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巨龍遲暮,1894年甲午平壤之戰清軍慘敗始末

巨龍遲暮,1894年甲午平壤之戰清軍慘敗始末

一,兩強之爭!

19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明治維新國力蒸蒸日上的新興強國日本與東亞傳統強權清王朝的地緣矛盾越來越激化,清王朝意圖維護數千年來中華帝國在東亞的傳統權威,而日本則意圖對外擴張,於是雙方開始了明爭暗鬥,而矛盾的焦點便是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無論是對於日本還是中國都有極高的地緣價值,對於日本這個島國來講,若想將勢力擴張到大陸,朝鮮半島是必經之路;而對於中國來講,朝鮮更是不容有失,此地緊連中國大陸,唇亡齒寒,歷史上中日兩國圍繞朝鮮半島有過兩次交鋒(唐代的白江口之戰和明代的萬曆朝鮮戰爭),這兩次均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而這一次,是第三次。

二,硝煙再起

1894年3年朝鮮內部發生農民起義,清日兩國同時派兵干涉,6月16日,日軍登陸仁川。

此時,駐紮朝鮮的清軍僅有2500人,而日軍足有5600人,清軍處於絕對劣勢。

李鴻章發現事情不妙,急調大軍支援朝鮮!

清軍增援力量分南北兩路入朝,南路部隊增援駐紮朝鮮牙山的葉志超部,由北洋水師護送,從海路入朝;北路部隊則是所謂「四大軍」(盛軍、毅軍、奉軍和奉天吉林練軍),他們的任務是搶佔平壤。

大軍入朝

1894年7月21日,南北兩路大軍分批入朝增援。

此時朝鮮內亂其實已經平息,李鴻章提議清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軍,但卻被日本拒絕,正值清日兩國爭論不休的時候,日本搶先動手。

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襲朝鮮王宮控制了朝鮮政府。

1894年7月25日,日本以不宣而戰的方式挑起豐島海戰,搭載第二批援朝清軍(南路軍)的運輸船被擊沉,1200名清軍精銳步兵(淮軍)幾乎全喪。

豐島海戰

1894年7月28日夜,在清軍援軍到來之前,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成歡之戰爆發,日軍以死亡39人,受傷49人的代價擊敗清軍(清軍傷亡數百) ,殘餘清軍朝平壤撤退。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對日宣戰,同日,日本對清朝宣戰。

三,東國重鎮

事實上戰局到這個地步還不能說太糟糕,因為朝鮮人深恨日本,內部還存在大量親清派,甚至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府中都有不少人和清軍有聯絡,希望讓清軍將日本勢力從朝鮮清除出去。

更重要的是,平壤還在清軍手裡。

平壤,朝鮮平安道首府,是朝鮮北部最大城市和軍事重鎮,此地「負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長江(大同江),遠臨曠野」,易守難攻,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清軍隨軍幕僚欒述善如此寫道:「平壤城高壕闊,群峰圍繞,東西江水滔滔,可謂天設之塹……城池如此之固,地勢若是之險,各軍星羅棋布,扼要嚴防,敵人雖有千軍萬馬亦斷難飛渡」。

而此時朝鮮方面在平壤的長官是親清的平壤監司閔丙奭,當然,日本裹挾的朝鮮中央政府也派了新的平壤監司來任職,清軍自然不予理睬。

集結中的援朝清軍

1894年8月初,援朝的四大軍分別抵達平壤,當時北路四軍的總指揮是左寶貴

1894年8月21日和28日,葉志超和聶士成分別帶著成歡之戰的殘兵共3400人進入平壤。

有了平壤就有希望,李鴻章的戰略是「先定守局,再圖進取」。

此時駐紮朝鮮的清軍相當強,總兵力近15000人(衛汝貴的盛軍5000人,左寶貴部奉軍3000,馬玉昆的毅軍2000和牙山敗退的清軍3000餘人,而豐升阿奉天吉林練軍2000多人則被部署到安州保護平壤後路),還擁有野炮4門、山炮28門、速射炮6門,城內囤積了糧食足以食用一個月。

不過光緒皇帝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他任命葉志超作為平壤清軍的總指揮(此人在成歡之戰本是敗逃,然而他本人卻上奏謊稱「大捷」)。

清政府對後路也極為重視,調遣18000多人支援平壤後路,不過清軍的指揮系統、通信系統以及交通能力都不強,所以最終只有3300餘人抵達平壤後路,這也為後來清軍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清軍嚴陣以待,在朝鮮大力搜集糧草,餉銀增援平壤清軍,不過軍火彈藥在朝鮮無法補充,需要從國內的義州運送過去,1894 年 8 月到 9 月由義州轉運局輸送了大批武器彈藥到平壤(負責此事的是袁世凱)。

此外,清軍還在加固朝鮮城防,搶先布置防禦陣地,並在大同江沿岸,城北,城西等關鍵地區更是廣築營壘,並派遣重兵守衛!

四,日軍進擊!

日軍自然也視平壤為眼中釘,成歡之戰後,日軍總部的命令是:「將清軍驅出朝鮮,不可使清軍在朝鮮留一兵一卒」。

日軍駐朝部隊(第三師團與第五師團)除了少數留守漢城,成歡等戰略要地外,其餘共16000多人全部被派去攻擊平壤,日軍由第五師團師團長野津道貫統一指揮分四路進擊!

日軍攻擊計劃如下:

由大島義昌少將率混成第九旅團(約3600人),自漢城出發,循漢城至平壤大道,達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牽制、吸引清軍,便利其他部隊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後進行包圍攻擊;

第五師團本隊(約5400人)由師團長野津道貫親自率領,自漢城發兵,出江西郡進攻平壤西南面;

由陸軍少將立見尚文率領的第十旅團,稱朔寧支隊(約2400人),亦由漢城出發,由麥田店渡大同江,繞攻平壤東北;

由日本海運至朝鮮元山登陸的日軍,稱元山支隊(約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聯隊長佐藤正大佐指揮下,由元山出發,渡大同江進至平壤西北之順安,切斷清軍向義州的退路,並與朔寧支隊會合,共同擔當平壤北面的攻擊。

四路日軍在不同的時間,按不同的路線出發,最終卻在1894年9月15日全部集結朝鮮城下,配合能力之強可見一般。

不過此時佔據優勢的並不是日軍,而是清軍。

清軍首先佔據了地形優勢,平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長途奔襲,疲憊不堪,清軍卻是以逸待勞。朝鮮軍民深惡日本,普遍支持清朝,清軍入駐平壤後「朝鮮難民、義團等簞食壺漿,饋遺不絕」,而日軍來時朝鮮人民則紛紛躲避,甚至進行襲擊。

不過,清軍的表現很被動,在日軍進軍的時候清軍始終沒有動作,8月31日,葉志超電告李鴻章,主張「俟兵齊秋收後合力前進」,李鴻章竟認為是「老成之見」,直到閔丙奭電告日軍正向平壤撲來,李鴻章才知道大事不妙,火速電令葉志超積極應對。

不過葉志超也只是派出些偵察兵加強巡查,一直到9月6日,奉軍哨官傅殿魁率領的偵察部隊和日軍遭遇,雙方交火後,奉軍以敵我懸殊太大,即撤隊回營報告。葉志超得知此事派7000餘人前往迎擊日軍,結果清軍因夜黑看不清,竟自相殘殺,死20人,傷100餘人。

葉志超又火速帶兵回防,自此各路清軍在戰前均龜縮平壤城,這使得日軍順利包圍了平壤。

日軍包圍平壤

1894年9月15日上午凌晨4時30分,日軍攻擊開始,甲午戰爭時中日第一場大兵團陸上作戰——平壤之戰開打!

葉志超制定賞格:「如將倭兵擊退者賞銀三萬,奪炮一尊賞銀千兩,生擒六十兩,取首級三十兩,槍、刀、馬均列賞」。

五,平壤血戰

平壤之戰分兩個部分,凌晨至午後2時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

首先交上火的是大同江南岸(船橋里),9 月 15 日凌晨 4 時30 分,日軍開始進攻清軍大同江堡壘,此戰場由日軍大島混成旅團共3600人對陣清軍馬玉昆的毅軍和衛汝貴的盛軍各一個營共2000人。

不過,雖然清軍人數處於劣勢,但打得卻非常好,此地清軍屬於精銳部隊,裝備有先進的毛瑟步槍和加特林機槍,加之地形開闊,易於發揮火力,大同江北岸清軍大炮也隔江遙擊支援,所以日軍進攻部隊傷亡非常大,戰至午後1時,大島義昌只得下令退卻。午後2時,日軍全部狼狽退離戰場。

駐紮此地的是清軍精銳部隊

此戰(船橋里之戰)被認為是甲午戰爭中清軍表現最好的一次陸上戰鬥,日軍「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大島義昌本人也被擊傷。清軍傷亡遠少於日軍。

第二個戰場是平壤城西南戰場,此處戰事於早晨8時打響,野津道貫親率第五師團主力5400餘人進攻,由於日軍攻勢非常猛,清軍猝不及防,派遣騎兵衝擊又被日軍優勢火力擊退,於是清軍只能死守堡壘,而由於這一線清軍堡壘多而堅固,日軍山炮無力摧毀,日軍也難有進展,所以此戰場事實處於僵局。至中午,此戰場兩軍事實處於休戰狀態。

平壤清軍堡壘分布圖

第三個戰場則是日軍主攻方向——城北牡丹台、玄武門戰場!日軍朔寧、元山兩個支隊7800人猛攻此處,而清軍守衛部隊則是左寶貴的奉軍三營 1500人;江自康仁字兩營四哨1400人,攻守雙方的兵力相差2.7倍。

凌晨4時許, 日軍朔寧、元山兩個支隊發動鉗形攻勢。朔寧支隊向玄武門外東北方牡丹台外側清軍的兩處堡壘發起進攻;元山支隊於同時向牡丹台外側西北方清軍兩處堡壘發起攻擊。

元山支隊進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壘時遭到清軍頑強抵抗, 根據日軍記載,6時20分左右,「彼我之槍炮聲最為熾盛,硝煙與朝霧相混,幾乎咫尺莫辨」,日軍第十二中隊長品川大尉被擊斃,本間中尉以下二十餘人被打死。後因日軍擁有炮兵優勢,7時15分,西北二堡壘失守,日軍兵臨牡丹台,不過日軍同樣付出了死傷47人的代價。

在元山支隊進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壘時,朔寧支隊也向東北二堡壘發起攻擊。清軍憑壘據守,戰至7時半左右,清軍放棄堡壘。這樣,餘下的牡丹台東北另一個堡壘,處於孤立無援地位。日軍的「山炮榴霞彈頻頻在壘上爆炸」,但清軍「仍堅陣應戰」,「抵抗頗強」,一直戰鬥到八時才撤出堡壘。

至此,清軍城外堡壘全喪,日軍元山、朔寧兩個支隊合兵一處,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包抄牡丹台,對牡丹台守軍實行「三面合擊」。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點,「據全城形勝」,當然要死守,日軍朔寧、元山兩個支隊數千大軍猛擊牡丹台,清軍在左寶貴指揮下,憑險拒守,給予日軍極大殺傷,左寶貴換上御賜朝服,親自開炮轟擊日軍,連發36彈,擊退日軍三次進攻,但隨後也被日軍炮火擊中,壯烈殉國;日軍佔領牡丹台後猛衝玄武門,付出數十人死傷代價後終於在牡丹台炮兵支援下攻破外門。

左寶貴

而當日軍想攻擊內門的時候,卻被清軍密集的火力掃了出去。

城頭血戰

綜觀這一階段基本形勢是:大同江南岸戰場,馬玉昆所部毅軍擊退了敵軍進攻,並獲勝利;西南戰場,勝負未分;只有城北戰場各壘被攻陷,牡丹台、玄武門失守,但日軍尚未入城,戰事猶有可為。

六,一夜崩潰

第一階段的戰事中,清軍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給予了日軍極大殺傷,日軍本就長途奔襲,人困馬乏,加之攜帶的彈藥給養有限,事實上已經瀕臨崩潰。然而,沒想到的是,一夜之間,清軍竟然崩潰了。

午後2時至16日凌晨為平壤保衛戰的第二階段,平壤清軍總指揮葉志超得知左寶貴陣亡的消息後大駭,由於平壤後路不穩,葉志超深恐日軍增援部隊和給養不斷送達前線,而且平壤清軍北路糧道被日軍截斷,平壤事實上已經是一座孤城。

葉志超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深恐日軍包圍平壤後清軍被包圍,決心放棄平壤突圍北去,此議得到了清軍各將領和平壤監司閔丙奭的同意,唯馬玉昆提出異議,但葉志超不聽。

「北門咽喉既失,彈藥不齊,轉運不通,軍心驚懼,若敵兵連夜攻擊,何以御之?不若暫棄平壤,令彼驕心,養我銳志,再圖大舉,一氣成功也。」——葉志超

下午4時許,葉志超遂以朝鮮平安道監司閔丙奭的名義,派一朝鮮人冒雨送書於日軍元山支隊陣中,表示願意棄城撤退。佐藤正大佐接書讀之,然信被雨打濕而不可讀,佐藤正又付之傳令騎兵,送達於朔寧支隊立見尚文少將。立見閱之未畢,已見平壤各門皆已懸白旗。

日本宣傳畫中的平壤之戰

日軍料定清軍此夜必逃,在清軍撤退的路上設下多重埋伏(清軍後路不穩,根本沒有穩固的防禦支撐點)。而清軍撤退過於匆忙,葉志超也沒有制定完備的撤退計劃,又因天降大雨,一路上清軍「冒雨西行,恍似驚弓之鳥,不問路徑,結隊直衝」,遭到日軍伏兵襲擊,甚至清軍內部也因黑夜大雨敵我難辨而自相殘殺,死傷慘重。

大批清軍被俘

一夜之間,清軍死亡1500多人,還有683人被俘。9月16日晨,日軍元山支隊和朔寧支隊入城,山呼天皇萬歲。

平壤陷落,日軍付出190人死亡,506受傷的代價攻破清軍在朝鮮半島的最後據點。

七,巨龍遲暮

甲午戰爭中極為關鍵的平壤之戰就這樣落下了帷幕,某種程度上,中日兩軍的表現正好說明了兩國的國運。

應該承認,1894年的清軍和1840年的清軍還是不一樣的,平壤之戰時的清軍有先進的現代化武器,也接受過一些近代軍事訓練,和鴉片戰爭時的兵敗如山倒不一樣,平壤之戰清軍在一些戰術上的表現可以說可圈可點,也造成了日軍重大傷亡。

這正是30年洋務運動的成果。

不過,洋務運動還是治標不治本,清軍本質上仍然是一支「封建軍隊」,只不過得到了一些強化,這和近代化的日軍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清軍沒有現代化的參謀制度,通信指揮系統也非常落後,武器繁雜導致後勤補給極為困難,官兵沒有近代軍隊的作戰意志,內部互不團結配合很差,軍紀不佳導致大失民心….

「始清兵渡江,我民爭簞壺迎饋,而乃肆盜掠,大失民望」——朝鮮平壤東明王陵參奉朴殷植

可以說,平壤之戰的結果完全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和前敵主帥昏聵無能造成的,其背後反映的事實是:雖然經歷了「同光中興」,清王朝表明提振了國力,然實際只是繡花枕頭。清軍表現讓朝鮮人非常失望,連親清的平壤監司閔丙奭戰後也迅速轉變為親日派。

中國這條巨龍,是真的遲暮了。

平壤之戰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9月15日-22日,清軍7日狂奔700里全部逃回中國,日軍則趁勝追擊一路北進,10 月 21 日,日軍全部到達鴨綠江邊。

而此時逃回國內的清軍人心渙散,士氣不振,加之平壤之戰喪失了大量武器裝備,使得東北防務更加困難。

10月下旬,日軍侵入中國境內,果然,鴨綠江防線是一觸即潰,甲午之敗,已不可避免。

參考資料: 《甲午平壤之戰》——孫克複,《甲午戰爭平壤之戰研究》——汪振興,《日清戰史》,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日清戰爭實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誰能比我更玻璃心?挨了君主一句罵,這個將領就造反了
林語堂的教育觀:不拘一格,曾勸女兒不要讀大學,最後個個成材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