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靠一種兵器,唐朝步兵能打敗騎兵,瑞士人也靠它成為歐洲「兵王」

靠一種兵器,唐朝步兵能打敗騎兵,瑞士人也靠它成為歐洲「兵王」

在古代歷史中,中原王朝與游牧部族王朝之間的和平與戰爭,是一條承襲數千年的主線。從西周末年開始,以游牧部族犬戎滅掉西周為肇端,一直到明末清初清朝入主中原,北方游牧部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矛盾糾葛始終未曾停歇。

單從雙方整體綜合實力分析,中原王朝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兵力雄厚,且有著極為深厚的軍事文化底蘊,《吳子兵法》《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兵書戰策輝映千古,各方面全面碾壓游牧部族。

但是從戰事結果來看,實際情況與此大相徑庭。游牧部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很多時候是難分伯仲,游牧部族完全佔據上風的情況也並非鮮見,游牧部族甚至曾經數次南下入主中原,反客為主,如金國滅北宋,元朝滅南宋,清朝取代明朝等。

游牧部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與他們特有的一項軍事優勢密不可分:騎兵優勢。游牧部族生活的西北和北方,氣候寒涼,有著豐美廣闊的草原,是養育戰馬的天然最佳牧場。

豐富的戰馬資源,使得他們的軍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騎兵。騎兵在古代戰場上有兩大優勢,一是速度優勢,來如閃電去似奔雷,行動迅速,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踏步轉移進退,令對方措手不及。

另一個優勢是騎兵衝擊力強,面對步兵方陣,騎兵一旦發起集群衝鋒,千萬匹戰馬以雷霆萬鈞之勢卷地而來,僅憑戰馬的衝擊力和鐵蹄的踐踏,就能讓步兵方陣土崩瓦解。

而中原王朝由於地域所限,恰恰缺乏戰馬,難以組建強大騎兵,各個朝代絕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步兵上陣為主流作戰模式,面對游牧部族的騎兵,步兵們很難佔到便宜,很難打得過騎兵。

但這種情況到了唐朝卻有了根本性改觀。唐朝的步兵在面對游牧部族騎兵時,一反常態,不僅毫無懼色,而且多次打得騎兵抱頭鼠竄潰不成軍,創下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以步勝騎的經典戰例。

貞觀十五年十二月,北方薛延陀國南下侵擾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派名將徐世勣迎戰。薛延陀可汗大度設,帶領精銳騎兵十餘萬人,越過長城侵入唐朝境內。徐世勣帶領兩萬步兵迎擊,雙方在諾真水開戰,「唐兵縱擊,斬首三千餘級,捕虜五萬餘人」,大獲全勝。

唐高宗顯慶二年,唐朝大將蘇定方帶兵北征突厥,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引兵十萬拒戰」。在曳咥河之戰中,唐朝步兵「鏖戰三十里,斬首數萬級,賊大崩潰」,阿史那賀魯僅帶領幾百人倉皇逃命。

唐朝步兵有什麼「秘訣」,竟然能打敗騎兵?其實說穿了一點也不奇怪,唐朝軍隊找到了破解敵軍騎兵衝擊的最佳武器:長槊。長槊,又名「長矟」,是一種古代常用兵器。長槊實際上是一種加長版長矛,外形尺寸卻比普通長矛大了一號,桿長一丈二尺,鋒刃長二尺,合計長達將近6米,是一種典型的長兵器。

唐朝軍隊摸索出了一套用長槊對付騎兵的有效戰術。敵軍騎兵衝鋒時,唐軍結成方陣嚴陣以待,「攢槊外向」,雙方交戰時,「執長槊直前沖之」,前幾排士兵把長槊尾端斜倚在地,槊尖向外,形成一道密密麻麻的鋼鐵尖刺叢林。再強悍的騎兵,面對這樣的長槊叢林也無計可施,要麼調轉馬頭落荒而逃,要麼連人帶馬被長槊捅成篩子。阿史那賀魯騎兵在衝擊唐軍長槊方陣時,就曾「三突布陣,不能入」,陣型大亂,被蘇定方「因其亂擊之」,結果驍勇剽悍的騎兵就這樣敗給了步兵。

唐朝軍隊使用這一招屢屢得手,「乃大教步戰」,在唐朝初年的對外戰爭中「皆以步戰取勝,」成為唐朝軍隊的殺手鐧。

14世紀時,歐洲以悍勇善戰著稱的瑞士長矛兵,與唐軍步兵的作戰兵器與套路高度相似。瑞士長矛兵也是純步兵,以加長版長矛為主要兵器,全長6米左右,鋒刃長度約90公分,等於是唐朝長槊的歐洲版。他們的作戰方式與唐朝步兵如出一轍,以千百支鋒利的長矛結陣,攻如猛虎不可擋,守如泰山不可摧,打得縱橫歐洲數百年的騎士軍團滿地找牙,一度成為14世紀歐洲軍隊中的「兵王」,用實際行動再次驗證了唐朝的「長槊戰術」的實戰威力。

參考史料:《新唐書》《舊唐書》《歐洲僱傭兵戰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楊家將被人千秋敬仰,明朝皇帝為什麼把楊家將後代押赴京師斬殺
明朝一個江南女子在旅店牆上寫了首詩,為何會引起外國人很大興趣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