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飲茶方法的演變

飲茶方法的演變

茶何時出現,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起認識了茶,並開始培育它,利用它,史料記載沒有確切的上限。但這一古老的經濟作物,成了今天百姓喜愛的飲料,卻經歷了各種傳說及史料記載的由藥用、食用到飲用的漫長歷史變化。

據我國戰國時期的第一部藥物學《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療疾,茶是其中之一,茶葉既然有治病的功效,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到了周朝開始設置管茶的官吏。不僅把茶葉用在喪事上,而且還推廣作為祭祀用品。

西漢楊雄「蜀都賦」中,已有讚美茶的句子,「百華投春,隱隱芬芳,蔓茗菼郁,翠紫青黃」。

《廣稚》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上述各種資料的記載,顯示出早期茶在不同時期社會中的發展變化,並已在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也首次明確提到了陶瓷茶具。

01

唐代點茶增加了茶瓶

唐代陸羽的一部《茶經》,敘述了公元八世紀中唐以前的飲茶生活。

《茶經》五之煮記載的煮茶方式,即為延續魏晉以來的投茶法。在整個煮茶過程中所使用的茶具有:釜、風爐、小舀、竹夾、盞等。

《茶經》四之器中,將中唐時的茶具歸納為烹煮器、焙碾器、貯盛器、飲器、點茶器、潔器等計二十八件。並對整套茶具中的每一件,形制,大小尺寸,材質都作了明確的論述。有些茶器因飲茶方式變了,在今天看來都已不算是茶具了。

晚唐時,又興起了一種在茶瓶中煮水,將茶末調成茶膏置於茶盞中,用裝入沸水的茶瓶向盞中注入沸水,這種飲茶方式稱之為點茶法,茶瓶是新增的重要用具。根據出土文物考證,茶瓶通常腹部圓鼓,喇叭口,豐肩,肩上裝有短流,與唐時流行的酒具有明顯區別,當時南北各地很多窯口都相繼生產過此種類型的茶瓶。

02

宋代鬥茶最愛深色厚茶碗

飲茶之風,在宋代十分盛行。宋代有關記載論述茶器的書主要有北宋蔡襄的《茶錄》,成書於皇祐年間(1049—1053),宋徽宗的《大觀茶論》(1107),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1269)。上述三篇都對宋代流行的點茶、鬥茶所使用的主要茶器作了闡述。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南北窯場林立,最為著名的為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

通過上述飲茶方式的變化,可以看出茶對中國陶瓷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南方青瓷,北方的白瓷,陸羽認為青色的茶碗是理想的顏色,因為它可以增添茶水的綠色,故推青瓷為上。而白瓷則使茶水顯得粉色,給人無味的感覺,便認為白瓷為次。當宋代飲茶為大小龍團,名曰鬥茶時,人們便推崇和喜愛深色的厚茶碗,如建盞。

03

明代泡茶出現了茶壺

進入明代,泡茶法的提倡與普及,便相應產生了以泡茶為主的茶壺。

但史料中關於泡茶茶壺的記載,直到明萬曆中期才出現。明·張謙得撰《茶經》下篇論器中云:「茶壺,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官哥、宣定為上。黃金白銀次,銅錫者斗試家自不用。」

隨著泡茶法的逐漸普及,最終大家認定,「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存香,又無熟湯氣。」所謂「砂者為上」,即指宜興「紫砂壺」。此種看法,一直延續自今。在人們的飲茶方式為泡茶法時,最為看重的是用來泡茶的茶壺。關於壺的大小,亦有各自的看法,張謙得認為:「茶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文震亨則認為:「若得受水半升,更為適用。」

好茶器可悅心。初聞茶席,見茶器精美靈巧,讓人愛不釋手。禪意的組合擺設,也愈加催生對泡茶的渴望。

好茶器可懂茶。盛茶之良物,需懂茶之悠然,不破壞水的口感,不打擾茶的滋味,把茶的本真交付給人們,喝茶,便懂茶。

好茶器可載道。茶隨熱水沖泡翻滾,茶香滿滿滲出,分茶勻杯、細飲慢啜,終入口回味。茶器是這一切不打擾的陪伴,卻有力承載起了所有的儀式和心情。

茶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愛喝茶、喜品茶。茶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物質界限,在喝茶的過程中,人們更多享受著精神上的愉悅,體驗著來自茶的修身養性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科技這麼發達,為什麼建盞燒制仍須「聽天由命」?
建盞那美麗的外表之下,還藏有這等功效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