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光緒稱帝,為了壯膽,他命太監們抱四把「名刀」立在金鑾殿前

光緒稱帝,為了壯膽,他命太監們抱四把「名刀」立在金鑾殿前

有句話說的好,叫做「寶刀配英雄」,不過這都是理想主義,實際上還有許多「寶刀配狗熊」的真實事件,只是大家沒聽說過而已,今天咱們說的這把「寶刀」,可不是武俠小說中的神兵利器,人家實實在在是清朝皇室專用的,咱們來看看這四把金鑾殿上的「寶刀」到底有啥不同?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你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875年1月,年僅5歲的光緒皇帝,在兩宮太后的冊立下,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了清朝入主中原定都京城後的第九位帝王。

金鑾寶殿之上,光緒帝兩腳不沾地的坐在龍椅上,接受百官的跪拜朝賀,四個小太監手中各捧一把寶刀,在光緒皇帝的身邊分侍而立,顯得極其「端莊威嚴」。

小太監自然不出奇,可這四個小太監手中的刀,還真的都是有名有姓的「寶刀」。第一把刀叫「銳捷刀」,是惠親王綿愉曾佩戴過的佩刀,綿愉於咸豐年間時,由皇帝親頒「銳捷刀」,任命為「奉命大將軍」出兵抵抗太平軍,這把刀曾為其立下赫赫戰功。

第二把刀為「素光刀」,是蒙古科爾沁僧格林沁的指揮刀,在當時被稱為「不世寶刀」。

第三把刀為「神雀刀」,是皇帝御賜清軍統帥勝保的,勝保鑲白旗人,曾指揮攻打太平軍,抵抗過英法聯軍,這把刀跟隨其征戰多年。

第四把刀則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它叫「遏必隆刀」,是四把刀中持有者身份最尊貴的一把。遏必隆是努爾哈赤的親外孫,曾經多次跟隨舅舅皇太極與明軍交戰,一生喋血屢立戰功。

康熙繼位後,感念這位老臣功績,遂賜其一把御府寶刀,刀隨主名,這把寶刀後來就叫做遏必隆刀。

該刀以金剛石淬鋼製成,刀身二尺五寸,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吹毛斷髮,據說是當年清太祖隨身御用之物。

遏必隆寶刀先是被皇帝賜予遏必隆次孫訥親,助其征戰,訥親兵敗,御前侍衛鄂賓領刀督軍,隨即用此刀殺訥親。咸豐年間,此刀又被皇帝賜給賽尚阿,命其征討太平軍,賽尚阿因貽誤戰機又被革職,此刀又被賜給徐廣縉,誰知徐廣縉也是督戰失職,被押回京城問罪,最後皇帝無奈,只好將「遏必隆寶刀」收回府庫再不顯露。

咱們再說光緒皇帝登基時為何要唱這麼一齣戲呢?這當然不是光緒帝的主意,畢竟他才剛剛5歲,還是個只知道玩鬧的孩子,出這個主意的,肯定是慈安慈禧兩宮太后。

究其原因,也很簡單,此時大清國雖已平定了太平軍,卻也元氣大傷,皇帝尚且年幼,偌大的一個國家只靠著兩個女人支撐,其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保住大清的顏面,重新振興已經處於頹靡的帝國,必須要用這四把「寶刀」來撐撐場面,不但能給皇族自己壯壯聲威膽色,也可以借用寶刀的「威名」震懾天下之人。

寫到這裡,小編只想說一句,兩宮太后實在是不太會選「寶刀」,遏必隆刀雖稱為寶刀,可持有者卻個個下場凄慘讓人唏噓,而這把「寫滿」恥辱的寶刀,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大殿上,估計也是大清國「末路黃昏」的真實寫照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如果將黃河水抽干,然後沿著河道尋找文物,都會發現什麼寶貝
揚州出土瓷器水壺,壺身上有幾個「怪」字,揭露當時瓷器界的秘密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