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最近有個朋友跟我訴說了一件他們家上演的事情:

朋友家孩子小哈是個聰明且調皮的男孩,經常會出現許多「小問題」,製造諸多「麻煩」。 這一天,朋友剛剛回家,聽到爸爸正在生氣的指責小哈:「沒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就跑出去玩!說你多少次了,你怎麼老是愛擺個爛攤子啊?」 說到氣頭上,爸爸又開始批評小哈的其他諸多錯誤,如粗心、脾氣不好、貪吃等。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位老師說過:「父母的眼光就是營養,盯到哪裡哪裡就會生長。」

孩子的缺點就好比一張白紙上的一個黑點,如果你只盯著黑點,你就會忽視掉白紙,而這個點其實只佔了紙上的一小點而已。

如何糾正孩子的缺點,讓他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困擾許多家長的難題,因為說教很難起到積極的效果,其實,父母忘記了這樣一句經典教育理論:「積極引導起到的效果,往往比說理教育還好,它既能融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含蓄且委婉,又有利於孩子在無形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心態。」所以放棄說教,積極引導吧,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避開人生路上的彎道。


引導孩子的「暴脾氣」

現在很多的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而造成孩子「暴脾氣」的原因有很多,嬌生慣養、不受重視、經常被打罵,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發怒。

很多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有兩個極端的做法:一個是「以暴制暴」,期望能通過強力來壓制孩子的「暴脾氣」;另一個則是「百依百順」,期望通過退讓使孩子儘快「消消氣」。

但是,這兩種做法其實都會助長孩子「壞脾氣」的形成。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經常發脾氣會影響他人的交際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要改善孩子發脾氣的壞習慣,父母必須引導和疏通

1,跟孩子「約法三章」

為孩子制定規則,這是規避孩子發脾氣的重要手段。

提前建立規則

例如對我家女兒關於看電視的規則:

  • 每天觀看時間不能超過40分鐘,每次不超過20分鐘。
  • 只能天黑才能觀看(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天黑的標準更直觀)。

其次,在停下來之前,給孩子留出過度時間:

  • 每次只看2集,並且看每一集之前都會提示還剩幾集。
  • 允許孩子看完這一集,再停下來,而不是突然中斷。

第三,約定好下次的條件:

  • 做完作業/吃完飯才能繼續看。
  • 等等。

「約法三章」如果實施恰當,不僅能讓你成功化解一些日常問題,也能讓你輕鬆解決一些育兒煩惱。

2,富有同理心

當孩子生氣發怒的時候,這個時候她並不希望父母跟她講道理,而是希望父母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在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體會現在她心裡的感受。

孩子最渴望有人能夠傾聽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但是又苦於沒有語言可以表達自己,只能通過發脾氣來表達。這個時候應該仔細的聆聽孩子,問一下她到底怎麼啦?仔細的聽孩子傾訴。

只要父母理解孩子現在的情緒和感受,然後在跟孩子進行交流,孩子肯定願意敞開心扉交流。

3.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去發泄情緒

孩子發脾氣,心裡有憤怒,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合理的方式去發泄情緒。

比如跟我女兒經常說的是:「如果你還是很生氣,你可以試試去打枕頭、撕報紙,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我很生氣』,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媽媽生氣時也經常用這個辦法。」

同時最好能把這些可供發泄的材料遞到孩子手裡,甚至不妨做一些示範,總之,發泄的基本原則是「不傷身不傷財」(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身」和「財」)。

情緒是孩子內心世界的反光鏡,清晰地反映了孩子的內心波動,一個慣於發脾氣的孩子,他的內心負面情緒太多,很難與他人進行友好的交流,所以,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壞脾氣行為進行引導和疏通。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引導孩子的偷竊行為

順手牽羊、小偷小摸,這是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壞習慣,人人都知道偷東西是最惡劣的行為習慣,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前仆後繼」呢?最關鍵一點是,來自父母的包庇、袒護,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偷拿別人東西雖說是件不光彩的事,但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便極不冷靜的護短,縱容了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

父母的這種做法,無疑給了孩子一種錯誤的引導:既然偷東西沒錯,那麼我還要繼續,就算被抓了也沒關係,還有父母護著呢!當這個習慣根深蒂固以後,再意識到這個壞習慣,就已經很難改變了。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旦孩子有了偷竊的行為,要及時引導孩子走上正途:

1,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幫助孩子改掉偷竊習慣,就要讓他認識到錯誤,只有正視了自己的錯誤,才能改掉偷竊的行為。

記得曾經讀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媽媽發現林林的書包里,總會多出幾張貼畫,媽媽就很奇怪,林林的零花錢並沒有那麼多,那麼他是怎麼得到這些的呢?媽媽經過跟蹤查看,才發現:原來林林每天回家的路上,都會經過一個賣貼畫的小攤,每次放學時聚集的人很多,所以有時他就使勁往前湊,故意碰下來幾張,而這幾張貼畫,自然就成了他的「囊中物」了。

媽媽知道了就嚴肅批評了林林,但是林林卻狡辯道:「我沒有偷,我只是撿那些掉到地上人家不要的.......」

林林的辯解,讓媽媽很是惱火,但她並沒有對林林發火,而是想出來了一個辦法,準備「效仿」林林,每天媽媽為林林打掃房間時,都會故意把林林放在桌子上的糖果碰掉幾個,然後揣進兜里。

林林發現糖果越來越少,自然想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在媽媽打掃房間的時候,突然衝到媽媽面前:「媽媽,你為什麼偷我的糖!」

媽媽故作驚訝的說:「這怎麼能是偷呢?我和你一樣,只不過是在撿掉在地上別人不要的糖罷了。」

林林聽完後,臉紅了,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我知道自己錯了!」

從此以後,林林再也沒有偷竊的行為了。

所以即使家長完全確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竊行為,責罵孩子也不是明智之舉,而是善於用方法來引導孩子。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2,給孩子改過的機會

有些父母發現孩子偷拿東西,就會怒不可遏地一頓打罵,但是單純的打罵,只會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痛苦。

沒有人天生就是小偷。據研究,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曾經有過偷東西的經歷,偷東西的不一定是壞孩子。

所以當孩子承認犯錯時,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是選擇原諒、儘快忘記並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嘗試再次以信任的態度相信孩子能改正,而不是像防小偷一樣防著孩子,孩子會因為大人的原諒和信任而做得更好。

對於有偷竊行為的孩子,父母萬不可掉以輕心,以為孩子只是為了好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要防微杜漸,及時糾正,徹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引導孩子的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剛開始上一年級的孩子,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忘記帶作業本、沒帶鑰匙、水杯忘記帶、甚至有的書包會忘了拿.....

對於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無論怎麼提醒,孩子仍然還是那副「健忘」的樣子。

記得去年在公園玩耍時,碰到一位爸爸急匆匆的走在前面,後面跟著一個10歲的孩子和媽媽,看得出來是一家人,孩子不停的哭著。

「你把車鑰匙放到哪裡去了?快想一想。」

「讓你不要玩車鑰匙,現在好了,弄丟了。」

……

孩子媽媽不停的拷問著孩子。通過他們的語言交流,了解到了事情的大概:孩子下午玩車鑰匙,結果不知道丟在哪裡了,導致開不了車,一家人正從下午經過的地方不停的找著。

隨著三人逐漸漸行漸遠,聲音越來越小,也不知道後來到底有沒有找到鑰匙,不過肯定給孩子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課——不能丟三落四。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孩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只要我們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導,相信就會轉變的:

1,固定的整理程序

固定的程序就是一直重複,這樣可以加深記憶,最終成為自己的習慣。每天晚上都在規定的時間寫作業,在把作業完成以後,整理好自己的作業本、文具、課本、書包。這樣時間長了就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行動,每天都會這樣做了。

2,列清單提醒孩子

在孩子經常可以看到的地方,給孩子貼一個清晰明了的清單,在清單上面寫明每天要用的東西。也可以在家門口貼一個清單,讓孩子在出門之前思考一下,是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帶齊了?

3,別什麼都替孩子做

當孩子找不到東西時,父母的關注總是「非常及時到位」,事事都為孩子想周全,這樣一來,孩子就必然「記不清東西放在哪裡了」,事事都想不周全,反正父母早就為自己考慮周全了。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依賴性,什麼也不用考慮,進而導致馬虎習慣的養成。

在教育中有一個道理叫做「不要替代孩子去承受這些後果,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些行為的後果」。

如果父母能夠放手,那麼就會發現孩子丟三落四的毛病能夠迅速改善。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說教是無用的,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教育孩子,引導大於說教,更大於打罵,尤其是對於丟三落四的習慣,越俎代庖和強制性的教育不會取得好效果,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孩子自然會達到你預期的要求與目標。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或者加入涵妮媽媽科學育兒粉絲團,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情商就是「性格的磨刀石」,經常玩這5個小遊戲提高孩子情商能力
謹記這些不該對孩子說的話,學會語言溝通藝術,從這3個方面做起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