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數字藝術「登堂入室」是銳意創新,還是嘩眾取寵?

數字藝術「登堂入室」是銳意創新,還是嘩眾取寵?

本文來源於文匯,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去年,一個號稱「無邊界」的數字藝術博物館在日本東京正式開館,共展出約50個互動藝術裝置,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體驗。

這個極具創意、令人難以置信的博物館位於東京森大廈,遊客自由漫步在數字作品中,跟藝術融為一體。據了解,這座博物館佔地1萬平方米,分為5個區域。其中一個被稱為「無邊界世界」的區域里,遊客們可以從數字瀑布底部爬上岩石,可以暢遊在數字海洋中,成千上萬條「數字魚」會實時感知人類然後避開,就像真的一樣。

法國巴黎的第一家數字藝術博物館Atelierdes Lumière也在去年4月開館。位於第11區的前鑄造廠里的這家博物館,展出20世紀早期繪畫的彩色投影,藝術品被投影在10米高牆上,佔地面積為3300平方米。「這些沉浸式展覽可能是發現繪畫藝術的一種入門方式,巴黎缺乏這樣一個數字中心。」博物館主管解釋認為,文化向數字化表現的轉變將會增加。「與傳統博物館相比,它能夠覆蓋更年輕、更廣泛的受眾。這種方法並非旨在取代博物館,而是一種互補的藝術方法。」

博物館目前有三個主要的展覽室,主要展出奧地利畫家Gustav Klimt的作品,伴有人工智慧和數字裝置。「我們決定把焦點放在Gustav Klimt逝世一百周年之際,原因是他的作品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從古典主義到早期印象主義,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策展人介紹。數字藝術博物館開館僅三個月,就迎來了超過40萬的參觀者。

通常來說,數字藝術博物館就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素材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的博物館。

然而,數字技術對藝術世界的滲透遠不止如此。

切爾西美術館近日舉辦了一場「人工智慧藝術家」個人畫展,展品主要是一些方形巨幅畫,有的畫像好似一張被赤焰洪流吞噬的臉,有的畫像則在飾滿炫目羽毛的斗篷安了腦袋,有的畫像呈現出金色和猩紅色交織的斑駁布料,托起一張稜角分明、充滿悲傷的面孔。這個被稱為「超越時間的無面畫像」(Faceless Portraits Transcending Time)展覽上的作品,都是計算機創造的。

繼去年佳士得拍賣人工智慧畫作後,今年春天,倫敦蘇富比又拍賣了一件人工智慧藝術品。由德國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發明製作的裝置《路人記憶一號》,由一個內置 AI 計算機「大腦」的木製餐具櫃,和上方連接的兩個屏幕組成。計算機通過實時工作,將一系列想像的男性和女性的扭曲面孔投射到屏幕上。

和過去市面上由人工智慧「創作」,卻最終由人為干預挑選、策劃而成的藝術品不同,《路人記憶一號》的獨特之處便在於其「實時創作性」——當觀眾正在注視屏幕的時候,肖像流也正在被AI無窮無盡地生成出來。

《路人記憶一號》屏幕上呈現的畫作由AI通過學習資料庫中來自17-19世紀的數千幅肖像畫而成。這些畫作是獨一無二、轉瞬即逝的:沒有任何兩張畫像是相同的,且一經顯示永遠不會再重複出現。

很多人疑惑:「數字」和「藝術」這兩個詞風馬牛不相及,怎麼能混為一談呢?但是,隨著數字化、數字經濟等一系列辭彙漸漸深入人心,數字藝術風潮已經呼之欲出。

日前,「『數字共築』 數字藝術行業峰會」在上海舉行。數字藝術峰會組委會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上海風語築展示股份有限公司、數字藝術平台OUTPUT等機構組成,1000多位數字藝術及相關行業專家、美術館館長和創作者參加了會議。

業內人士指出,數字藝術不是單一行業,而是設計、科技等多元融合的複合型行業。

關山月美術館副館長顏為昕指出,目前全世界沒有比較規範的、應用於美術館和博物館的數字系統,他們正全力開發融合了書畫複製、文創產品、書畫算壞量化分析、電子知識庫等一系列功能的數字美術館系統。這種想法在美術館圈裡並非孤立,昊美術館副館長張莉娸說:「如何運用數字技術將傳統藝術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大眾更好地接觸和了解藝術家,是美術館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昊美術館策展了傾向「數字 科技「的大型展覽Quayola個展,受到關注。

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費俊更關注混合空間的議題,他的團隊打造的「城市即博物館(City as Museum)」項目,通過混合現實技術的運用,讓參觀者不僅可以通過手機了解到文化古迹的信息,還能看到還原歷史場景,構建更加豐富的文物導覽系統。

「數字藝術作為媒介正在成為跨行業的新興交流方式,發展前景令人振奮。」黑弓文化品牌總監於博介紹了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上合峰會「有朋自遠方來」等作品。他認為,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多媒體舞台劇《夢回蘭若》等受到歡迎,證明了新科技美學在潮流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學術方面,數字藝術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需要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理論框架,深入討論藝術與科技以及現實傳播的聯繫,來支撐數字藝術的整體發展。」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麟學說。

數藝網微信交流群( 8 群 )已開放

長按下圖填寫入群登記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藝術作品分享 的精彩文章:

第一個永久性沉浸式藝術作品,不止是炫酷!
北京InfoComm China 2019展前《訊號》雜誌!展會精彩預熱,搶先一睹為快!

TAG:新媒體藝術作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