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考取大學的學生就沒有前途了嗎?

沒有考取大學的學生就沒有前途了嗎?

pixabay.com

撰文 | 谷小容(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 | 胡 姝 錢 岳

引 言

沒有考取大學的學生就沒有前途了嗎?

事實上並非如此。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都未被大學錄取,相對於普通高中,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能夠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並提升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技能競爭力。

不過,如果與大學畢業生相比,職業教育出來的畢業生,其職業聲望依然遠遠低於大學畢業生。

本文通過評述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Yossi Shavit和德國曼海姆大學社會學教授 Walter Müller 的一項跨國比較研究,為探討教育與社會流動性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1.職業教育通往何方:一項跨國比較研究

目前,關於職業教育與社會分層的研究通常採取兩個視角。

第一種,基於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無論是職業還是學術性質的教育,都能提高經濟效益和個人就業前景。與未經訓練的工人相比,職校畢業生在就業機會及工資議價方面都佔據優勢,因此,職業教育可以給畢業生帶來穩定的職業生涯,即安全網效應。

第二種,借鑒階級再生產理論,認為教育分流(即把學生分為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的不同軌道)是代際不平等再生產的重要機制,阻礙了職校生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即分流效應。

兩位作者認為,職業教育的這兩種效應由幾個制度性因素決定:

第一、職業教育的內容是否具體/有行業針對性,培訓學生可操作和應用的技能。

第二、 教育系統本身的分層強度。

第三、職業教育體系與僱主/企業的鏈接度。

2.職業教育的制度設計

關於職業教育制度,Shavit 和 Müller總結出資質導向型和組織導向型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以德國為例,實行 「雙元制」,即將公司學徒制和職校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培訓年輕工人。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行業的理論知識和基礎課程;同時作為企業的預備員工,參加由國家、企業和行業工會共同制定的培訓計劃,學習並實踐工作所需技能。

這種模式培養出高度標準化的技術工人。他們有明確的職業身份,因此不同職業之間流動性較低,但標準化的職業資質讓他們可以輕易跳槽到其他公司的類似崗位。

第二種模式,職業教育的主體是學校而非企業。由於與企業的鏈接不夠,這種模式無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學徒經驗,可能不利於他們迅速適應勞動力市場。從用人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要花成本培訓工人,一旦培訓好,要想方設法穩住技術工人。

在這種模式下,新人難以找到合格的工作崗位,面臨不穩定和高失業率的風險;而入職並培訓過後,不會輕易跳槽。

那麼,職業教育帶來的更多是安全網效應還是分流效應?

文章對11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荷蘭、瑞典、瑞士、台灣和美國)的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meta-analysis)後發現: 總體而言,相對於普通高中畢業生(但未被大學錄取),中等職業教育給畢業生的職業生涯在兩方面帶來了安全網效應。

首先,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在有相關數據的七個國家/地區中(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以色列、荷蘭、台灣和美國),五個國家/地區中的中職畢業生比高中畢業生有更好的就業機會。這一優勢在荷蘭和德國體現得尤其明顯。

另外,中職教育也提升了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技能競爭力,避免他們跌入「低技術工人」行列。九個國家/地區的男性職校畢業生和八個國家/地區的女性職校畢業生比同性別的高中畢業生更可能以高技術工人身份進入勞動力市場。

但是,與大學畢業生相比,職業教育的分流效應顯現了出來:無論男女,這11個國家/地區的大學畢業生職業聲望遠遠高於中職畢業生,而職業聲望高往往意味著優勢社會地位和資源。

為了更進一步檢驗這兩種效應之間的關係,作者做了相關性分析,並發現:

1)課程內容的具體性、教育系統的分層強度和職教體系與企業的鏈接度等變數有很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如果職業教育內容相對具體,僱主和工會共同參與職教培訓,不同軌道(即職業教育與普通學術型教育)之間界限分明,那麼整個教育系統的分層性比較強。

2)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安全網效應和分流效應正相關。換句話說,職業教育同時具有安全網和分流效應,並且這兩種效應在資質導向型國家中(如德國、瑞士和荷蘭)更強。

3.對於中國的啟示

從個人發展來看,接受職業教育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會有何影響?從宏觀層面看,職業教育能否提升社會流動性?

雖然這一研究並未涉及中國,卻為探討中國的教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中職畢業生在就業率和勞動技能方面勝過普通高中畢業生,雖然在職業聲望方面遜於大學畢業生。從個人和家庭決策角度來說,一味扎進學術教育的道路,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並不是最優選擇,更不是唯一選擇。相反,如果依照興趣、特長和職業規劃選擇合適的職業教育項目,就業前景也很可觀。

從宏觀層面看,職業教育為畢業生提供比較可靠的職業發展路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社會流動。當然,在發展職業教育專業性的同時,如果能使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間的分層性降低,可以進一步提升社會流動性。

中國職業教育體量龐大。從1998年至2017年,中國各類中職學校每年吸納1200萬人以上;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也呈直線增長趨勢。以2017年為例,有將近3000萬在校生接受職業教育,包括中職生約1600萬和高職生1100萬。

表一/表二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9-201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

儘管中國近些年對職業教育加大了投入,但職業教育依然面臨三大難題亟需解決。

其一,職業教育的去污名化。

已有研究顯示,由於學歷主義盛行,過往政策在普通和職業教育上的失衡,職業教育常常被打上了「低素質」的標籤,一般只有成績不好或外來流動的孩子才會選擇這條路。

而職業學校在資源、生源和管理上的劣勢,又使得外界貼上去的標籤顯得更加合理。實際上,職業教育可以也應該成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的成才道路。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2.1%,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91.6%)。從就業率來說,職業教育已經顯示安全網效應。

其二,職業教育與企業的鏈接度。根據我2018年在深圳和湖南的調研,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院校更加重視與產業的結合:實訓課程、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教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經濟轉型催生的劇烈產業變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職業教育的區域差異較大,也出現職業教育跟不上產業更新的情況。因此,應該提倡在全國範圍內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其三,消除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制度壁壘。在普通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繼續搭建銜接立交橋,既為職校學生升入普通高校提供暢通的渠道,也為從普通教育轉入職業教育提供可能性,使學生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和個體化。世界銀行2019發布的《關於工作未來的發展報告》顯示,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保持高度靈活性將使工人在技術性越來越強且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發展職業教育,並使其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銜接順暢,既可以進一步提升社會流動性,也可以讓學生在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做更合理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斷供華為意味著科技全球化的終結嗎?
中國細胞治療監管放鬆,國際學術組織表示憂慮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