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難之役」朱棣起碼三次遇大險 他能保命全憑對手這句蠢話

「靖難之役」朱棣起碼三次遇大險 他能保命全憑對手這句蠢話

「靖難之役」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和藩王之間的一場內戰,也是自家侄兒與叔叔之間的骨肉殘殺,更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

這場戰爭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靖難之役」朱棣起碼三次遇大險 他能保命全憑對手這句蠢話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開國時設計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駙馬組成的家天下體制,本應該在權力、禮法和親情的共同作用下,穩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

然而,朱元璋死後,繼位的長孫皇帝朱允炆,與身邊的文官們沒能把握住制約桀驁不馴的叔王的辦法,朱元璋最初設計的制度反倒釀成大禍。

最終,當朝皇帝的親四叔燕王朱棣在戰中取勝,如願奪得皇帝寶座,並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永樂大帝。

實際上,在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中,朱棣朱棣多次瀕臨險境、幾經生死考驗。

可嘆懦弱的建文帝朱允炆下了一道愚蠢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的旨意,南軍將士不敢傷害朱棣。朱棣也正是靠「侄兒」的此般仁慈,才數次躲過了殞命之災。

朱元璋開國之初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專門設了一條「靖難」的規定。他特別擔心發生權臣篡權危局,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

在《皇明祖訓》中,朱元璋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一條正好被燕王朱棣所利用。

朱棣舉兵造反即以此為理由,借口朝中的齊泰、黃子澄即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起兵的口號就是「清君側,靖國難」。

雖然「師出有名」,但戰場上的刀槍箭雨可不是鬧著玩的,稍有閃失,則性命難保。

不妨看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的幾次險情: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後,朱棣軟硬兼施,很快掃平了藩地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開始從容對付朝廷派來的問罪之師。這期間,他基本沒遇到什麼風險。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建文帝派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從山東德州起兵,讓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配合,共同北伐燕軍,目標指向白溝河。四月二十四日,燕軍與南軍會戰在今河北省高碑店一帶。

「靖難之役」朱棣起碼三次遇大險 他能保命全憑對手這句蠢話

南軍李景隆部下先鋒平安,之前曾跟隨朱棣出塞作戰,十分熟悉朱棣戰法。他有針對性設下伏兵。燕軍到達後,平安布下的伏兵突然揮槍挺矛殺出,令燕軍首戰失利。

當時南軍郭英部也來到戰場,郭英在燕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埋下地雷,燕軍撤退時損失慘重。朱棣親自率軍殿後,但夜間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馬趴在地上辨別河流的方向,才分清方向,逃回到大營。

四月二十五日,燕軍與南軍再次合戰。瞿能、平安等將領率兵繞至燕軍後方,攻其後軍得手。朱棣見狀不好,親冒矢石率軍攻打,雙方混戰,飛矢如雨。朱棣先後換了三匹馬,射光了三筒箭,寶劍也折斷,差點被平安、瞿能所殺。這是朱棣在戰場上第一次遇險。

隨後的四月二十七日,燕軍進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濟南。初九,燕軍進入德州,獲得大量糧食儲備。五月十五,燕軍攻濟南,李景隆殘存十餘萬兵毫無戰鬥力,大敗。李景隆逃走。燕軍遂圍濟南。

面對燕軍圍攻,濟南守將、右參政鐵鉉,歷城侯、平燕將軍盛庸死命堅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 建文二年五月十七日,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

鐵鉉見勢不妙,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次日,朱棣果然中計前往濟南城下。他走到城門口時,城門預設的鐵板轟然落下。因兵士心急放落鐵板略快,只打中了朱棣所乘騎的馬頭。朱棣又躲過一劫。

大驚失色的朱棣換馬逃回,大怒不止,下令圍城攻打了三個月之久。

由於濟南的軍事地位極重要,若取得濟南,進可南下攻打,退可畫疆自守,故燕軍乘新勝之銳氣,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憤怒之下決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鐵鉉見狀,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並掛在城頭,用明太祖朱元璋的名字迫使燕軍停止炮擊。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聞報南軍北上,決定在南軍落腳未穩之際,奪取滄州,再度南下。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

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山東聊城)與燕軍決戰,並在陣中布置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到達東昌,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他先衝擊南軍左翼,沒有衝擊成功。又衝擊南軍中堅,盛庸故意打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燕軍大將張玉、朱能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拚命死戰,才得以與朱能會合,逃離戰場。這是朱棣的第三次遇險。

此戰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南軍包圍,最後戰死。南軍大將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次日,燕軍再次戰敗。建文三年正月十六日,燕軍返回北平。 因愛將張玉戰死,令朱棣悲傷得食不下咽。

東昌之戰,朱棣所以多次瀕臨險境而無恙,實際多虧了他侄兒朱允炆的一道愚蠢旨意。

朱允炆明確要求兵將「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南軍將士懼怕戰後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他在戰場上自由馳騁。

「靖難之役」朱棣起碼三次遇大險 他能保命全憑對手這句蠢話

東昌之敗之後,朱棣以此為恥,與道衍和尚姚廣孝等人商議對策。於建文三年二月初九日親自祭奠陣亡將士,並脫下袍子燒掉,激勵士氣。

三月二十二日,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帝「嚴禁傷害燕王」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南軍陣地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驅趕朱棣,結果不了了之。

當夜,朱棣率領十餘人在盛庸營地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發現被南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

閏三月初九,兩軍會於藳城,遂交戰。南軍列方陣,朱棣則率精銳攻其東北角以破陣。燕將薛祿由於馬失足被擒,但奪敵刀斬數人後,奪馬逃走。此戰大量燕軍被南軍的火槍和弓弩所傷,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蝟一樣;但是,由於朱允炆的禁殺之旨,朱棣本人則平安無事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所率燕軍終於攻入南京,大明江山實現了換帝不換姓的易主

「靖難之役」朱棣起碼三次遇大險 他能保命全憑對手這句蠢話

朱棣進京後,皇宮神秘起火,建文帝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有的說他於宮中自焚而死,或說他由地道出亡,落髮為僧,曾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還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沒有明確說法,著實是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明代宣德爐最有名氣 卻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價格低迷
咸豐慈禧夫妻無愧一丘之貉 他們對待同樣軍國大事竟然驚人相似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