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白領人士,你會常常疲乏氣短嗎?

白領人士,你會常常疲乏氣短嗎?

I想免費系統的學習中醫,私信回復:中醫,即可加入中醫學習會

導讀:一些剛剛步入中年的伏案工作者常常困擾於疲乏、氣短,甚至血壓不穩定,去醫院反覆檢查通常又難有明確的結論,以致多有惶恐,本文或可排憂解難。

金壽山治療上氣不足證的經驗

上氣不足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證候。《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它是與中氣不足、下氣不足相對而言的氣虛的一種表現。金老師在繼承《內經》和後世李東垣、薛立齋等各醫家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以益氣聰明湯為主方診療上氣不足證的方法,臨證收效頗佳。

一、辨證要點

必須具備以下幾點,才能診斷為上氣不足證。

1.氣虛

疲乏是最主要的表現。多數病人訴說容易疲勞,不能堅持長時間的腦力或體力勞動,勞累後,頭暈等癥狀加重。有些病人終日乏力,呵欠頻頻,總想躺下。有些病人氣短,面色不華,舌淡胖,脈軟弱無力。部分病例兼有脾胃虛弱而納少、便溏。

2.清陽不升

頭目上竅失養,見頭暈、耳鳴、耳聾、眼花、視力減退等症。其中頭暈最常見,多數表現為頭腦不清醒,昏昏沉沉,反應慢,思維較遲鈍,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差。有的病人則感到周圍物體在晃動,如坐舟車,甚者覺天旋地轉,牆倒屋傾,閉目不敢動彈。部分病例兼肝陽上亢,頭脹、頭痛、脈弦,或兼痰濁上擾,而見苔膩、嘔吐等。

3.本證與髓海不足證(見《靈樞·海論》)的鑒別

髓海不足者的某些癥狀與清陽不升相似,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①腎主骨生髓,故髓海不足之根源在於腎虧,見症以下元不足為主,如腰膝酸軟、行走不便等;上氣不足證沒有這些癥狀。②髓海為有形之質,其盈虧變化緩慢,當出現髓海不足癥狀時,多為持續性;而氣屬無形,變動不止,故上氣不足之證臨床表現時輕時重,或為陣發。③有形之髓海不足難以驟填,故收效甚慢;無形之上氣不足可以速補,故收效較快。

二、治則與方葯

治療原則是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益氣昇陽。方用益氣聰明湯:

生黃芪12-15克,太子參(或党參)12-15克,葛根10-15克,升麻4.5克,蔓荊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黃柏4.5-6克,炙甘草4.5克。

常用加減法:兼脾胃虛弱:去黃柏,加白朮10克,香谷芽15克;兼肝陽上亢:去黃柏,加黃芩9克,石決明30克(先煎),鉤藤12克(後下);兼痰濁上擾:去黃柏,加白朮10克,澤瀉24克,半夏10克;挾瘀血者:加丹參、炙地龍各12克;情緒易緊張,睡眠不安者:加淮小麥30克,大棗7枚,棗仁粉6克(吞)。

三、病案舉例

經初步整理,近兩年來金老診治的辨證為上氣不足證且病史記錄較完整的有59例,皆用上方治療,其中臨床表現改善者55例,佔總例數的93.2%。現舉病案兩則,以示一斑。

案1.萬某,男,71歲。門診號:78/63576。

1980年11月7日初診:有「高血壓」多年,近年來疲乏無力,視物不清(左眼視網膜剝離),聽力減退,陣發眩暈;發作時自覺周圍環境在旋轉,面色蒼白,出冷汗。目前血壓180/96毫米汞柱,脈弦滑,苔黃膩、舌胖。證屬清陽不升,挾痰上擾。治以益氣昇陽,佐以化痰濁。

蔓荊子10克,升麻4.5克,葛根12克,太子參12克,生黃芪12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黃柏6克,炙地龍12克,澤瀉15克,麻仁10克,炙甘草5克,丹參12克,7劑。

11月14日二診:服上方後眩暈消失,除視物模糊外,余症均減輕。血壓154/84毫米汞柱,苔、脈同前。用原方加夏枯草10克,續服1月。

1981年1月20日診:家屬來說,自初診以後眩暈未發過,諸症均明顯減輕,唯視物仍不清,要求服原方。給初診方加枸杞子10克,再服1月。4個月後隨訪,病情穩定,眩暈未發,已能去外地講學。

案2.乃某,女,35歲。眩暈專卡號:102。

1980年12月4日初診:經常頭暈如坐舟車已3個月,伴左側頭痛,左耳有時暴聾,有時耳鳴,視力減退,疲乏無力,脈弦,舌淡、苔薄。腦電阻圖提示:椎動脈供血不足,左側尤甚。證屬清陽不升,濁陰上逆。治以升清降濁。

生黃芪15克,太子參15克,升麻6克,葛根12克,炙甘草4.5克,淮小麥30克,大棗5枚,黃柏6克,澤瀉20克,赤白芍各12克,7劑。

12月11日二診:頭暈、頭痛均明顯好轉,耳鳴也減,仍乏力,睡眠較好,脈弦,舌紅。用原方,黃芪改為20克,服14劑。

12月25日三診:精神已振,僅偶有輕微頭暈、頭痛與耳鳴,脈軟,苔潤。用11日方加蔓荊子10克,服14劑,以鞏固療效。

四、討論

1.對上氣不足證的主症,《內經》有全面而扼要的描述,但對其病機論述過於簡單並且不完整。李東垣則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他說:「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浮者陽氣散滿皮毛;升則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又說:「積陽為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也。脾胃既為陰火所乘,谷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

他還總結說:「《黃帝內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皆由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同時,他還創益氣聰明湯,但僅將此方用於耳目疾患,適應證比較局限。薛立齋氏曾用益氣昇陽法治療本證候,但他只用補中益氣湯,且立論甚少。金壽山老師對上氣不足證候的辨證施治規律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靈活運用益氣聰明湯,擴充了它的用途,在臨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益氣聰明湯初見於李東垣的學生羅謙甫所編《東垣先生試效方》,用以治療「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之症。後世樓英、王肯堂、汪昂,以及中醫研究院眼科韋文貴等,在他們的著作中皆論及此方,但適應證均限於耳目疾病。金老師將此方治上氣不足之證,因方中參、芪、草補氣,升、葛、蔓荊子升發清陽。他說:益氣葯與升葯同用是必須的,若只益氣不昇陽,則氣無以上達;只昇陽不益氣,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非但無氣可升,有時反而造成上盛下虛之證。為防升發太過,反致下虛,故用芍藥酸收、黃柏苦降以監製之。且芍藥養肝,黃柏堅腎,共護下焦,以免下虛之弊。此方益氣昇陽,用藥配伍得當,且有節制,是治上氣不足之良方。

3.辨證屬於上氣不足證的病例,其現代醫學診斷多數為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梅尼埃綜合征、神經官能症或手術後、病後恢復期的病人。這些疾病之所以出現上氣不足的癥狀,可能與腦供血不足、代謝低下和大腦皮層功能失調有關。經我們實驗證明:益氣聰明湯具有增加腦血流量、活躍腦組織代謝和調整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的作用。這些作用可能就是該湯對上氣不足證取得療效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