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反斜面作戰曾經是彌補火力差距的最佳戰術,為何如今卻慘遭拋棄?

反斜面作戰曾經是彌補火力差距的最佳戰術,為何如今卻慘遭拋棄?

己方佔據一個山頭或者制高點,面向敵人一方的山坡就是正斜面,而背向敵人一側的則為反斜面,反斜面在戰爭中最大的用途就是規避敵人的火力打擊,保存有生力量並進行有效反擊!對於無后座力炮、坦克炮之類的直射火炮而言,由於彈道過於平直,反斜面就是它們難以企及的存在,而對於榴彈炮和迫擊炮等曲射火炮,雖然彎曲的彈道能夠夠得著大部分反斜面區域,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多的火力死角,並且因為反斜面偵查確認困難,無法準確做目標判定,即使轟炸機完全能夠得著,也很難做到有效摧毀。因此在面對火力強大的敵人時,反斜面工事能夠有效的彌補火力劣勢,減少己方傷亡。

如果要攻佔反斜面陣地,最重要的就是佔領山頭的中脊線,也就是所謂的稜線,處於稜線位置,可以對正反兩個斜面陣地都佔據居高臨下的優勢,並且通過觀察定位能夠有效的確定反斜面隱蔽工事和火力點,在這裡設置前沿觀察所可以為後方炮兵提供各種準確的目標坐標,指引炮兵一步步修正並摧毀反斜面工事洞口,將敵人堵死在坑道之內,因此在山地爭奪戰中,山脊稜線的爭奪至關重要!

(反斜面山脊線)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所描述的南天門之戰(松山戰役)中,日軍竹內聯隊依靠山地地形優勢構築起4道防線,其中兩道位於正斜面,另一道位於反斜面,還有一道以堅固樹堡為核心的第四道防線則處在山後與反斜面成犄角之勢,互相支撐。日軍當時由於已經失去和炮兵和火力優勢,因此就希望在龍文章部隊在摧毀佔領正斜面表面陣地之後,從坑道內轉入反斜面進行隱蔽,待國軍衝下山後,利用反斜面工事和山下工事對國軍進行前後夾擊。然而很不幸的是,龍文章最後帶領突擊隊直接將山體坑道爆破,直接突入最後山下樹堡,日軍反斜面陰謀也就此落空。

(松山戰役日軍地堡工事剖面圖)

反斜面作戰的大規模運用應該是太平洋戰爭中的日軍,面對美國強大的工業化部隊和無窮無盡的飛機大炮,日軍在東亞戰場的火力優勢盡失,只能藉助于山體反斜面進行負隅頑抗,儘可能的給美軍最大程度的殺傷。在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中,日軍都充分利用地形構築了各種反斜面工事和完整地下碉堡群,讓美軍付出了近1:1的傷亡,沖繩島一戰,美軍在佔據壓倒性火力優勢的情況下傷亡3萬餘人,成為太平洋戰爭中單次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

(沖繩島戰役)

而真正將反斜面作戰運用到爐火純青境界的當屬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最經典的戰例莫過於艱苦卓絕的上甘嶺之戰!當時美軍糾集了6萬部隊,動用坦克近170輛,火炮300多門,飛機3000餘架次,對上甘嶺這個僅僅3.7平方公里的高地傾瀉了近200萬發炮彈,山頭被削平近兩米,但是始終無法前進半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志願軍利用山體構築了正反斜面相通,各種暗哨火力點完備的地下坑道工事,這些工事配合志願軍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及敢打敢拼刺的頑強作風,最終成就了上甘嶺的奇蹟!

(上甘嶺戰役地形圖)

不過反斜面工事雖然厲害,卻也存在天生的弱點,反斜面陣地布置的火炮受限于山體屏蔽,射角狹窄,很難對正面進攻的正斜面的敵人進行有效支援,只能延伸射角對遠距離敵人進行壓制。因此從戰爭需求來看,反斜面作戰一般是屬於劣勢被動狀態下的被動防禦,屬於固定陣位的防守作戰,無法有效的進行主動進攻,其次反斜面作戰一旦被敵人圍困,很容易導致缺水斷糧,並最終被活活耗死,因此必須在反斜面洞口部署相應的兵力進行防守防止敵人繞後,間接的削弱了正面陣地的兵力部署。

(反斜面炮火受限)

而隨著現代化作戰中強大的鑽地炸彈的應用,反斜面作戰也已經失去了其本來的優勢,面對美軍鑽地能力達60米的MOP炸彈,任何反斜面工事都只不過是窗戶紙而已,一捅就破!時至今日,現代化的反斜面作戰如果沒有完整防空火力的支持,也已經很難獲勝,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舊是低強度戰爭中一個必須點亮的技能點!

(美軍各類鑽地彈鑽地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史吐槽君 的精彩文章:

蒸汽動力軍艦都使用燃煤鍋爐,那燒完的煤渣是不是直接倒進海里?
以色列沒有經過實際的核爆試驗就製造出了核彈頭?胡扯!

TAG:軍史吐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