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花園口決堤的功與過: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是什麼讓蔣介石下了決心

花園口決堤的功與過: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是什麼讓蔣介石下了決心

花園口決堤是抗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也是三大慘案中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個。

花園口決堤的背景是38年5月中旬,徐州會戰以徐州失守告終,日本佔據徐州後,沿著隴海線向西進犯中原重鎮鄭州,一旦鄭州再次失守,武漢就岌岌可危了。為了挫敗日軍的西進攻勢,蔣決定「以水代兵」,掘開花園口,遲滯日軍的攻勢。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在決堤4個月之後,武漢還是失守了,幾十萬的生命,三個省過千萬的人的生活都被毀了,換來的就是4個月?這是難以讓人接受的,所以,對於花園口決堤這件事,歷史上一直持以批判的態度。

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當時的人們必須在兩個糟糕的選擇中選擇一個,是看著大後方淪陷,還是炸開花園口?當時的人們面臨的是倫理學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是選擇調整電車方向壓死一個人,還是原路行駛壓死10個人?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怎樣選擇都無法令人滿意的問題,與其責怪掘開花園口的選擇,不如說是萬惡的侵略者的責任,如果他們沒有發動戰爭,那麼就沒有這樣的慘劇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但凡政治家也好、軍事家也好,他們面對這樣的問題時,總是會選擇犧牲部分,成全更多人,比如《集結號》,沒有人會指責「團長」不應該用穀子地的一個連去打阻擊,雖然那樣是必死的,是用一個連換一個團。這個比喻雖然和花園口決堤不完全相同,但是也有相同之處。作為一個政治家,蔣是一定會做出那樣的選擇的,大多數政治家也會做那樣的選擇。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這個觀點,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評論。

事實上,也並不只是蔣一個人決定要這麼做,從馮玉祥,白崇禧,到陳果夫,陳誠,還有蔣介石的德國顧問法肯豪森,都曾建議過蔣要這麼做,他們的很多說法其實更直白,更過分,比如陳誠:開封為河南政治中心,首應破壞,免致資敵。在人類的歷史上,總會發生一些無論怎樣選擇都是「錯」的問題,我們一概把它們稱為歷史的悲劇,因為其無可避免,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明顯,更讓人感到悲哀。

另外說一句:花園口決堤在軍事戰略上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因為武漢還是失守了,我也相信,如果大家知道是這種結局的話,可能就不會選擇炸那個該死的花園口了,但是誰能預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辣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民國最強囚犯,皇帝請專人照顧,每月工資五百,卻被世人當成瘋子
列強入侵北京慈禧西逃匆忙,連盤纏都沒帶夠,為何一路仍毫髮無損

TAG:麻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