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覺醒的勇士朗讀篇

覺醒的勇士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覺醒的勇士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11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修學《修心七要》的主要目的,是調伏我們的凡夫之心,並解決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想要獲得圓滿的佛果,必須依靠菩薩的身份才能達成,成佛的直接原因就是成為菩薩。所謂成佛,就是修持菩提心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圓滿成就。所以,行菩薩道是十方諸佛的必經之路,而生起菩提心則是成為菩薩的必經之路。

首先,我們簡單認識一下什麼叫作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的意思是「覺醒的勇士」,菩提就是「覺醒」,薩埵就是「勇士」。菩提是「上求佛道」,代表大智慧;薩埵是「下化眾生」的願力或勇氣,代表大悲心。簡單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勇士」,即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度化眾生的勇氣包括三個方面:1.不畏時間久遠;2.不懼眾生數量無盡;3.不畏難行、苦行。

根據《大智度論》的說法:菩薩「心能為大事」,指心能度大眾,智能悟大理,勤修六度萬行及一切大善,難修能修,難捨能舍,難忍能忍。經三大阿僧祇劫而行願不退,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目標。

菩薩的主要標準是「有沒有菩提心」,誰的自相續中能夠展現菩提心,誰就是菩薩。菩薩的定義、界限各有不同,按寂天菩薩的觀點,任何一個人的相續中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在名稱上,就可以稱為菩薩;在意義上,人、天、眾生都應向他恭敬頂禮。如《入行論》所說:「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而按照月稱菩薩的觀點,一個人的相續中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才稱為真正的菩薩,如《入中論》所說:「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於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三種結。」由於初地菩薩獲得了勝義菩提心,既具備入定的甚深智慧,又具備出定的廣大悲心,可以自在度化眾生,續佛慧命,擔荷如來家業。按登地菩薩的標準來說,成為如來之子需要具備三種特質:1.能續佛慧命;2.廣利有情;3.擔荷如來家業。《大智度論》中也說:「得智慧分,名為菩薩。」

根據彌勒菩薩《寶性論》的說法,一位名副其實的菩薩需要具備四種條件:1.信解大乘;2.般若智慧;3.殊勝禪定;4.大悲心。這四個條件可以用轉輪聖王的比喻來描述,轉輪聖王誕生在人間時,需要具備四個條件:1.是父王的種子;2.母親是王妃;3.健康胎處;4.母乳。《寶性論》中說:「信解勝乘為種子,般若為母生佛法,禪樂胎處悲乳母,具足彼等誕佛子。」

根據龍樹菩薩的觀點,成為一位菩薩應具備三種特點:1.菩提心堅固如山王;2.大悲心遍滿十方;3.不依二邊的智慧。具有這三種特徵的菩提心,是證悟大菩提的唯一方法。龍樹菩薩說:「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月稱菩薩的觀點跟龍樹菩薩是一樣的,成為菩薩的正因即是這三種特質:1.大悲心;2.無二智慧;3.菩提心。《入中論》中說:「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所以,如果我們真心想成為一位菩薩、想要獲得佛果,就應當想方設法將上述種種條件銘記於心,並通過修持《修心七要》,令其在自己的心相續中逐漸具備。否則,我們很可能會落入無垢光尊者所說的那種陷阱:「雖勤利眾若為私慾縛,終成騙子危險當謹慎」。這句教言的意思是說:雖然在表面上精勤地利益眾生、攝受眷屬,卻不以真正的菩提心來攝持,只是為了一己私利,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這樣為私慾所纏縛的人,終將成為佛教與眾生的大騙子,其行為是極其危險可怖的,所以一定要謹慎!即便我們日夜不停地聞思、修禪、布施、持戒、放生、誦經、念佛等,甚至捨棄一切,長期住在山洞裡閉關,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這些令人敬佩的行為,仍然會成為輪迴生死之因,甚至變成魔業。如《華嚴經》所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因而,在藏傳佛教中,無論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還是覺囊派,都極為重視菩提心的實修與弘揚。漢傳佛教也是如此,出現過一代又一代數不勝數的高僧大德。漢地提倡以「仁」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人天乘的堅實基礎,這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如果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將大乘的精華——菩提心的殊勝法教廣泛弘揚,人人都成為菩薩並非難事。但如果沒有獲得菩提心的系統傳承,也不知道修持菩提心的功德、次第、竅訣和學處等,菩提心是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生起的。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大乘弟子的名號就是徒有虛名。

為了讓人人都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我們應當共同努力,提倡菩提心的法教,想方設法地廣為弘揚菩提心的法教,令菩提心在每個眾生的心中生起。在無數生起菩提心的法門中,最有成效、最適合當今時代的方法,就是《修心七要》。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江河入海同一味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