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懷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才能開始覺悟

南懷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才能開始覺悟

我們現在能讀到南懷瑾的作品全集,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劉雨虹先生。她是南懷瑾的弟子,小南懷瑾3歲,追隨南師做了近半個世紀的「義工」。南懷瑾大部分著作都是劉雨虹主持整理、編輯、校對,南師也親切地稱她為「總編輯」。

劉雨虹和南懷瑾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南懷瑾門下弟子眾多,來自各行各業,但大家都尊稱劉雨虹為老師,劉雨虹公認是最能體現和繼承南懷瑾文化精髓的弟子。

為什麼南懷瑾先生說「笑也是魔」?

劉雨虹在《懷師——我們的南老師》中,寫到一個蓮雲禪七的故事。

1972年元旦,南懷瑾主持了一次禪七,地點在蓮雲禪苑。這是劉雨虹第一次參加南師主持的禪七。第一天很順利,第二天的夜裡,就開始腹瀉,一夜時間泄了十幾次,她以為自己生病,第二天沒去參加。

負責人打電話來問,同時轉告南懷瑾的囑咐,問她瀉肚子以後,有沒有虛弱無力脫水的感覺,如果沒有這種現象,就應該覺得神清氣爽,因為打坐兩天,使得腸子里積累的陳年老垢,都排泄了出來,叫她快去繼續參加。

劉雨虹這才注意到,自己真的是神清氣爽的感覺。只是習慣性的想法,讓她把腹瀉當成是腸炎。經南師提點後,她心中高興,馬上去參加禪七。

第三天晚上,可能是泄掉體內陳年老垢的緣故,濁氣下降,而使清氣上升,劉雨虹感到充滿愉快,睡下以後毫無倦意,覺得清明至極,後來發覺自己一直在笑,一直笑到午夜以後。

第二天南懷瑾老師說,笑也是魔。這時,劉雨虹才悟到,原來笑和哭是一樣的。

大喜和大悲,都是一種情緒的波動,得不到明心見性。

有的人以為,笑總比哭好。

其實,大笑和大哭,本質上都是一種情緒,情緒的起伏,像波峰和波谷一樣,讓人心思蕩漾,無法回歸安定的狀態。一個人,只有時常保持心氣神寧,才能明心見性。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有個朋友,她剛開始做自媒體時,閱讀量很低,幾乎沒有收入,她經常唉聲嘆氣,情緒很低落;堅持了幾個月後,閱讀量開始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這個時候,她又情緒高漲,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非常感恩,認為平台愛她。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狀態:

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就會很煩惱、痛苦,認為外界對自己不公平;

得到了,渴望得到滿足,就會很開心、興奮,認為外界對自己很厚愛。

這就是把「得」和「失」,看得太重,也就是我們說的「得失心」,讓一個人無法明心見性。

事實上,自媒體平台的閱讀推薦,有一套計算機的演算法和規則,你可以說它是AI人工智慧,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程序,程序是邏輯演算法,是機器人,不帶人的感情色彩,只要符合條件,就YES,不符合條件,就NO,說不上愛誰,不愛誰。

我們人,只要陷入「得失心」,就會把一切外物都賦予自己的感情色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其實,萬事萬物,都是自然存在,只有人的心,會想太多。如果帶著自己的主觀情緒,去生活,去觀察宇宙萬物,就看不到萬物的本性,也就無法覺悟。這就是為什麼南懷瑾先生說「笑也是魔」。

不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才能開始覺悟。

情緒的大起大落,干擾人心,使得人心不得安寧。

道家洞靈真人亢倉子說:「水之性慾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慾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水得不到清凈,是因為有土在攪動,所以變得渾濁;人得不到長壽,是因為身外之物牽絆,所以人被物所役。

我們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時,得失心就產生了,心就被困住了,失去心氣神寧。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以換一種心態:

保持一顆平常心,該做的事就努力去做,不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得到」和「失去」看淡點,心情就不會一會低落,一會興奮,沉靜下來,才能得到定靜。

劉雨虹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通過靜坐,練就一個寵辱不亂,波瀾不驚的定力,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境界。

每個人靜定的方式不一樣,適合自己就好。

我靜定的方式,不是靜坐,而是經常一個人獨處,有時候隨意走一走,看一看,轉一轉,放鬆自在。

最後用南懷瑾先生這句話,和大家共勉:「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人要深藏不露呢?老子的得道弟子,亢倉子道出了真諦
很多人不知道,老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教人放下焦慮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