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最近關注度最高的劇集,非《切爾諾貝利》莫屬。

這部根據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改編的迷你劇,播出後在IMDb和豆瓣上都獲得了9.7的超高分,是部不折不扣的神劇。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而征服了中外影迷的,正是「真實感」。這種真實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核事故恐怖感的呈現,二是對核事故「真相」的還原。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現實永遠是最可怕的!」

「傑出的迷你劇,真的嚇人令人不安,我看過最好的迷你劇之一,一部大師之作。」

這種「真實感」在第一集尤為明顯。整個劇集的敘事就是從「揭示真相」開始的,對於蘇聯緊張局勢的塑造,比核事故本身還有看頭。

因為「真相」,輿論發生了轉向。

最近,將神劇論調取而代之的是「構建真相」論,即《切爾諾貝利》所講述的「真相」是被西方世界建構出來的。所以《切爾諾貝利》不是講述真相,而是在建構真相。

其實按這個理論,全世界能看到的所有影視作品,都是輿論工具。

《切爾諾貝利》的厲害之處恰恰在於,就算是輸出西方世界所認為的「真相」,那也將理趣相結合,拍的生動有趣,兼具娛樂性與說服力。

劇集的敘事以瓦列里·列加索夫為中心,以他的死亡為起點。這位當時事故委員會的重要成員,選擇在核事故的兩周年、宣布調查結果的前一天自縊身亡。臨終前,他錄了磁帶,記錄下了一些未曾公布過的事實。

以瓦列里·列加索夫為主角確定了兩件事:

1、《切爾諾貝利》基調是帶著批判與絕望色彩的;

2、《切爾諾貝利》還原了很多真實細節

這兩點在劇中隨處可見。與其說《切爾諾貝利》體現出了西方世界建構出來的「真相」,不如說這種批判性質是從主人公瓦加索夫那裡來的。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現實中的瓦列里·列加索夫(左),扮演者傑瑞德·哈里斯(右)

這位蘇聯最值得尊重的無機化學家,是第一個在事故發生後堅持要求疏散居民的人,是敢於與蘇聯官方對抗以還原真相的人,是任務完成後還留在切爾諾貝利調查事故原因的人,是到死還在擔心蘇聯核安保狀況的人。

他說:「(這起事故是)蘇聯國民經濟管理中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的所有錯誤的典範。」

他兩度當選蘇聯最高榮譽獎,兩度拒絕。

《切爾諾貝利》還原了瓦列索夫的經歷:4月26日接到電話,代表科學界人士成為事故委員會的一部分,前往切爾諾貝利看到紫色天空意識到了嚴重性,登上直升機確定堆芯是否爆炸......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除了瓦列里·列加索夫外,劇中還穿插著許多條線索,大部分都是嚴格按照資料拍攝的。比如最先出現的一條敘事線,就改編自犧牲消防員瓦西里·伊格納堅科遺孀柳霞的自述,出自《切爾諾貝利的祭禱》一書。

如果說科學家列加索夫從國家的宏大高度,見證了災難、謊言、數以萬計的犧牲與死亡,那麼柳霞的故事則代表了切爾諾貝利事故中,最令人心碎的個體經驗

這是《切爾諾貝利》的高明之處,沒有用眾生煽情,卻用一個悲劇說明了所有。

在名為「孤獨的人類之聲」篇章中,柳霞的第一句話便是「我不知道該說什麼......說死亡還是說愛情?或者說這是一碼事......應該說什麼呢?」

在《切爾諾貝利》中,柳霞不顧護士警告,觸碰、擁抱、親吻相當於高污染輻射體的丈夫。這讓屏幕外的群眾很是氣憤,覺得她就像低俗恐怖片里的無腦送人頭女主。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護士:「你,不許碰他。」

妹子:「立刻碰他。」

實際上,劇中關於柳霞與丈夫的一切,基本都有事實依據。正如柳霞自己所說的,這段故事不僅關於死亡,還關於愛情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柳霞與丈夫瓦西里的真實結婚照

柳霞之所以不聽勸告無視危險是有原因的。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她與瓦西里是非常甜蜜的新婚夫婦。雖然沒有拍書中所寫的二人「手拉手」逛街的畫面,柳霞看到熟睡的丈夫而面露微笑,也表現出了這種甜蜜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被告知有多麼危險,柳霞都寧願選擇留下。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但是在自述中,柳霞也提到了蘇聯官方對公眾的隱瞞。


不知為什麼,醫生確診他們是煤氣中毒,誰也沒提輻射的事......沒人提輻射的事......只是......人們在用一種粉末洗滌街道......

柳霞的冒險舉動,混合著無知無畏與無所畏懼的愛。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切爾諾貝利》對瓦西里等受到嚴重輻射以至於放射性燒傷的傷員做了大膽刻畫。

劇中出現的可怖形象也能在柳霞的敘述中找到依據,從最開始的腫脹消失、坐在床上打牌,到全身長滿水泡、皮膚龜裂,再到皮膚掉下來,身體組織與骨頭分離,肺的碎塊、肝的碎塊從嘴裡湧出來,都有所體現。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劇中描寫病變的影像尤為逼真,特別是書里寫到瓦西里「中樞神經系統損壞,頭骨完全損壞」,劇中瓦西里的頭部已經變形,有種頭骨消失了的感覺。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包括最後把遺體當成放射性物質塑料袋→木質棺槨→袋子→鋅制棺槨→水泥封注的處理。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切爾諾貝利》對當時事故負責人鮑里斯·謝爾比納,及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演繹也使人信服。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左),鮑里斯·謝爾比納(右)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大衛·丹席克(左),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右)

不過,鮑里斯·謝爾比納的飾演者斯特蘭·斯卡斯加德卻表示:「真人和我演的有很大區別,關於真人的資料少而又少,我是根據劇本和故事需要來演的。」

編劇克雷格·麥辛在播客節目中說過,他盡所能還原出人類史上最嚴重核災難的真實樣貌。但是,也在其中進行了一些自由創作。鮑里斯是虛實結合,被塑造成了有所改變的複雜政治人物;礦工是否裸體作業是有爭議的,裸體更能體現出「力量感」與對無效防禦的「不屑一顧」。

而片中另一位主角白俄女科學家烏拉娜·霍繆克則是完全虛構的。

從烏拉娜身上,能看出《切爾諾貝利》究竟是以什麼出發點創作本劇的,是否有欺負蘇聯「死人不能說話」的嫌疑。

編劇麥辛說,雖然烏拉娜沒有真實存在過,但她又是真實的,因為她象徵了許多人——蘇聯醫藥與科學中的女性。


在1962年至1964年,在蘇聯取得化學博士學位的40%都是女性,同期美國的比例是5%。1950年代以來,蘇聯醫生超過70%都是女性。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艾米麗·沃森飾演的烏拉娜·霍繆克

因為在蘇聯政權中少有女性,而女性又在醫藥與科學方面有著卓越貢獻,麥辛就創造了白俄核專家烏拉娜這個角色。在劇中,烏拉娜和那些真實英雄的地位是相同的。

其實,這些英雄才是《切爾諾貝利》的主角。

對於蘇聯緊張氛圍的塑造,對於「人禍」的定調,集中在第一集。從第二集開始,去拼盡全力乃至犧牲性命對抗災難的英雄慢慢出現,從消防員瓦西里,到科學家列加索夫,再到烏拉娜、管道工、礦工,這些英雄的故事成為了劇集講述的重點。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麥辛說,不止一個人跟他說過,礦工是裸體作業的

麥辛談到了創作動機,他說:「在我小的時候,爆炸發生了。那時候全世界都知道『切爾諾貝利』炸了!,等我長大點,知道的是蘇聯人撒謊了,蘇聯人自己創造了這麼個系統才導致爆炸的。

「但那時候我們從西方的報道中,不可能知道的是,只有蘇聯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以及蘇聯人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切爾諾貝利》對蘇聯的描寫,仍然帶有西方世界的有色眼鏡。可是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切爾諾貝利》是在填充西方世界的盲區——用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主義式的「真相」。

普遍人性,恰恰有些人,不相信存在的。

文_西瓜

這部《切爾諾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謊言,是神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第七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聚焦"守正創新,激發視聽新活力"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