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陌生的名字 偉大的記錄

陌生的名字 偉大的記錄

陌生的名字 偉大的記錄

文|王競

(作家、中西文化項目顧問)

生於1914年的浙江吳興人李承寬,是德國「新建築」流派的重要成員。他使用的形式語言,看不出與中國傳統建築有任何相似性。但他對空間的處理,尤其是在自然景觀中對建築物的置入,卻充滿了中國精神。李承寬在德國留下的建築作品,不僅為他贏得廣泛的知名度,而且部分已被德國列為文物保護對象。

李承寬原本是一個拒絕中國傳統的「新青年」。從8歲起在上海讀新學堂,16歲即到德國攻讀建築,他受到的教育,是要跟中國的傳統徹底決裂。他跟那一代人中的多數一樣,堅信中國的傳統即糟粕,只有全盤西化才能救中國。而修正他極端思想、幫他學習中國建築傳統、帶他領悟中國建築價值的人,是他的德國教授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

在柏林生活的獨立學者庫格(Eduard K?gel)是伯施曼和李承寬的研究者。他說,上世紀30年代,伯施曼在歐洲大名鼎鼎,是一位研究中國建築史與藝術史的泰斗級人物。伯施曼記錄和收藏了浩如煙海的中國建築資料,他的博士生李承寬得以從學術角度補習故鄉的傳統建築知識。而伯施曼對中國建築的熱愛和闡釋,影響了李承寬去發現中國建築與自然景觀之間迥異於西方建築的空間感,並以抽象的形式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他之後的建築實踐中。

庫格說,中國古老的建築傳統可以用新的語言來表達,而精神內核也能在新的形式中流淌不息。這證明中國的傳統無需拋擲,就能對現當代建築持續發生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沒有共許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