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消極的一首唐詩,全篇唉聲嘆氣,最後兩句更不值得提倡

最消極的一首唐詩,全篇唉聲嘆氣,最後兩句更不值得提倡

在唐朝,詩歌文化達到了巔峰,這不僅是詩歌藝術的形式和技巧已經到了極致,而且展現出大唐生機勃勃的精神風貌。即使是在晚唐,詩人們依舊緬懷盛世,吟誦出氣象萬千的名篇。但是,也有極少數詩歌顯得比較另類,它們完全不像唐朝應有的風情,比如這首《雜曲歌辭?悲哉行》:

孤兒去慈親,遠客喪主人。

莫吟苦辛曲,此曲誰忍聞。

可聞不可說,去去無期別。

行人念前程,不待參辰沒。

朝亦常苦飢,暮亦常苦飢。

飄飄萬餘里,貧賤多是非。

少年莫遠遊,遠遊多不歸。

這首詩的開篇就比較嚇人:孤兒失去了他的雙親,客人從遠方而來,卻看到了主人死去。不要再吟唱這樣的辛苦之曲,這樣的歌曲誰還能聽得下去?即使是聽得下去,也不可言說,離去卻沒有歸期。

已經是如此慘狀,詩人依然非常焦灼悲切:世人心心念念仕途前程,卻如同天上的參星和辰星,出沒各自不相見。早上苦於飢餓,晚上也是苦於飢餓,行蹤不定走了萬餘里,還是貧困卑賤,一生離不開是非糾紛。

最後,詩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少年莫遠遊,遠遊多不歸。

我們知道,唐朝人的心懷天下,眼界開放,很多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不是閉門造車的。李白寧願放棄翰林待召的官職,也要遊歷四方,這才有了藝術生命的巔峰,杜甫顛沛流離,飽嘗人間悲歡離合,這才成為一代詩聖。王昌齡等第後主動前往前線,這才有了邊塞的慷慨悲歌。

終唐一朝,大門不邁,二門不出的詩人極少。以志存高遠之心,遊歷天下,踐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才是大部分唐朝詩人的心聲。這也是唐朝文化中與其它朝代不一樣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眼中那樣如花似錦,意氣風發的大唐。

那麼,這首詩為什麼會如此消極呢?這要從它的作者孟雲卿說起。孟雲卿的經歷,其實與我們熟悉的杜甫很類似。他早年參加科舉,屢試不第,最終在30多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本來看上去前程似錦的他,卻遇到了安史之亂。

在戰亂流離之間,他與杜甫結下了深情厚誼,杜甫現存的詩歌中,就有《酬孟雲卿》和《冬末以事之東郊,城湖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飲宴散因為醉歌》兩首。試想在那樣的亂世之中,眼見親人離散,百業凋零,又有幾人能像杜甫一樣,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

孟雲卿是一個詩人,但歸根結底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思想境界沒有杜甫開拓。在朝廷危機,國難當頭之際,他只能自怨自艾,寫下了一首首悲歌。不光是這首《悲哉行》,孟雲卿現存的17首中,大部分都是類似消極的思想,多感慨傷道德風氣衰落,甚至發出「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的聲音。

至於這首詩最後所說的那一句「少年莫遠遊,遠遊多不歸」,更是不值得提倡。故土情結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最為深情柔軟之處,但是,凡是成大事者,都要走出家門,踏遍山川湖泊,領略風土人情,才能堪破人情。故步自封,做一個宅男,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之中,是無法立足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長老祭祀的酒器,時隔3000多年後被發現,華麗造型驚艷世界
水庫建設發現的重要文物,轟動世界,足以和兵馬俑比肩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