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文化成為遼瀋地域文脈之根

滿族文化成為遼瀋地域文脈之根

滿族文化遼寧文脈的靚麗底色

文/肇樂群 Text by Zhao Lequn

勇於進取、大氣包容、不斷創新的民族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滿族人軀體,成為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文化精神。滿族之所以能在蠻荒之地迅速崛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

而滿族文化留下的歷史印記,也成為遼瀋地域文脈之根。

瀋陽故宮皇家禮儀錶演 瀋陽故宮博物院供圖

滿族作為中華民族一個重要成員,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曾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尤其對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滿族文化作為遼河文化的顯性基因之一,已成為遼寧文脈的重要底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遼寧文化自信的今天,尤其值得我們去挖掘、保護、傳承與創新。

包容創新的滿族文化基因

滿族追其族源可至西周時期的古民族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他們生活和遷徒的地域始終在遼河流域,為此可以從大文化視野即遼河文化中俯瞰滿族文化發生、發展、變化的歷史畫卷。遼河文化已被歷史文化學界認定為中華民族文化五大源頭之一,比肩黃河下游龍山文化、長江中下游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以及仰韶文化。五大文化源頭中唯有遼河文化雄踞東北大地,展延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匈奴、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諸多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用勇武和智慧,在這片神聖的地域演繹著中華民族發展史,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貢獻出了少數民族的聰明和才智,這其中最優秀的代表應該是滿族。從唐朝時由黑水靺鞨建立「渤海國」,到女真建大金國,再到公元1616年滿族領袖努爾哈赤建後金國,滿族先祖曾三次建立地方政權。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建立了大清國。努爾哈赤是滿族的傑出代表,其身上反映出的勇於進取、大氣包容、不斷創新的民族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滿族人軀體,成為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文化精神。滿族之所以能在蠻荒之地迅速崛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

我們可以翻開塵封的歷史,感受以努爾哈赤、皇太極為代表的那種進取、包容、創新的文化精神。努爾哈赤創業之初,就十分注重兼收並蓄,包容創新,樂於接受外來文化。他熟讀三國演義、延攬漢族名士,借鑒蒙古字形創製滿文,滿語中吸收眾多外來語,八旗中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其他如朝鮮、錫伯、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族等也都有加入。皇太極最具有制度創新的舉措就是創立理藩院,加強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和聯繫,以成功的藩部治理,使得清朝得以實現「天下一統」。這對我們今天的民族融合仍有借鑒意義。這種制度也影響少數民族在自身發展中,通過社會交流和通婚育後,將各民族「血脈」渾融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滿族在自身發展中尤其注重向漢族儒家文化學習,後來形成的以滿族為主,融入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文化的八旗文化就充分反映出這樣一個特點。八旗文化含有軍事文化、禮儀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等豐富內涵,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發展里程碑。八旗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八旗文化的許多典籍和藝術成為國家瑰寶,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同時也提升了滿族文化的品位。當然滿族文化留下的歷史印記,也成為遼瀋地域文脈之根。

盛京印記成遼瀋文脈之根

文脈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根,是靈魂,有往日發展的日積月累的寶貴經驗,也昭示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我們以瀋陽為例,探討如何維護其獨有的文脈。我們知道瀋陽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先後有候城、瀋州、瀋陽路、瀋陽中衛、盛京、奉天等稱渭。如從城市發展上看,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從遼陽遷入瀋陽,是瀋陽得以發展最關鍵一步。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對京城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建設,他從盼望帝業興盛發展考慮,同年四月下旨改瀋陽城為「天眷盛京」,簡稱盛京,滿語音譯為「謨克敦」。盛京,首先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清盛京將軍轄治下的遼寧大部分和內蒙古一部分;其次是一個歷史概念。對瀋陽而言,那是一段輝煌的歷史。正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點出盛京昔日的尊貴和繁榮。

盛京時期留存下的許多歷史記憶,成為瀋陽乃至遼寧文脈之根,輝映著滿族「進取、包容、創新」的文化精神。如瀋陽故宮建築就具有滿蒙漢相融的特點,其中大政殿反映著馬背上民族當年在草原上馳騁的身影和聰明才智。大政殿已經成為瀋陽標誌,向外展示著其文化魅力。滿族服飾具有特色,尤其是女性穿的旗袍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體現中國元素的女性美服。滿族飲食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特色,有的已納入遼菜系列,成為當家菜。「滿漢全席」更是成為絕唱, 「八碟八碗」至今仍是東北民間美食之一。東北方言、俗語有許多是滿語的變異,許多地名也是滿族的音譯。

滿族民俗眾多,很多都具有生活智慧,仍有遺存,有的鮮活,有的有所變異。這些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脈。滿族人的生活在繼續,文脈就能流傳。何況滿族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在努力保持自身特色時已同漢文化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共存。這種現象與清朝統治者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歷來主張「中外一家」「天下一統」理念有關,這種理念也深刻影響了滿族文化的發展。

傳承創新文化促遼寧振興

當前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國各族人民都在為實現中國夢努力拚搏。在推進遼寧全面振興的今天,增加遼寧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凸顯文化自信尤其重要。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魅力不在於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於她的個性文化和歷史底蘊,在於她的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要把遼瀋大地個性文化精神的追求提煉出來,使其升華鮮活起來,創造出遼瀋地區文化總的精神內涵和格調形象,使之成為人民認同的精神價值與共同理想,成為地區張力和活力共顯的文脈之魂。

滿族舞蹈 攝影:本刊記者 王迪

瀋陽故宮遊客如織 攝影:姜旭

遼寧是全國滿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國一千多萬滿族人一半以上居住在這裡。滿族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歷史印跡,這些都是我們遼寧文化創新發展的動力之源。瀋陽、撫順、本溪、遼陽、丹東、鐵嶺都在有清一代演繹過許多美妙的故事,存有「一宮三陵」、赫圖阿拉故城、東京城、皇家驛站、清代首座皇家寺廟——實勝寺、鐵嶺尚陽堡流人文化、盛京遺迹——汗王宮和豫親王府、清帝東巡駐蹕地——永安橋等文化遺存,更有一批鮮活的滿族飲食、禮儀、習俗、滿文、遊戲、體育等文化流傳。文脈來源歷史,更存在於現實的生活。這都為我們打造遼寧文脈靚麗名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遼寧有多處研究滿族文化的機構,如遼寧大學、瀋陽師範大學、大連民族大學、瀋陽大學、省社科院、故宮博物院和有關社團組織。通過對這些機構的科研力量進行整合,著力研究滿族文化的歷史與現實,從中提煉出存在於遼寧文脈中的最具滿族文化精神的文化精品,為充實遼寧文化精神提供歷史和現實的依據。

只要集全省之力,謀全面之勢,展精神之魂,做好傳承與創新,一定能做好遼寧文化這篇大文章,以文化牽動經濟,以文化促進發展,讓以滿族文化為底色的遼寧文化成為遼寧經濟發展、全面振興的新動力!

肇樂群,滿族,滿族文化研究專家,瀋陽市滿族聯誼會會長,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瀋陽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原主任,主編《瀋陽滿族記憶》等著作。

原文刊載《今日遼寧》C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開國擴土之君才稱祖,為何康熙帝的廟號也稱聖祖?
回擊明粉的胡言亂語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