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太祖立誓碑「不殺士大夫」,可為何要遮遮掩掩不敢示人?

宋太祖立誓碑「不殺士大夫」,可為何要遮遮掩掩不敢示人?

一,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然犯謀逆之罪,止於獄中賜自盡,不得於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違背)此誓者,天必殛(殺死)之。

了解宋代歷史的讀者知道,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立於太廟寢殿夾室的誓碑,史稱「太祖誓碑」,這個誓碑是一個頗為糾纏不清的問題。

宋太祖登基後的第三年,在太廟立下了這塊碑。平時都用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宋太祖還命令有關部門:自今後四季祭祀以及新天子即位,拜謁太廟之禮完畢,奏請恭讀誓詞。

當年秋,宋太祖來到太廟夾室,身邊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其餘人都遠遠站在庭中。小太監焚香,明燭,揭開黃幔,然後快速走下台階,不敢仰視。宋太祖來到誓碑前,拜跪默誦,然後再拜而出。

此後,宋代各帝皆依照此例,每逢歲節四季,都拜謁、恭讀如儀,不敢泄漏,就是心腹大臣亦不知誓碑內容。直到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金人進入太廟,誓碑內容才公佈於世。

從誓碑的內容上來看,誓詞雖然有三行,但實質內容僅有兩項,即優待柴氏子孫和不得殺士大夫。然而,對於誓碑的真偽,歷來都是一個存有爭議的話題。因為有人做過統計,宋太祖在位時就殺了不少大臣,僅《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所記,即有88人之多,可以證明誓碑內容與史實不符。

不過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成立,他們認為宋太祖在位時確實殺過不少官員,但仔細分析相關文獻記載,就可以發現這些被殺的官員大多是武將,且其中多為低級將官,中級軍官很少,高級將領僅殿前都虞侯張瓊一人,而被殺的文官全是中低級官員,能稱作大臣的無一人。

後來,有人將岳飛被冤殺來指責宋高宗違背了祖宗「不殺士大夫」的誓約。不過大多數人認為這種指責有偷換概念的嫌疑。誓碑的第二條內容是「不得殺士大夫」,而武將則不屬於士大夫之列。可以印證的是,宋太祖雖曾殺大將張瓊,但並未殺一文官大臣,這一國策為宋太宗之後的歷朝宋代皇帝所遵循。

北宋中期名臣范仲淹曾由衷地表示:「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南宋學者王明清也說:「本朝法令寬明,臣下所犯,輕重有等,未嘗妄加誅戮。」

但需要說明的是「未嘗輕殺」、「未嘗妄加誅戮」並不代表絕對不殺。有時候為了保證皇權穩固,萬不得已時還是有將家法置於腦後的事情發生,但絕非公開殺戮,而是以「暴卒」、「暴病卒」、「盜殺」之類作為借口。但一般還是遵循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從宋代的歷史可以看出,那些身犯死罪的士大夫,往往都是被一貶幾千里,老死客鄉,沒有像漢朝、唐朝那樣加以殺戮。

」太祖誓碑「上的內容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屬於善政,理應昭告天下才是,為何宋太祖要遮遮掩掩不敢示人呢?其實,這與宋初政治形勢有很大的關係。

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執掌軍政大權的宦官以及軍閥出身的皇帝,都很鄙視士大夫,往往動輒殺害士大夫及向皇帝上書議論朝政的士人,由此使文臣與士人離心離德,不肯為國出力,從而影響了王朝統治穩定。

有鑒於此,宋太祖便反其道而行之,況且宋太祖能順利施行「杯酒釋兵權」,也與其獲得士大夫的支持不無關係。所以他制定並推行崇文抑武、優待士大夫的國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宋太祖優待士大夫卻有所顧忌。首先,任何政權都以武立國,長期稱老大的武人忽然遭到天子明裡暗裡的打壓,已感到十分不爽。如果得知宋太祖立有如此優待士大夫的誓碑,恐怕會引起很大的負面作用,甚至可能引發兵變;其次,如若士大夫得知有此誓碑,恐怕也會變得更加難以駕馭,這樣反而有違保護、優待士大夫的初衷。這也是宋太祖必須加以考慮的。

因此,宋太祖只能通過誓碑這種頗為神秘的方式,來保證後繼者遵循自己所制定的國策,又將可能的負面作用減至最少,此舉可謂是用心良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戊戌變法之初慈禧下了四道懿旨,這些緊箍咒註定了光緒帝的結局
造成清代京官貧富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同樣的級別關鍵在於崗位

TAG:千古歷史 |