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宋代做官或者說要取得入仕資格的途徑主要有三個:

科舉、制舉和蔭補。

科舉和制舉都是要經過考試的,蔭補則靠的是身世了。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宋代《人物故事圖卷》

途徑一:科舉

科舉,包括進士科、諸科及武舉,定期舉行,是經常性制度,稱為「常選」。

宋朝統治者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到了宋朝開始空前發展。最大的變化是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進士地位,科舉出身的進士授官從優、升遷從速。

以宋太宗為例,他繼位的第二年,即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便開始大幅度增加進士錄取的名額。到了雍熙二年(985年),僅這一年朝廷錄取的進士數量就已經超過前任宋太祖在位十九年間錄取的進士總數。

僅這一事,就讓宋太宗贏得了文人士大夫的極力擁戴。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宋太宗

有專家學者做過研究,提供了幾組數據,從中可見宋代科舉擴大擴招的現象。

宋代「通過科舉共取士 115427 人,平均每年 361 人」,宋代科舉「平均每年取士人數約為唐代的5倍,約為明代的4倍,約為清代的3.4倍」。

南宋理宗寶佑四年,這一年錄取的進士達601 人,其中官僚出身的達184 人、平民出身的為417 人。

宋代大開科舉,面向全社會各基層,尤其是宋真宗時期親撰《勸學詩》加以引導勸諫後,在下層普通知識分子中,形成了讀書的濃厚風氣。

北宋蘇轍曾記載道:「今世之取人,誦文書,習程課,未有不可為吏者也。其求之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趨之。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科舉及第

科舉擴大規模,錄取的人數也空前增加,但是仍無法滿足讀書人的需求。

因為科舉在宋代更加完善,層層過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不亞於現在的高考,但是朝廷的官職畢竟有限,每年仍有大量人員落榜落選。

大量讀書人寒窗苦讀,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倒在殿試上,有的是屢試不中,難免心生怨恨,對社會不滿,有的人甚至投奔敵國。

這些有才華卻未得以施展抱負的人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必須要安撫這些人。

於是宋代科舉還有一項「附試」制度,凡士人「貢於鄉而屢絀於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遇皇帝「親策士則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宋代科舉

也就是說廷試沒有錄取的還有一場附加考試,過關了也可以入仕。以防止那些倒在最後殿試一關的讀書人心生怨恨滋擾社會。

總之,宋代科舉考試向社會各階層開放,錄取比例大增,極大地籠絡了知識分子,減少了社會矛盾。


途徑二:制舉制度

科舉是常選,制舉則是特選。

制舉又稱制科,必須是皇帝下詔才舉行的,沒有固定時間和固定科目,也被稱為「特舉」。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參加制舉呢?起初朝廷並沒有限制,一般的士人和已經做官了但覺得官職不咋樣的都可以通過自薦參加制舉。後一類人很像今天的復讀生。

後來隨著制舉人數增加,限制也逐漸增多。自薦被取消,改成公卿推薦,這一限制就打消了很多人蔘試,也容易滋生黨爭和攀權附勢等不良現象。

普通布衣要經過地方官嚴格審查,類似於「政審」之類的。

殿試前還增加了一道「閣試」。

制舉考試難度很大,成績分五等,第一第二等基本上是空的,不錄取。考中第三等的即與進士科第一名相當。

制科是在科舉之外,給讀書人提供了另一個重要的入仕機會,不過這個機會可遇不可求。


途徑三:蔭補制度

這是宋代照顧高級官吏子弟的制度,屬於朝廷對士大夫的格外優待,是特權的象徵。

蔭補制度之前就有,但是和科舉一樣,宋朝也將之空前擴大。

宋代蔭補有著明確規定,蔭補數量和範圍與官職掛鉤,以體現特權:

高級官吏,文臣自太師至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孫、期親、大功以下及異姓親,而且可以蔭及門客。

高級官吏,武臣自樞密使至觀察使、通侍大夫,可蔭子、孫、期親、大功以下及異姓親。

同樣是高級官吏,文臣就比武將多了一個「蔭及門客」的特權,而所謂的門客並非是伯樂與千里馬這樣的純粹的知遇之恩,它就為極易形成派系關係。

宋代蔭補制度:一次蔭補官員子弟四千人,使寒門子弟十年不能出頭

宋代官員

遇到國家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太后壽誕等,官員也可以蔭補。高級官員如宰相、執政則可蔭「期親」,一般官吏可蔭及子孫。

高級官吏退休是時也有特權,「曾任宰相及現任三少、使相,(蔭)三人」,曾任尚書、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蔭一人。

大臣病故死亡,據所留遺表也可蔭補,「曾任宰相及現任三少、使相」,最多可蔭五人。

宋代官吏蔭補機會極多,名額也擴大。據史料記載,宋代最多一次同時蔭補了官員子弟四千人,這使得未來十年的官職都被他們佔據了,大大擠佔了寒門子弟入仕的機會。

不管是科舉還是蔭補,到了宋代名額都空前提高,這對贏得了社會各階層對趙宋皇室的支持。但是在「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系下,也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冗官」問題。

說白了,宋代厚待知識分子,使他們入仕太多太濫,用全天下的財力、用「民脂民膏」來籠絡知識分子,極大增加了百姓負擔,加劇國家財政消耗,也滋生官員腐敗奢靡之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