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今天,考上「清華、北大」,難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哪一級?

今天,考上「清華、北大」,難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哪一級?

隨著高考的結束,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時候了。有的人可能超常發揮,離自己心儀的大學更進一步;有的人可能緊張過度、發揮失常,甚至會與大學失之交臂。

這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抱怨,這次的高考試題太難了。尤其是數學,根本沒法下手。這兩天有一個新聞說的是,河南有一位考生,高考數學考試的時候10分鐘就放棄了考試,結果被禁出考場的情況。很多學子認為,要是生活在古代多好呀?

作者聞此,要說的是:要是生活在古代,情況比你想像的更糟。接下來,作者就拿如今考上「清華、北大」,相當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哪一層,來進行分析。

如果生活在古代,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都有入學資格的。這個資格不是社會制約,往往是家庭因素制約的。如果要獲得上學的資格,首先得投胎到一個家世較好的家庭。

據了解,古代的務農率高達90%,脫產讀書的人也只有不到5%,也就是說在古代只有5%不到的富貴人家的子弟才有上學的資格。這一點我們從柳宗元、王維、溫庭筠、白居易等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出生在世代務農家庭,可以說和科舉基本上是無緣了。

有了上學的資格,我們再來看考試的等級。古代科舉考試一般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而在鄉試之前,一般還設有童生試,相當於現在上學的幼兒園、小學。

童生試看似是科舉考試的最基礎,卻也是最重要的環節。童試又分縣試、府試、院試三層,逐漸闖關,最後成功的話就會榮獲「秀才」稱號。

記得曾經在科舉博物館看過一組數據,秀才的錄取率為1-2%,百中取一。差不多2000個人里才能出1個秀才,這絕對是地方學霸。在影視劇里我們常常看到會識字的人就叫秀才,其實是誤解,考一個秀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古代,考上秀才就會有少量補貼,可免2個男丁的徭役,公堂上不用跪,不會被用刑。

考上秀才後,第二步才可以參加每3年一次的鄉試,通過,則為舉人。舉人的通過率也很低,根據年份不同通過率不同,一般也是在1-3%左右,換算一下就是每10-20萬人里才會出一個舉人。其實從難度上來說,這就和考上清華北大的難度很接近了。

因為清華、北大每年招6000人左右,萬分之0.6的錄取率,但高考是每年都考的,而鄉試是3年才舉辦一次。作者記得在上學的時候,我們縣城共38萬人口,每年都會出1-2個北大清華的才子,如此說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古代,舉人是有國家津貼的,還能免上百畝地稅,已經可以算是統治階級。從這個地位上來說,古代的舉人地位要高出如今北大清華學子很多。

舉人再往上就是會試,進京趕考,3年一屆,每次錄取100-200人,通過則為進士。這100-200進士最後要到皇上面前再考一次,前三名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考到進士那已經是學霸中的學霸,混的好的就可以進翰林院,混中央,以後有機會入閣拜相,混的差也是外放縣令,相當於縣委書記。如果再高中狀元,那可是榮耀中的榮耀,全國僅有的一人而已。相當於高考考了個全國第一,這難度腦補一下就可以。

整體來說,現在高考考上清華、北大,在古代也才相當於考了個舉人。離狀元、榜眼、探花之類的學霸,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過話說回來,考個舉人也很難得的。否則的話,《儒林外史》里,54的范進中舉後,也不會因為太高興而瘋掉。

讀者們,關於「高考與古代的科舉考試」,大家有怎樣見解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民國大師,發明了一個字,被當時女性「痛罵」,至今人人在用!
青,一種唯美到骨子裡的風情!關於「青」的詩詞,你知道多少?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