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江穎:新技術帶來新視野,水為什麼是自然界最複雜物質?

江穎:新技術帶來新視野,水為什麼是自然界最複雜物質?

2019年6月2日,「創新引領未來」未來青年論壇在京舉辦。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未來論壇青創聯盟成員江穎在全體大會上作了題為《熟悉而又陌生的水世界》的演講。場上,一幅幅高解析度顯微圖像刷新了我們對水的認知。我們日常所見的水,竟然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之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大會間隙,騰訊科普對江穎教授進行了採訪。江穎教授就水的性質、水的研究方法、研究意義等作了簡單介紹,並分享了對於中國製造、下一個科學突破、美國對華政策改變等問題的看法。

江穎教授介紹說,水有很多反常性質。例如,結冰之後體積反而變大,熱水比冷水更容易結冰,超級大的比熱和表面張力等。近些年來,人們開始意識到,很多反常特性實際上源自通常被忽略的水的量子效應,這種效應可以從水分子的結構中找到根源。

我們都知道,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帶夾角的共價結構。但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其實,由於氫原子核質量非常小,水分子中的氫與電子一樣並沒有確定的位置,它在空間中呈現一種概率分布(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這就是一種 「量子效應」。水具有非常強的核量子效應。

非但如此,水分子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化學鍵:氫鍵,氫鍵很容易斷開與形成,表現出明顯的協同性,一個氫鍵受到擾動,其他氫鍵都會響應。而且氫鍵具有方向性,只有當氫指向氧的時候才會成鍵。這讓水的性質變得非常奇怪。

想要理解水的反常性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顯微鏡直接觀察水的分子結構和氫鍵構型,了解它的量子效應。

水的量子效應從何而來?

江穎告訴騰訊科普,量子效應實際上有很多種,一般說的量子效應主要是指電子的量子效應。比如說量子隧穿效應(由電子等微觀粒子的波動性產生的穿越位勢壘的行為),另外它有很強的零點運動或者叫量子漲落(在絕對零度也擁有能量)。此外,原子核本身也會有量子效應。當原子核跟電子尺寸差不多,或者質量差不太多的時候,例如氫原子核,就會表現出明顯的量子效應。

圖註:微觀粒子的量子隧穿效應,相當於在經典物理中,一個小球即使不能蹦到山頂的高度(能量低於位勢壘),也有一定概率能穿過小山到達另一邊;在宏觀上,表現為兩塊點接觸(或非常靠近)的材料之間也可以有電流通過;來源:維基百科

當這些電子、原子核排在一塊,形成多體的固體或液體結構時,個體的量子效應集合在一起,就會顯現出一種集體的量子行為。這種量子行為會影響材料的宏觀性質,就是我們說的量子材料。研究量子材料,就是研究這些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多體結構的宏觀量子體現。

水的許多令人費解的反常性質就是一種宏觀量子體現。研究水的量子效應,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水,並有可能挖掘其更多未知的特性。

掃描探針顯微鏡,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出材料的表面形態

江穎的課題組主要用掃描探針顯微鏡來研究各種低維量子材料。這是一種不同於傳統光學或電子顯微鏡的成像設備。「它的原理就像盲人摸象」,江穎打了個比方說,「一般的顯微鏡是用眼睛去看,而掃描探針顯微鏡像是用手去摸」。

對於光學顯微鏡來說,它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成像,其解析度會受到衍射極限的限制(與波長相關),一般最多能看到幾十納米。但如果想看原子、分子的話,它的尺度要比這小兩個量級以上,在埃(0.1納米)的量級。光學顯微鏡是難以分辨這些原子、分子的。這就必須用另外一種顯微鏡,叫掃描探針顯微鏡。

掃描探針顯微鏡通過探針在材料表面的移動,來描繪材料的樣貌。具體而言,通過監測探針與材料之間的隧道電流(由前述量子隧穿效應產生,大小與距離有關),來「摸」出材料的表面形態;另一種方法是通過監測探針與材料之間的斥力或引力,來「摸」出材料的表面形態。前者稱為掃描隧道顯微鏡,可用於探測導體或半導體,後者稱作原子力顯微鏡,可以探測絕緣材料。二者的解析度都可以達到原子級。

圖註:掃描隧道顯微鏡工作原理,加電壓後探針和材料之間會產生隧道電流,電流大小會隨針尖到材料之間的距離而變化,移動探針即可得到材料表面的三維形貌;來源:騰訊科普現場攝

經過特殊的升級改造,實現原子核的量子效應探測

經過多年積累,江穎課題組在原有掃描探針顯微鏡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大幅提高了掃描探針顯微鏡的解析度,於2014年首次獲得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成像,並於2016年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探測到了原子核的量子效應,刷新了人們對水和其他輕元素材料體系的認知。

這有何特別之處呢?江穎告訴騰訊科普,「在掃描探針顯微鏡領域,一般來說看電子是很容易的,因為電子在原子核外面,所以像穿衣服的人,看的首先都是外面的衣服,但是原子核被電子包裹在裡面,想要看到原子核的信息,通常來說是很困難的」,所以這在技術上有很大的挑戰性。

經過一系列的創新性設計,比如,設計製作新一代qPlus型原子力感測器(一種高靈敏度力和電流的感測器),藉助高階靜電力,江穎課題組已經實現了對氫原子核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在會場上,我們還看到了課題組剛拍到的、迄今最高解析度的水分子結構圖像。

圖註:江穎在會場上展示的「迄今為止最高解析度的水分子結構圖像」(右),可以直接看到單個水分子的輪廓(藍色亮線);該圖尚未發表;來源:報告截圖

這些超高分辨圖像和原子核量子效應表徵,為人們理解微觀世界打開了一個新窗口,對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的理論和應用發展都意義重大。下一步,江穎還計劃將研究範圍擴展到更多領域,例如生命科學領域,用於研究人體中的離子輸運、DNA識別等。

而在這些問題之外,我們也看到了探測設備對於科研的重要性。在採訪過程中,江穎也對中國的科研儀器製造、探測技術與科學發展的關係、美國限制華人學者/中國企業對外合作、基礎科學發展周期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探測技術與科學發展密不可分,中國製造還需靜心積累

江穎告訴騰訊科普,他此前及現行研究都是建立在對設備的改造和升級之上。這不禁讓人想到中國精密儀器的製造現狀。

江穎認為,中國的精密儀器製造水平在整體上跟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江穎說,「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做高端設備的企業家、工程師、工人等,還缺乏一些工匠精神。」「因為很多的科學設備需要不斷地精益求精,在某個細節上面不斷地摳,靠長期積累和自己的琢磨,還要學會創新。在國內目前的大環境下可能大家還是靜不下心。」

「另外一個原因是,一套系統往往是各個方面部件的協同作用,如果只是某些點上面做得比國外好,但別的點還是要靠進口,這個還不能叫自主研發。我們國家的科學高速發展只有二三十年,而國外很多公司都是百年老店,要一下達到他們的水平是很難的,還要靠長期積累。」江穎希望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中國的科研儀器製造商能夠將短板補上。

而對於探測手段與科學發展的關係,江穎認為,科技的發展與探測手段的升級和創新密不可分,創新性設備的研發與研製直接推動了科技的進步。他舉例說,人類發現超導現象,就是得益於低溫技術的發展,因為一個叫昂內斯的科學家發明了能夠液化氦的設備,得到了零下268℃(4.2K)的低溫,這才發現了超導現象,此後又觸發了一系列研究與應用,包括醫院用的核磁共振設備,就是用超導線圈做的磁體。還有比較新的冷凍電鏡,可以看到以前(用X射線)看不到的生物分子結構,由此改變了分子生物學的進程和研究範式。

圖註:低溫下的超導體,磁懸浮源自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超導兩大特性之一,另一個是大家熟知的「零電阻」);圖片來自網路

至於「美國限制華人學者和中國企業對外交流合作」的問題,江穎則表示,這是個好事,因為中國的科學在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發展得很快,但是真正從零到一的創新還是非常的少,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我們以為自己的科研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現在這個事一出來,大家才意識到,很多東西「不是說受影響,而是完全做不了,技術和設備都是別人的」。

「這就迫使我們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江穎說,「我們真的需要『斷奶』了,要下定決心、破釜沉舟去做這個事情」,這對中國科學取得下一步的飛躍式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好事。

科學發展有其自然規律,量子計算可能最先改變世界

而對於劉慈欣提到的 「基礎科學已經停滯太久」的說法,江穎則表示「一半認同一半不認同」。他說,就比如量子力學,其理論框架在20世紀前半截就已經建立起來,後面都在不斷地驗證它,以及用它去理解各種事物。從這個層面來說,量子力學的基礎理論確實處於停滯狀態。「但這個是科學的一個趨勢和潮流」,「因為任何一個理論出來,第一步都是去證明它對不對,第二步是用它來理解我們的自然界,這個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

「現在最重要的是怎樣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來造福人類,來產生新的技術,比如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他說,「我們現在就處在突破技術瓶頸的階段,雖說某些理論處於停滯狀態,但這是一個自然趨勢,我們需要用它來做更多的事情,然後在下一個階段才可能催生出新的理論,這是科學發展的一個規律」。

而說到當下熱門的量子計算、尋找希格斯粒子、人工智慧、太空探索等話題,江穎表示,最看好量子計算。「我覺得量子計算有很大的希望(最先獲得突破)」,他說,「有可能在近30年,保守一點說,應該會有一些突破。另外就是量子材料,我覺得在硅基材料之後,下一個有可能改變世界的應該是量子材料。」但是到底是哪種量子材料,現在大家「還不能下定論」。

而對於人工智慧,江穎則表示,課題組已經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慧來幫助做顯微鏡的圖像處理工作,通過機器學習來提高圖像識別的效率。

受報告中水分子顯微成像和黑洞照片對比啟發,騰訊科普也問到 「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關係」的問題。江穎認為,從原子尺度到宇宙,跨度非常大,他認同「所有的宏觀的大尺度的東西,實際上都是由微觀的物質組成」,「但是它們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因為單個小尺度東西表現的性質,並不能代表大體系的性質,很多研究都表明,它們放在一起時會相互作用、相互糾纏,可能會產生全新的現象,而這又是小東西所沒有的。」「從原子、分子一直過渡到宇宙,每一層都有自己的規律,我們叫『層展』現象」,江穎說到。

圖註:水分子靜電場(左)與黑洞(右)圖像對比;來源:報告截圖

最後,作為未來論壇青創聯盟的成員,江穎表示了對「未來論壇」的高度讚賞。他說,讓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在一起進行思想交流與碰撞,產生新想法的概率遠遠大於在各個學科框架之下的思考;而且它為大眾提供了很多接受科普的機會,讓專業的科學家去面向大眾作硬科普,對於大眾了解科學、尊重科學,讓科學流行起來非常有幫助;同時,未來論壇的工作人員都非常熱愛科學,有內在的動力去推行這些事,他非常高興能夠看到未來論壇迅速地發展。

在短暫的採訪之後,江穎不得不趕向下一個議程。從他身上,我們切實感受到青年科學家的活力與自信。對科技發展充滿信心、對科學交流和傳播充滿熱情,我們衷心期待青創聯盟在未來不斷帶給我們新驚喜。

受訪人:江穎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 博雅特聘教授

採訪人:高佩雯 騰訊科普,本文發布前已由受訪人審閱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頭條創作推送 的精彩文章:

蘇萌:太空探索讓人類未來生活更美好
貓不通人性?難馴服?這些「鏟屎官」用這個實驗去驗證

TAG:科普中國頭條創作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