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唯一由中央直接管轄的縣,存在一百六十餘年
在北宋時代,地方政府分路、州、縣三級。路在北宋初年原本是監察區,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級地方政府。太宗時分轄境為十五路,神宗時將全國劃分為二十三路。路下轄府、州、軍、監,府、州、軍、監下轄縣。一般來說 ,縣作為地方基層政府,非屬府、州,即屬軍、監。但也有一個縣例外,它既不隸屬於府、州,又不隸屬於軍、監,而是由北宋中央政府所直轄。這個縣就是位於今陝西寧強縣西北陽平關的三泉縣。
五代十國時期,三泉縣在孟氏後蜀的版圖之內,是興元府(今陝西漢中)的屬縣。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後蜀孟昶廣政二十三年、後周恭帝顯德七年)一月,後周朝廷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取代後周恭帝,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宋王朝。在此後的幾個月里,分布各地的後周舊臣紛紛起兵討伐趙匡胤。而在這時身為後蜀地方官吏的三泉縣令獨具慧眼,背著後蜀朝廷,撰寫一道恭賀趙匡胤稱帝的奏章,派精幹屬員越過國境,克服重重困難奔赴宋都汴京面見趙匡胤表示祝賀,成為趙匡胤稱帝後所收到的國內外第一道賀表。趙匡胤很高興,默記不忘。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趙匡胤命大將王全斌等進攻後蜀。次年初,宋軍攻入後蜀的都城成都,蜀後主孟昶投降。後蜀所轄四十六州、二百四十縣歸入大宋版圖。趙匡胤為了感謝三泉縣令對自已稱帝的擁戴之情,下詔把三泉縣直屬朝廷管轄,不隸州、軍。遇事准許該縣縣令的表章直接呈送給皇帝。朝廷給各府、州、軍、監地方政府下達的文告也會備註「三泉縣同是矣」立為制度。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所確立的三泉縣的中央直轄縣地位,一起保持到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前後長達160餘年。其間,宋太宗趙光義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雖曾一度把三泉縣升格為軍,名大安軍,但時間極短,次年就廢掉大安軍,恢復三泉縣。三泉縣仍直屬朝廷管轄。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初年,四川制司向朝廷提出把三泉縣升格為軍的建議。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朝廷下令,將三泉縣升格為大安軍。後又復置三泉縣隸屬於大安軍。至此,才根本上改變了三泉縣直轄於中央的地位。
北宋時代三泉縣的中央直轄縣地位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它不僅在北宋時期是一個特例,而且在我國整個封建政治制度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北宋初年,路尚未成為一級政府的時候,三泉縣不隸屬於府、州、軍、監,實事上等於與府、州、軍、監平級的行政區劃。
到路成為一級政府之後,三泉縣的中央直轄縣地位決定了它既不隸屬於府、州、軍、監,也不能隸屬於路。而事實上它又在利州路的區域之內。這樣在行政管理上必然或多或少要與路一級政府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日積月累是紹興初年四川制司建言將其升為軍,又恢復它,並讓它置於大安軍管轄之下的根本原因,這些矛盾的積累最終導致了它的中央直轄縣地位被取消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