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轉載分享日本學者談南宋官窯的鑒定與鑒賞

轉載分享日本學者談南宋官窯的鑒定與鑒賞

分享這篇文章的原因,在於國內很少看見海外學者對南宋官窯的研究,這篇文章發表得很早,應該是杭州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前發表的。

南宋官窯的鑒定與鑒賞

(日)常石英明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佔領京城汴梁,擄去以宋微宗、宋欽宗為首的統治者與許多臣民達三千多人,北宋於1126年滅亡。唯一逃出的趙構南渡浙江省杭州,改名為臨安,立為都城,建立起南宋王朝。南宋紹興8年(1138年),北宋王朝舊臣邵成章為解決供皇室用的御器,擔任總監主持燒造供宮內使用的青瓷器,南宋官窯得以問世。

最初,南宋在皇城內建造修內司窯,亦稱內窯,後又在城外郊壇(祭天的祭壇附近)新設官窯,稱之為郊壇下新官窯。南宋官窯即包括有修內司窯和郊壇窯(亦稱郊壇下新官窯),這件事曾由南宋的《坦齋筆衡》作過記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磁;名內窯,范澄泥;其極精緻,油色瑩澈,世珍所為……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明代初年,曹明仲《格古要論》中記載南宋官窯製品的特徵為:「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偽者皆龍泉燒者,無紋路」。

明萬曆年間,學者高廉在名著《遵生八箋》中記載:「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官窯品格大致與哥窯相同,為官者在修內司中燒,為官家所造」。

南宋開禧二年趙彥衛著《雲麓漫鈔》(1206年)中記載:當時臨安本地燒青瓷,製品要好於越窯與龍泉窯。另外,《留青日札》、《博物要覽》、《景德鎮陶錄》、《清秘藏》等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南宋官窯何時開窯?至何時廢止?這在古代書中並無記載。許多學者推定;在南宋高宗將臨安作為都城,建立起新宮殿,正式入城主持政務,是在紹興8年,即1138年。而新王朝逐漸獲得政局穩定,則為與金締結和約的1142年,高宗作為天子舉行最隆重的祭天地諸神的祭典,在皇城南門嘉會門外4公里處設置郊壇,當時用作供奉的祭器,使用了大量的修內司窯燒制的青瓷。這一點在記載準確度很高的南宋《咸淳臨安志》中有過記述。

「設谷器九千二百有五……,谷器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

該記載指出,由於缺乏北宋朝以前郊祭中使用的高價銅器與玉器,只好以當地生產的青瓷器與木器取代銅器與玉器,多達9205件。因此,從上述看,至少在紹興13年(1142年),修內司窯已開始生產。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紹興8年,高宋為遷入新皇宮,很可能在前兩三年就開始生產部分青瓷器。

關於官窯的終期,《咸淳臨志》還記載有「青窯器在雄武營山上、圓壇左右」的內容,說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時,在雄武營山上和圓罈子尚有兩處青瓷窯。可知修內司窯直到南宋末期一直燒制青瓷。雄武營山窯,據查在皇城西北、以鳳凰山和松林之間的谷地為基地,利用了山斜面的坡度,有斜度為30度的龍窯。文中稱在圓壇左右,應指天子祭天地諸神的祭壇為(常呈圓形),周圍即郊壇下新窯。據調查,它在烏龜山下西側的斜坡上。

南宋《坦齋筆衡》記載有:「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侔矣」意為郊壇窯這座新窯同修內司窯(舊窯)不同,屬新建造。

隨著時勢推移,同時皇宮膨脹,對陶瓷需求量逐年增大,迫於需要,除承北宋傳統的修內司窯外,又重新增設了具有新的獨特技術的郊壇窯,共同作為官窯並存。

杭州與龍泉地區,和景德鎮不同,自古屬商業城市,在成為南宋都城出現宮延御用的修內司窯前,就生產過瓷器。因此,突然建窯生產瓷器,必然要從龍泉窯等附近地區徵用陶工乃至所用原、材料。修內司窯陶工除原從事北宋官窯南遷者外,必然也吸收當地包括龍泉窯在內的陶工。由於這兩個窯口完全屬於御用官窯,就會接受大量的經費。因此當南宋王朝滅亡時,官窯也就終止了它的命運。南宋德佑二年(1278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陷,皇帝遭囚禁,社會陷入大混亂時期,南宋官窯也就自然不得不停止其持續近140年的燒造歷史。

總之,比起生產歷史僅十幾年的北宋官窯,南宋官窯生產歷史很長。尤其是古書記載中都指出:修內司窯繼承故京遺制,色佳者與汝窯相似。現在還不能準確推定北宋官窯產品,但一般認為北宋官窯產品端莊、纖細優美,比南宋官窯要勝過一籌。在技巧與燒成技術上尤優於後者。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整個古書記載並不分南宋與北宋,而統稱宋官窯。不僅如此,而且也不分修內司窯與郊壇窯,只是近來才開始區別這兩個窯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山古玩 的精彩文章:

六一兒童節看古人曬娃,才知道什麼是高水平
新瓷做舊和高仿瓷的甄別六法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