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鬥,不止在灘頭:回顧諾曼底登陸背後的故事

戰鬥,不止在灘頭:回顧諾曼底登陸背後的故事

6月6日是諾曼底登陸戰役75周年紀念日。對於這次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戰後世界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戰役,很多人都通過史實資料和《最長的一日》、《拯救大兵瑞恩》等影視作品對此次戰役有所了解。而在盟軍將士們在奧馬哈、金、朱諾、猶他、劍灘五個登陸場奮戰的背後,諾曼底登陸還有很多值得挖掘和品味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諾曼底登陸戰役背後的幾點細節。

這已經不是盟軍第一次登陸法國了

誠然諾曼底登陸成為德軍腹背受敵的開端、說這場戰役是二戰期間歐洲戰場西線最為重要的戰役也不為過。不過,早在諾曼底登陸兩年之前,盟軍就曾經在法國有過一次並不成功的登陸作戰。1942年,蘇聯要求英國在法國登陸、以支援當時處境艱難的蘇聯紅軍,而由於兵力不足、缺乏登陸作戰裝備、難以確保制空權等問題,丘吉爾認為當時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即便如此,基於安撫蘇聯並迫使德國對盟軍可能的大規模登陸引起注意、以使其轉移部分兵力的考慮,同時也打算為日後的大規模登陸作戰積累經驗,丘吉爾決定在1942年8月到9月期間組織一次規模較小的登陸作戰行動。從1942年5月起,在蒙巴頓將軍的統籌指揮之下,英軍計劃組織加拿大第2師於7月4日對迪厄普地區發起代號「拉特」的登陸作戰,但受限於氣象條件該計劃遭到推遲,最終未能實施。隨後,蒙巴頓在「拉特」計劃基礎上進行調整、制定了登陸兵力規模更大的「朱比利」行動,此時距離登陸行動開始已經不到一個月了。

1942年8月18日,包括加拿大第2步兵師一部約5000人、英國「哥曼德」突擊隊一部約1000人、美軍一支小規模突擊隊約50人在內的兵力從英國出發,在237艘艦船和74個中隊的各型作戰飛機的支援下駛向法國西北部的小城迪厄普,計劃由加拿大部隊在迪厄普的三處灘頭登陸、並由英軍突擊隊奪佔兩處德軍炮台。然而由於登陸部隊在抵達灘頭前遭遇了一支德軍巡邏船隊,結果致使登陸意圖提前暴露、隨即德軍向登陸部隊發起猛烈的火力打擊。除英軍第4突擊隊破壞瓦朗日維爾炮台的行動成功外,其餘部隊沒有任何一支實現預定戰役意圖,已經攻入迪厄普城區的部隊與前來增援的德軍發生巷戰,因寡不敵眾損失慘重。到當日中午,意識到登陸襲擊行動無法取得任何進展的行動指揮官英軍少將羅伯特命令已經登陸的部隊撤離,至此迪厄普襲擊戰已經全面失敗。但從後續影響來看,迪厄普襲擊戰達到了丘吉爾預想的戰略目的,並為諾曼底登陸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裝備與戰術,可以說是雖敗猶榮。

迪厄普襲擊戰結束後,德軍在檢查一輛被摧毀的英軍坦克

為什麼是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騙局」,這一說法源於在登陸行動開始前盟軍故意散布將在加萊地區登陸的假情報、結果導致德軍防禦力量部署出現嚴重失誤的史實。那麼,為什麼選擇在諾曼底而非其他地區登陸?這要從美英兩國的登陸作戰籌劃準備說起。1943年5月12日至25日,羅斯福、丘吉爾和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成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進行代號「三叉戟」的會議,期間就在法國北部德國佔領區進行大規模登陸的「霸王」行動進行了研究。當時,除諾曼底外,還有康坦丁半島和加萊兩個預選登陸區,其中康坦丁半島由於地域狹窄、難以大規模展開登陸部隊而首先遭到排除。相比之下,加萊和諾曼底則各具優勢。

加萊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較為關鍵、在該地區登陸後盟軍部隊可以直接向巴黎和德國西部的重工業區發起攻擊,有利於發揮登陸作戰意圖、實現快速解放法國全境、並對德國發起反攻的戰略目的。同時,加萊擁有法國西北部最主要的深水港口,奪取該地區後能夠快速輸送部隊上岸。但在加萊登陸風險同樣巨大:首先,德國人同樣意識到了加萊對於登陸作戰行動的關鍵性,並在該地區部署了大量永備工事以抗擊可能的盟軍登陸行動,這會對登陸作戰造成極大的威脅;其次,加萊在英吉利海峽東岸地區中雖然距離英國本土直線距離最近,但如果計算登陸艦隊從英國港口到預定登陸場的距離,加萊反而比諾曼底要遠。而諾曼底除了距離盟軍始發港口距離近、德軍在該地區防備相對鬆懈的優勢外,還有登陸場寬闊、能容納大批量登陸部隊這個顯著優勢,同時諾曼底的潮汐情況較好、可盡量避免因潮汐造成的海潮落差致使後續登陸部隊無法跟進,因此更適合大規模登陸行動。因此,盟軍最終選擇在諾曼底登陸,不僅僅是處於作戰行動突然性的考慮,更是基於大規模登陸行動的實際需求。

為抵禦盟軍的登陸行動,德軍在加萊海灘上構築了大量的碉堡等永備工事,但這些工事最終並沒有派上用場

和斯大林有什麼關係?

雖然諾曼底登陸作戰中並沒有蘇聯軍人參與,但這次軍事行動確實與蘇聯不無關係,而且與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密切相關。早在1942年春季,斯大林就曾要求美英兩國儘快在歐洲大陸登陸、開闢「第二戰場」,這一點與當時歐洲戰場的局勢密切相關:在德國攻陷北歐、中東歐諸國並與法國簽訂城下之盟後,反擊德國侵略的重擔事實上在由蘇聯一國擔負,而當時雖然德國攻佔莫斯科並蘇聯投降的意圖以失敗告終,但距離東線戰場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尚有一段時間,蘇德兩軍處於膠著狀態,因此此時蘇軍面臨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斯大林提出這種要求可以說理所當然。

為此,1942年5月27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飛往英國、代表斯大林向丘吉爾提出了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的要求,並表示蘇德戰場未來幾個月內形勢緊迫、需要英國從西線開闢戰場分擔部分壓力。斯大林的這一判斷是準確的,但在當時英國剛剛在北非戰場上損兵折將、自身力量並不充裕,同時還在為阿拉曼戰役的反攻進行準備,自然沒法在歐洲戰場上投入太多力量。在迪厄普襲擊戰之後,無論是英國還是蘇聯都認識到此時開闢第二戰場並不現實,因此隨後斯大林和丘吉爾都沒有再提及英軍登陸歐洲本土的問題。而到了1943年時,反法西斯陣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此時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在11月的開羅會議期間斯大林再次要求英美落實華盛頓會議內容、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並與丘吉爾討論了「霸王」行動的指揮、兵力部署等問題。可以說,諾曼底登陸在一定程度上是斯大林「催」出來的。

海灘上不止有韓國人

由張東健主演的韓國戰爭片《登陸之日》讓很多中國觀眾第一次聽說了在諾曼底灘頭竟然還有一群為德國奮戰的韓國人,而這群來歷奇特的韓國人也成為了很多網民嘖嘖稱奇的談資——被強征加入日軍的韓國人、在諾門罕被蘇軍俘虜後又在蘇德戰場上被德軍俘虜、然後又加入德軍並在諾曼底被美軍俘虜,這些韓國人的遭遇也只能說……夠倒霉的。當然,從諾曼底灘頭的韓國人的經歷,很能看出二戰的「世界大戰」本質,至於韓國人以此為據聲稱自己從二戰之前打到了二戰結束,這就只能說韓國人過於樂觀主義精神了。

不過,在諾曼底灘頭為德國人賣命的,可遠不只有韓國人。二戰期間,德國為彌補自身兵力的缺乏,從很多國家徵召了大量的外籍軍人,在諾曼底自然也出現了很多外籍德軍的身影。諾曼底在法國,自然而然在駐守諾曼底的德軍當中有不少法國人,這些志願加入德軍的法國人(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被分散編入德軍的各個部隊當中。除法國人外,駐守諾曼底的另一批外籍德軍更加令人驚異:第905印度步兵團。這支在諾曼底登陸期間隸屬於德軍第1集團軍86軍344步兵師的部隊建立於1942年9月,據稱是希特勒看中印度人與德國人同為雅利安人而從組建,但該部隊實際表現極差。即便如此,德軍的印度人部隊竟然還在1944年8月進行了重建,並編製為「黨衛軍印度志願軍團」,直到1945年才向盟軍投降。非常荒唐的是,作為納粹德國的幫凶,德軍印度人部隊的早期領導人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竟然因領導印度獨立運動而在印度被視為民族英雄,甚至地位堪比甘地、尼赫魯,這實在是對二戰勝利果實的一種諷刺。

楊景鍾,先後服役多國部隊

中國軍人在哪裡?

近幾年,拜某些「歷史發明家」所賜,很多人都對諾曼底登陸作戰中「中國陸軍第52師血戰諾曼底」這個網路段子有所耳聞。當然,這個網路段子是毫無真實性的,但在諾曼底登陸行動當中確確實實有中國軍人的身影。抗戰開始後,原本就極度弱小的中國海軍在日本海軍的壓倒性優勢之下土崩瓦解,為重建海上力量,1942年國民政府決定派遣優秀青年海軍軍官到英美參戰、實習和造艦,這一建議得到英美方面的贊同。1943年,24名中國海軍學員來到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在實習期間這批中國海軍學員登上英國戰艦、參加了對德國海軍的作戰。

赴英國學習的中國海軍學員,第一排左起第六位為郭成森

在諾曼底登陸戰中,大部分中國海軍學員在英軍戰艦上擔任武器軍官、並參與了對灘頭目標的炮擊火力支援,但鄒堅和熊德樹則作為登陸艇的見習艇長直接參与了沖灘。1946年,首批中國海軍學員學成歸國。解放戰爭末期,很多有過在英國學習經歷的民國海軍軍官奔向光明、成為新生的人民海軍的骨幹力量,其中就包括曾在「肯特」號重巡洋艦上參與諾曼底登陸火力支援、其後又參加了圍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作戰,歸國後率領「長治」號炮艦(即人民海軍「南昌」號護衛艦)起義的一代海軍名將郭成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機圖 的精彩文章:

還需繼續努力!俄羅斯最新艦載直升機曝光,或提前服役
俄海軍最先進護衛艦歷史首次跨越赤道,中途在美國加了一次油

TAG:軍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