。

古代上海人的生計與海洋息息相關,漁業、鹽業等成為支柱產業。據《吳郡志》記載,晉建興元年,也就是公元313年,在吳淞江下游入海口(今青浦一帶),漁民用竹編工具「扈」來捕魚,因此這一帶也被稱為「扈瀆」。瀆,就是河流匯入大海的地方。所以,在宋代吳淞江的入海口附近,還有「扈瀆村」之名。

隋代的僧人灌頂曾記錄了這種漁具的使用方法:

天台基壓巨海,黎民漁捕為業。為梁者斷溪,為簄者藩海。秋水一漲,巨細填梁。晝夜二潮,嗷岌滿簄。

「簄」與「扈」含義相同,指的都是用繩纏編竹條而形成的一種利用海潮漲落捕魚的工具。以上這些記錄表明,當時吳淞江入海口地區的主要經濟形態是漁業。以捕魚工具「扈」命名地名,充分說明當時吳淞江入海口一帶漁業的興盛,或許已經形成漁港。

「扈」與「簄」都是「滬」的通假字,上海的簡稱「滬」即發端於此。從這一點來看,滬瀆一帶的早期漁港在上海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

青龍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

上海不是近代才形成港口城市的。自隋唐華亭港開始,上海就是一個港口城市。華亭港形成於隋開皇年間,也就是公元581-600年,港口位於吳淞江支流顧會浦旁。

華亭港的得名,一是因為三國東吳名將陸遜封華亭侯,以華亭谷為鄉邑封地,華亭也因此記載於《三國志·吳志》。二是到隋唐時期,彙集眾多支流的吳淞江,入海口江面極為浩瀚,時稱「華亭海」。此外,隋朝存世雖然只有37年,但南北大運河的成功開鑿,使華亭地區的穀物和散鹽得以便捷運出,促進了運輸和經濟的發展。

青龍鎮建於唐天寶五載(746年)。相傳孫權曾在此建造青龍艦,故得青龍江和青龍鎮之名。《吳郡圖經續記》曾記錄青龍港的得名:「昔孫權造青龍戰艦,置於此地,因以名之」。但青龍港作為貿易港口的記錄則出現在唐代。所以,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城鎮當推青龍鎮,而最早的通商港口為華亭港。

唐天寶十載華亭建縣,治所駐地今松江老城區。華亭建縣,得益於唐開元元年(713年)重築「長百二十里」捍海塘,使域內土地免于海水漬濁之災,海岸得以穩定,農業經濟向好發展,人口隨之增多。當時,華亭港作為內港,青龍鎮港作為外港,上海一地擁有兩大港口。至晚到647年,上海已與外國通航,這一年日本圓仁和尚來華,從松江乘船返回日本。隋有華亭港,唐有青龍鎮。五代十國時期,青龍港與日本、高麗(今朝鮮)、契丹(今遼河一帶)、大食(今伊朗)等地有商船往來。

到宋代,青龍港已有相當規模。北宋嘉祐年間《隆平寺寶塔銘》記錄:周邊的杭州、蘇州、湖州、常州等幾乎每個月都有船隻到青龍港進行貿易,稍遠的福州、漳州、泉州、明州(寧波)、越州、溫州、台州等地的商船,一年至少也要來兩三次,而兩廣、日本、新羅的商船每年也要來一次。到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當時人已將青龍港稱為「江南第一貿易港」。

近年考古發現的瓷器與文獻記載相印證,證明了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青龍鎮遺址出土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窯口可復原瓷器6000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大量福建窯口的瓷器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發現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說明當時許多瓷器產品運到青龍鎮後,進而轉口外運,主要銷往高麗與日本。

青龍鎮港雖是海外貿易港,但仍位於內河岸,從吳淞江海口到青龍港實際有數十公里的距離,青龍港口水面相對開闊而安全可避風暴,而商船停泊離鎮上官檢和交易、居留地不遠,因此對於商家來說,是個比較理想的港口選擇。

北宋年間,在華亭縣設立市舶務,派來專任監官,實際負責管理青龍鎮對外貿易,這是在上海地區設立的第一個海外貿易管理機構,也是青龍鎮為支點的華亭縣海上貿易發展的新標誌。貿易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後期,華亭縣已是「據江瞰海,富室大家,蠻商交錯於陸之道,為東南第一大縣。」

南宋前期,大量貿易船經吳淞江在青龍鎮停泊交易。於是,南宋朝廷將兩浙市舶司從杭州遷往華亭,長達30年。

貿易的發達,帶來了文化的繁榮。青龍鎮作為江南文化的碼頭、上海文化的源頭,集聚了靈氣、大氣和文氣。白居易、杜牧、陸遊、范仲淹、王安石、趙孟頫等眾多名人都為青龍鎮所吸引,常駐足於此,交友賞景,吟詩作畫,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流傳了不計其數的佳話,給青龍鎮增添了濃郁的人文色彩。諸如:唐朝陸龜蒙的《淞江懷古》、白居易的《淞江觀魚》、杜牧的《吳淞夜泊》、皮日休的《滬瀆》,宋朝范仲淹的《吳淞江上漁者》、司馬光的《江上漁者》、蘇東坡的《記游松江》等詩詞名篇佳作,營造了青龍鎮濃郁的文化氛圍。

到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升格為府,管轄華亭一縣,第二年改稱松江府。元代在全國設立7大市舶司,其中一處設立於華亭縣上海鎮。元代南糧北運,陸路運輸消耗太大,運河漕運又常堵塞,海漕運輸應運而生,上海港成為海運漕糧的重要基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將華亭縣東北的五鄉之地分建為上海縣,進一步促進城市和港口的繁榮發展。當時,除國內南北商賈外,日本、朝鮮、南洋、阿拉伯等地商人也經常前來貿易。

宋元之際的傑出女性黃道婆,跳躍式地將棉紡織技術從海南帶到江南,實施全方位的棉紡織技術革新,她開創了中國紡織業的新時代,是江南紡織業的奠基人,對江南文明的進步做出過卓越貢獻。大量的棉布、棉紗外運,大大促進了上海和江南航運業的發展。

入明代以後,經過多次開鑿疏浚治理的黃浦江,最終形成「黃浦奪淞」浩闊之勢,江河的疏浚為運輸奠定了基礎。至清代康熙開海通商後,上海港發展成為江南第一大港,奠定了近代上海城市雛形。

沙船是當時上海最常用的平底船,它是一種適合於多沙灘的江海水面航行的船隻。今天上海的市標上有兩個重要的元素:五帆沙船、螺旋槳,沙船是上海古代的城市歷史文脈的象徵,螺旋槳則象徵著現代的上海將永遠不停地向前發展。五帆沙船身影是對沙船海上運輸業歷史貢獻的一種肯定,是一種對歷史的尊重。

逐漸形成海商複合體的社會架構

上海鎮的興起雖比青龍鎮晚數百年,但上海鎮港的位置,比青龍鎮更加接近吳淞江入海口,與海洋的關係更加直接,位置更加有利。《明一統志》稱:「本華亭海地,居海之上洋,舊曰華亭海。宋時商販積聚,名曰上海市。」並逐漸形成航海業的南洋、北洋、長江、內河、海外等五大航線。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作為其後簽署的《南京條約》的重要條款之一,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被定為通商口岸。由此,上海作為開放口岸,逐漸被納入世界體系。

1843年上海開埠後,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寬鬆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對外貿易逐漸取代了廣州,成為近代以來中西貿易的中心。對此,1858年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這樣說: 「五口通商和佔領香港,僅僅產生了一個結果: 貿易從廣州轉移到上海。」

1850年大英輪船公司將倫敦—香港的遠洋航線延伸到上海並開啟定期航班,標誌著近代上海遠洋航運進入專業化發展的開始。1862年法國法蘭西火輪公司開闢了巴黎—香港—上海的東方航線,打破大英輪船公司的壟斷。接著德國也加入競爭。19世紀50年代,上海港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建立起強大的交通網路。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以及1871年歐亞海底電纜的鋪設,創造了一個東方與西方文明聯繫更加密切的新時代。輪船逐漸代替帆船成為了遠洋航運的主角;新式輪船公司不斷湧現,上海與歐洲遠洋航運的壟斷被打破;這些變化對於以上海為中心的近代遠洋航運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契機,擴大了中西貿易的發展。國家投資的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在上海成立,目的是發展本國的航運業,以「分洋人之利」。李鴻章曾憂心忡忡指出:「以中國內洋任人橫行,獨不令華商展足耶?日本尚自有輪船六七十隻,我獨無之,成何局面!」所以「冀為中土開此風氣,漸收利權」。但實際效果並不太理想。

近代上海一度成為冒險家的樂園。作為中國最大的港口,自然也是最大進口鴉片的港口。1909年在上海的門戶——外灘,中國第一次主辦了國際重要會議——萬國禁煙會,這個會議也是世界聯合禁毒的開端。

從1895年到1918年間,上海港再次發生重大變化。內河輪船航運的興起和滬寧、滬杭鐵路的建成,強化了港口的集疏運功能;遠洋運輸的擴展,進一步開拓港口的遠洋腹地,使上海港逐步成為國際性貿易港口;鋼筋混凝土碼頭和倉庫的建設迅速推廣;通過航道的大規模整治,保證了萬噸輪能順利進出上海港;港口、貿易的拓展有力地促進城市工商業的發展,而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又増加了港口進出的貨源。這些推動著上海港向國際貿易大港過渡,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國際貿易大港奠定了基礎。

早在1881年,人們已將日新月異的上海與巴黎相提並論。《申報》載文:「人之稱譽上海者,以為海外各地惟數法國巴黎斯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從此,「東方巴黎」之譽被世界輿論所認可。後來出版的《上海指南》用幾個排比句來形容上海形象,其中就有「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倫敦、紐約、東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上海,東方的巴黎」。此後,上海港逐漸發展成為遠東航運中心,年貨物吞吐量一度高達1400萬噸,船舶進口噸位居世界第7位,上海也一躍成為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在深受海洋文明滋養的上海,逐漸形成海商複合體的社會架構,主張契約、自治、平等、競爭。作為港口城市,上海總是自覺順應於大的社會潮流,其經濟行為總是由國際市場的走向來決定,從而不同於傳統大陸文明以身份、等級、尊卑作為社會結構,由此為商業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海作為中國受到外來海洋文明影響最深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歐洲城市的發展,依靠海上交通和大洋貿易發達起來。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人口、經濟和政治的重心逐漸從內陸轉到沿海,是一個全球化現象,上海是這次空間轉移的受益者。

1919年3月17日上午11時,89名學生乘坐的「因幡丸」號輪船在黃浦江畔的匯山碼頭鳴笛啟航。第一次來到上海的毛澤東,和吳玉章等一起來到黃浦江畔的碼頭送行。兩年內先後有1600名中國學生從上海啟航,遠涉重洋、聯袂留法,這就是影響深遠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上海乘船赴法的有周恩來、鄧小平、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陳毅、聶榮臻、蔡和森、向警予、李維漢、李富春、王若飛、蔡暢、劉清揚、郭隆真等人,他們後來大多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堅領袖。留法革命者成為中共的一支生力軍,在早期中國共產黨員中,具有留法學習經歷而先後入黨的黨員,最高時佔全國黨員的20%。

當然,由於身處海洋戰略位置,上海也經歷了戰爭的磨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時上海遠洋航運的「繁榮」程度甚至已經超過戰前水平。但是,這種「繁榮」背後是日本的戰爭野心:日本保持上海遠洋航運暢通的根本原因是在其戰時經濟體制下,為達到「以戰養戰」目的,而將上海作為了一個物資來源的中轉站,戰時上海遠洋航運的暢通,有利於日本獲得戰時物資所需。

承前啟後的每一個港口,都承載著上海遠行的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發展步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使上海發展步入快車道。到了今天,上海城市和港口面貌發生了巨變。

長期以來,由於沒有深水港,上海發展受到很大制約。因洋山港的建設,上海成為亞洲海運的樞紐港。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順利開港; 2017年底,洋山深水港四期碼頭開港試運行,成為全球最大規模、自動化程度最高港區,港口集裝箱從港區裝卸到碼頭運輸、倉儲均將實現自動化運作,生產作業實現零排放。目前已經開建的洋山深水港第五期,將助力上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總吞吐量或集裝箱,上海港都居於世界第一。2018年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已突破4000萬標準箱,這個數字是全美國所有港口加起來的吞吐總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再來看自貿區建設。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去年,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將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對這個新片區的定位是,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建設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相比原有的自貿區,新片區的開放層次將更高,在功能拓展等方面也將有進一步創新。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發展也迎來新的契機。從港口布局來看,長三角擁有上海港和北侖—舟山港,這是世界最大的兩個港口群。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需要各城市的深度融合,打破現有行政壁壘,形成真正的共同體;實現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模式,營造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宜居城市;參與全球競爭,引領經濟全球化;孕育自由創新的氛圍,成為新產業革命時代的弄潮兒。而依託水運,通過江海聯運,長三角一體化孕育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上海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上海這個「海洋之子」如何更好用好海洋,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思考。比如,重新規劃沿海戰略布局,更好治理海洋污染、海水酸化,提升可持續漁業、海洋科研能力。在城市景觀方面,上海應打造黃浦江濱江航運歷史文化帶,用好歷史遺迹,如:商船會館、天后宮、青龍塔、江南製造總局舊址以及其他造船廠舊址、輪船招商總局大樓、上海海關稅務司住宅、上海划船總會舊址等,特別是建於康熙年間的商船會館,是建立最早的行業性會館,也是上海最早的天后宮,亟需切實進行保護。

上海的歷史與海洋交織纏繞,展現出獨特的城市文化和風貌。由華亭港至青龍港、上海港、洋山深水港,承前啟後的每一個港口,都承載著上海遠行的夢想,是出發後的到達,又是到達後的出發。

【思想者小傳】

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擔任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抗戰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文史資料研究會副會長。出版《饒家駒與戰時平民》《上海拉貝饒家駒》《上海城區史》等40餘部著作。(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摩擦?未來新中關係怎麼發展?李顯龍的「接班人」在上海這麼說
展現普通人眼中的非凡上海 「遇見上海」徵集作品主題展覽開幕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